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盛佳(199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左传》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文化典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叙事生动细微,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运用了字约义丰的语言,是一部用于研究春秋时期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中对礼的叙述,除作者明确提出的“礼”或“非礼”的讨论外,在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言论中也有出现。对《左传》中固守礼和抛弃礼的现象的研究讨论,对我们更好地去感知当时社会历史的变化迁移有益,也能让我们去了解《左传》作者的价值取向,政治抱负,是非善恶之观。
  一、礼的简介
  首先,在说到《左传》中出现的礼之前,我们不能不对礼这个概念进行一番考察。从字面意义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即履行、行动,活动内容就是对神灵的祭祀,人是祭祀活动的主体,神是祭祀的目标。活动的结果就是希望得到神的保佑,使人能够得到福祉。
  学术界大都认为周礼或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或是一种政治制度或是一种礼仪制度。
  在《左传》整本书的记载中,我们并未发现礼究竟是何处起源的记录和评判。《左传》里频繁出现着有关周礼的某些具体规则、固守周礼的事情和违背周礼一些表现,许多的诸侯国仍然把周礼作为国与国之间进行外交的一个基本守则,也用周礼评价行为举止。虽然在《左传》中没有明确写出此时的“礼”是来源于周礼的,但在字里行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得到《左传》记载的礼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二、“礼”在《左传》中的文本体现
  1.对“礼”的捍卫
  西周时期的文化重视礼乐,“礼”和“乐”呈现一种共生的态势。周厉王之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疏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礼崩乐坏的思想动乱时代随之开始。直到齐桓公称霸并“修礼于诸侯”,礼乐文化才又重新被统治者和人民重视,想要争霸天下的诸侯也开始意识到礼乐教化的作用并引起了重视。
  关于礼乐的实质,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他对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的不可忍态度也表达出以孔子为首的春秋人对礼乐制度的固守之情。
  2.对礼的僭越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春秋的礼乐大多是被自上而下破坏掉的,天子与诸侯等统治阶层是破坏礼乐制度的始作俑者。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虢公和晋献公二者的爵位是不同的,但却受到了相同的赏赐,因此《左传》中评论说是“非礼也”,并曰:“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到了庄公二十年“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礼乐遭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可以说是礼乐尽失。春秋乐舞规定说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表演给指定的目标对象,这是由于乐舞与等级秩序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它的产物,而《左传》中记录的“乐及遍舞”是对诸侯、天子身份的僭越,因此郑伯评此举是“歌舞不倦,乐祸也”,并不只是由于他沉溺声色,更重要的是对礼乐制度的僭越。
  要说春秋时期周礼保存得最完好的国家,大概非鲁国莫属,因此吴国公子季札才会选择在鲁过观乐,孔子也才会在鲁国的肥沃思想土壤上生根发芽。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礼乐保存最好鲁国,也并不能做到时刻遵循礼乐行事。《左传》中记载,在庄公二十五年时,鲁国曾有两次使用鼓、牲的祭祀活动,分别是“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和“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这两次活动在《左传》都被明确标示为“非常也”:因为就日食来说,“唯正月之朔,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就大水而论,“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期的祭祀,恐怕比戎享有更崇高的地位,也被统治者们所看重。此处的鲁国祭祀活动已经违背了礼。
  三、《左传》中礼的思想意义及地位
  通讀《左传》后,关于礼乐文化我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是一种新旧交替状态下的时代矛盾。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较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民是神主这样的说法。但民地位的提高只是为了服务于统治需要,并没有实际效用,因此君子小人之别还是不可能被打破的。从君臣关系来讲,《左传》既推崇西周时君臣之间森严的等级关系,又迸发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思想新潮流。从战争思想角度来看,《左传》认为在战争中应该继承古时的军队礼法规定,同时又提出“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这样的新鲜主张。《左传》中有许多这样相互之间存在矛盾的观点,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旧思想间的碰撞,它恰好反映出春秋时代的历史坐标,即这是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左传》中纳入了这些新旧思想,并把它们归为礼这个统一的概念之下,想要以此找到解决这种冲突的途径,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左传》所包含的礼治思想,上承西周礼乐思想,下启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華书局,1963.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安全协议的安全性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运用形式化方法分析安全协议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热点。本文主要研究运用形式化方法分析安全协议的理论与技术,对基于模型检测技术的
各区、县级市党委,市直局以上单位党委(党组):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是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制艺为论赋的中国古代文赋研究》初期成果,项目编号:16WXB014。  摘 要:八股文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源于传统,又影响深广的考试专用文体,其于古代人才选拔的意义非同小可。而从民族文体出发看,它是一种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意义上源于传统又整合传统的文体新样式。在历史使用过程中,人们称其为八股文,实是俗称和贬称,其文体正名应为制艺,因为作为一种传统论体样
移动云计算的发展将终端移动设备与云端的海量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关联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接近互联网数据。更多的用户正选择将数据外包存储到云端,但云服务器未必是可信的,而且
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网络安全层面、系统安全层面、应用安全层面、物理安全层面、管理安全层面等各种因素。本论文根据PICC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摘 要:壮泰民族都有以屎壳郎作为主线的民间故事,两族的屎壳郎故事在故事角色、故事情节和故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因为两个民族间的渊源关系而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因现今两个民族分属不同国度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独具一格的差异性。  关键词:壮泰;屎壳郎;民间故事;比较;相似性;相异性  作者简介:何丽蓬(1983-),女,广西田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泰语教学、壮泰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本文针对IEEE 802.16d和802.16e提供的安全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重点研究了无线环境下的身份认证问题。通过引入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如智能天线技术和“射频指纹”技术,提出
摘 要:西晋时期,由于时代的影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特殊抒情方式——“逆反式抒情”。诗人所作诗歌中的感情与其现实生活和性格不相符,通过诗歌展现诗人自己内心中的别样感情。傅玄是西晋时“逆反式抒情”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中充分表现出了这一抒情方式。  关键词:逆反式抒情;傅玄;诗歌  作者简介:汪慧美(1995.12-),女,甘肃省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
该文首先分析了GSM系统中的安全现状,对用户接入和增值业务中的身份认证问题作出剖析,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文主要讨论以下方面的内容:1.在介绍GSM网络安全现状的基础上
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先秦以来实行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歌楼酒馆等娱乐产业随即遍布城市之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