菜市场里的江湖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漂
  1998年春节,王正魁一个从上海回山东苍山的发小约他去喝酒。发小在上海呆了两年,一看就知道挣了大钱:头发溜光,皮鞋铮亮,羽绒服是电视上播过广告的名牌,再看看自己,棉袄、棉裤、棉鞋都是媳妇做的,两下一比较,自己就是个土老冒。王正魁既羡慕又自卑,酒量一向不错的他那天很快就醉了。
  当晚,王正魁辗转反侧睡不着,和媳妇周勤商量,靠这几亩地种不出啥出息来,不如咱也南下淘金去吧。夫妇俩兴奋得一夜没睡。
  第二天,周勤做了一桌好菜回请丈夫的发小。发小兜售了个来钱的营生——卖菜。
  大年十五刚过,不甘于现状的一对年轻人,便抱着孩子,挑着一个简陋的货郎担到了上海。
  江湖
  按照发小的指点,王正魁到上海之后开始贩菜。他每天两点多钟就得起床,骑自行车到20多里外的批发市场去购菜,一趟载三四百斤。王正魁不怕出力。他只怕抢不到这么多菜。
  半夜的蔬菜批发市场人山人海,紧俏点的蔬菜摊前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力气不够根本挤不进去,购菜全凭抢。每次抢菜都是一场苦战。第一次抢菜,谦虚的王正魁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被挤压揉搓着抓到了菜袋子,又被挤压揉搓着出了人群。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这里就是个笑话。
  后来他去那些人少的菜摊前购菜,可是挑剔的上海人的胃口也刁,喜欢吃那些“细发菜”,那些不用拼抢采购来的菜根本挣不到钱。
  发小告诉他,抢菜不能单枪匹马作战,那样永远也抢不过“老江湖”,卖菜也是,赤手空拳拿不下自己的地盘,只会被菜霸欺凌,被别人撵得团团转。许文强自己能打下上海滩吗?
  因蒜薹而南下的苍山人,性格也像大蒜一样火辣。初春的凌晨,寒气袭人,经发小点拨后的王正魁,起床后先喝下二三两白酒暖身,然后骑车飞快地赶往蔬菜批发市场,车子一扔,大衣一脱,就杀气腾腾地往人群里挤,和操相同口音的人一块儿挤。拼抢的次数多了,王正魁终于抢出了经验,抢出了同盟军,终于抢出了自己的圈子。
  与“抢菜”一样令人头疼的是躲避检查。查暂住证、查牌照——即使是自行车,也要查。王正魁被查过两次,罚了款,简直欲哭无泪:一家三口住的石棉瓦房都不“在编”,还要办什么暂住证?
  日子是苦,但比起以“大老徐”徐俊秀、“大刘”刘振高为代表的先锋沪漂来,王正魁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莫言写过一部《天堂蒜薹之歌》,1987年,苍山县政府引导农民扩种大蒜,由于没有做好市场预估,结果使得丰收的蒜薹无法卖出,积压溃烂,成了蒜农心头的大痛。《天堂蒜薹之歌》反映了蒜农家庭的悲剧,但对于苍山,却是另一个光明故事的开始。
  那次蒜薹事件倒逼人们思考,安坐等不来客户,主动出击才能找到市场。他们去的地方,是江南。
  江南是富庶之地,苍山县地处沂蒙山洪水走廊,土地经常被淹,因此历史上苍山农民有青黄不接时南下讨饭的传统。正是这一并不怎么体面的传统,逼着他们走出了地。徐俊秀、刘振高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去闯市场的人。
  徐俊秀只上过一年小学,当年28岁的他只身闯上海,穿得破破烂烂,有人买菜时称呼他老大爷;刘振高9岁就到了上海,每天花5分钱挤公交车贩菜,收入才两三块钱……王正魁夫妇到上海时,已有几万名像他们一样的苍山人在这里打拼市场。他们一穷二白闯市场、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故事,在上海的菜市江湖里,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传说。
  1991年冬,上海下了一场大雪,导致交通阻塞,菜价呼啦啦地往上蹿:白菜10元一斤,菠菜24元一斤,胡萝卜12元一斤,急得上海市的领导到菜市场找蔬菜运销户想办法,危难时才见英雄本色,徐俊秀等人克服交通困难,辗转上海郊区收购蔬菜,不几天时间,几大菜市场的菜价就回落到正常水平。年底,当时分管菜篮子工作的副市长冯国勤接见了徐俊秀他们,高度赞扬苍山运销户是上海的“餐桌功臣”。
  这或许是主流社会第一次的肯定。
  圈子
  2002年,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投入运营,经历了自行车、摩托车贩菜的王正魁买了辆大卡车,和许多苍山老乡一起,搬进了市场,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他由一名沿陶安路卖菜的小货郎,发展成了有固定摊位的掌柜的。王正魁负责运输,周勤负责批发销售。
  周勤摊位的左侧是“大老徐”,对面是孔庆英,这里70%以上的商户都是苍山人,他们用乡音来来回回地大声打招呼,就像站在老家的大门口,看着过往的邻居,大声地问“吃了吗”。
  在这个国际现代化大都市里,他们或许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说起蔬菜,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圈子,也是他们的家。
  精明的苍山人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编织起了蔬菜批发零售的市场网络,虽然,在这里的市场上,“苍山菜”远远不如寿光菜和广州、海南、浙江等地的菜品种那么多。2006年,江桥市场蔬菜销售量为136万吨,“苍山菜”只占了8.5万吨,最近几年,苍山菜所占的比重还在下降。但是,苍山人念的是这样的经: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哪里能挣钱就到哪里去。
  刚开始做批发的时候,王正魁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家乡去收大蒜,可是市场已经饱和,挣不到钱,后来又拉生姜,也不是很受欢迎。摸索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上海人嗜甜好酸,对稀罕菜、漂亮菜尤其感兴趣,于是改做线茄,到浙江去收菜。
  靠抱团立足的苍山人成立了各种蔬菜协会,抱团直接到产地与蔬菜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
  苍山县委县政府也积极转变职能,在苍山商团活跃的江南大中城市成立了12个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蔬菜运销联合会等组织,开展配套服务。
  当年不免困窘的被迫下江南的苍山人,到今天,他们在江南俨然走出了一条体面的康庄大道。
其他文献
把豆包热好后,蘸白糖或就着咸菜,小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还会喊着大饱口福。有时馋了,往火盆里埋几个,吃着有种糊糊巴巴的香。  我的家乡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三家子村。那里谈不上山清水秀,但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和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与松花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神奇的画卷。  我对家乡的记忆不多,但每次总能想到粘豆包。粘豆包,村里人又称它黄米豆包,它是由糜子磨成面,加上豇豆馅做成的,吃起来不仅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期刊
因摆摊而出现的中外不同景象,应该是一个理念的差异。  摆摊大概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谋生方式,三五种商品一字摊开,就算开张了,赚多赚少不论,买卖是做起来了。前几年到肯尼亚、埃及和南非这些国家,听当地华人说,非洲人原本连摆摊都不会。后来中国人来这里谋生,看到大街上空空如也,想起家乡赶大集的情景,既方便又热闹,而且不用交任何费用,就开始在路边摆摊卖一些生活日用品。起始,只有中国人买地摊上的东西,后来当地人
期刊
村妇代会主任述职大会是山东广饶县的一大特色。每逢年初,像大码头镇等乡镇街道都会组织村妇代会主任聚到一起,像话家常一般谈谈工作,谈谈生活。  记者有幸参加了一次述职会,被这些淳朴的大姐们所感动。  “鞋垫大妈”吴洪英  66岁的吴洪英是屋子村的妇代会主任。  1976年,吴洪英的表弟要去当兵,临走前,吴洪英送了表弟几双自己亲手缝制的鞋垫。后来,表弟写信告诉她,鞋垫很舒服,自己都舍不得穿,战友们也都很
期刊
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  饭桌上,忽然有人执意要变魔术,鸡飞狗跳地发动服务员找来了玻璃杯子,一个不合适,又找一个,又发动大家搜寻身上的硬币,镍币不行,一定要铜币。终于一切就绪,两枚硬币变成了一个,或者手心里的硬币出现在了杯子里——找铜币的原因也揭晓了,因为铜币的声音够脆。然而我和朋友都烦了,事后我们总结,我们厌烦的人,都乐于展示雕虫小技。  《半生缘》里许叔惠的雕虫小技,是照镜
期刊
他下班回到家,紧皱着眉头,脱下税服,坐在沙发上点起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自从他们单位的税官小王因为渎职被县检察院立案以后,他就一直心神不宁。最近县橡胶厂的李厂长又被县检察院传唤了,听说李厂长曾经给小王送过财物。这些天他经常在脑海里默默地梳理他和李厂长在经济上有什么瓜葛。  本想把烦恼随着烟云一股脑地吐出来,没想到却剧烈地咳了起来。  女人正在厨房忙活着。她知道丈夫有心事了——他平时不抽烟的。
期刊
国家权力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所不在的、万能的,它只与人的一部分生活有关。还有一部分,则完全是个人的私密部分,国家机器无权干预。  (上接2014年2月号第23页)  A如果说迪特在酒吧受到了金钱效用的启蒙,那在另一家高档酒店的经历,则让他受到了更猛烈的第二波冲击。迪特在这里大开眼界,原来金钱可以让人如此醉生梦死,奢靡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家酒店看起来很像现在的一些高级私人会所,隐密性和私人化的
期刊
患了焦虑症,试试《红楼梦》里的好偏方  大刘到医院本意是去败火的,没想到医生却让他填了一份心理测试表。测试表明他患上了焦虑症。可不是焦虑么?自从买了房子,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怕房价下降吃了暗亏,怕利率调整还款更多,怕工作出错还不上房贷……处事越来越小心,业余越来越不愿出门……这可怎么办呢?  医生给他开了张药方:龙眼(也叫桂圆)10克,配冰糖适量,炖服,或将龙眼泡茶、煮粥、泡酒服用。每日2?3次。
期刊
打我记事起,家就是一个窟窿,一个永远探不到底儿的穷窟窿。我趁着蚯蚓般细弱的洋油灯朝里望,满是窝窝头的嘲笑、碎补丁的奚落,我多想狠狠地抛弃它们啊——可它锈在我脑海里剥都剥不开。  我一直觉得“少不更事”这个词套在我身上是不合适的。我总是站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看人们颠沛流离、憔悴困顿的样子,试图从这里打开生活的布袋角,看看里面到底都装了什么狗杂碎。我看过很多作家穿过那段时光的隧道,他们似乎都用了同
期刊
记忆是朵商机花  郭秋霞的人生有多次转变机遇,第一次的选择权在父亲手中。  郭父曾是一名飞行员。转业时,谁也没想到他会拒绝营区安排的花园洋房、高薪岗位,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家乡山东菏泽。  郭秋霞记得,回来那天天寒地冻,屋里连个暖气片都找不到,姐仨冻得瑟瑟发抖。办事员好不容易弄来个炉子和煤球,晚上把门窗关紧,生上火,一心想让这远道而来的一家子睡个暖和觉。结果大半夜,郭秋霞的姐姐因严重煤气中毒被送医,差
期刊
一次,乘车回乡下老家。下车后,天色已黑,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我用力睁大眼睛,看看周围还有没有出租车。看来看去,终于看见了一辆三轮车,几个人正围在旁边,好像是讨价还价的样子。我心里想,没戏了,那开车的肯定不会拉我了,因为那是几个人,拉他们,他会挣得多。这样一想,就坚定了步行回家的念头。  走就走,不就是8里路吗?就当是竞走了。可是,就在我走了不多远时,那辆三轮车突然从我背后超过我,然后就停在我面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