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7.5-12MHZ高频超声检查的3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数量及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并于治疗后10d复查对比。结果:38例患儿在腹腔内检测到数枚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多呈散在性分布,以脐周、右下腹为主,L/S≥2。治疗后10d复查肿大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有重要实用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以发热、不规律腹痛为主要表现,但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清晰显示,这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转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38例患儿的声像图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8例, 其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3—13岁,平均6.2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脐周及或右下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轻重不一,31例伴有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例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查体腹软,部分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稍高或正常。
1.2 检查仪器 采用LOGIQ5彩超仪、东芝660彩超仪,探头频率7.5—12MHZ,并用超声工作站保存图像。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先用低频探头对腹部常规检查,确定有无腹腔积液并排除腹腔肿瘤、阑尾炎、嵌顿疝、肠套叠等其他疾病。再以7.5—12MHZ的高频探头适当加压经腹壁以脐为中心依次向四周進行多切面扫查,重点沿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布区域扫查。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治疗10d后复查超声,方法同前。
1.4 诊断标准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L/S≥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串珠样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1]。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6.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38例患儿在腹腔内均可探及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以位右下腹区为多见,占55.26%(21/38),脐周围部占28.95%(11/38),左下腹区占15.80%(6/38),皆为多发,无融合现象,较大的23 mm×11 mm、较小的9mm×5mm。超声图像特征:肿大的淋巴结多呈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形态规整,以低回声或近似无回声为主,皮质相对较窄,髓质回声稍增强,L/S≥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淋巴结内及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呈高速低阻型。
2.2 患儿经抗炎治疗7-10d后复查腹部B超,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内部血供明显减少,其中11例肿大淋巴结消失,27例明显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纵径、横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rmann综合征,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2]。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可伴有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和脐周常见,主要是由于肠系膜淋巴结大多沿肠系膜动脉和其动脉弓分布,而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尤为丰富,上呼吸道感染后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结炎;另外,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小肠内容物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及毒素分解代谢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人回盲部淋巴结[3-4],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的另一重要原因。 这与本文数据中检测到右下腹部和脐周淋巴结肿大占多数相一致。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临床诊断相对困难,容易误诊,既往淋巴结检查检查主要依靠CT、磁共振等,而普通CT只能对人体横断面进行扫查,很难找到淋巴结最大切面,精确度不高,且花费用较高。超声的应用,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因小儿腹壁较薄,皮下脂肪组织较少,肠系膜距体表浅,高频超声分辨率高,在高分辨率的情况下能准确显示肿大淋巴分布、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可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在抗炎、抗病毒治疗7d左右患儿腹痛症状消失,10天超声复查,多数患儿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说明淋巴结炎的逐渐恢复过程,本文数据中11例肿大淋巴结消失,27例明显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纵径、横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简便、易行,准确、无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有重要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灿霞,李丽. 张韬,陈悦.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编.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
[3] 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_中国医药指南,2007,5(5):110—111.
[4] 戚胜杰.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J].1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2,8(4):249—250.
[5] 张芳,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09,28(20):163.
[6] 张文,刘英东,孙红光,等.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与肠套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104—105.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以发热、不规律腹痛为主要表现,但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清晰显示,这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转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38例患儿的声像图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8例, 其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3—13岁,平均6.2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脐周及或右下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轻重不一,31例伴有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例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查体腹软,部分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稍高或正常。
1.2 检查仪器 采用LOGIQ5彩超仪、东芝660彩超仪,探头频率7.5—12MHZ,并用超声工作站保存图像。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先用低频探头对腹部常规检查,确定有无腹腔积液并排除腹腔肿瘤、阑尾炎、嵌顿疝、肠套叠等其他疾病。再以7.5—12MHZ的高频探头适当加压经腹壁以脐为中心依次向四周進行多切面扫查,重点沿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布区域扫查。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治疗10d后复查超声,方法同前。
1.4 诊断标准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L/S≥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串珠样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1]。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6.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38例患儿在腹腔内均可探及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以位右下腹区为多见,占55.26%(21/38),脐周围部占28.95%(11/38),左下腹区占15.80%(6/38),皆为多发,无融合现象,较大的23 mm×11 mm、较小的9mm×5mm。超声图像特征:肿大的淋巴结多呈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形态规整,以低回声或近似无回声为主,皮质相对较窄,髓质回声稍增强,L/S≥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淋巴结内及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呈高速低阻型。
2.2 患儿经抗炎治疗7-10d后复查腹部B超,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内部血供明显减少,其中11例肿大淋巴结消失,27例明显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纵径、横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rmann综合征,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2]。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可伴有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和脐周常见,主要是由于肠系膜淋巴结大多沿肠系膜动脉和其动脉弓分布,而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尤为丰富,上呼吸道感染后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结炎;另外,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小肠内容物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及毒素分解代谢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人回盲部淋巴结[3-4],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的另一重要原因。 这与本文数据中检测到右下腹部和脐周淋巴结肿大占多数相一致。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临床诊断相对困难,容易误诊,既往淋巴结检查检查主要依靠CT、磁共振等,而普通CT只能对人体横断面进行扫查,很难找到淋巴结最大切面,精确度不高,且花费用较高。超声的应用,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因小儿腹壁较薄,皮下脂肪组织较少,肠系膜距体表浅,高频超声分辨率高,在高分辨率的情况下能准确显示肿大淋巴分布、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可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在抗炎、抗病毒治疗7d左右患儿腹痛症状消失,10天超声复查,多数患儿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说明淋巴结炎的逐渐恢复过程,本文数据中11例肿大淋巴结消失,27例明显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纵径、横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灿霞,李丽. 张韬,陈悦.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编.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
[3] 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_中国医药指南,2007,5(5):110—111.
[4] 戚胜杰.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J].1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2,8(4):249—250.
[5] 张芳,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09,28(20):163.
[6] 张文,刘英东,孙红光,等.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与肠套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