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术。通过结合“非遗”的美术活动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在美术学科教育中如何切实有效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熟悉并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课程 探索
一、发现“非遗”,感受魅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多民族资源大国,不同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化文化的洗礼,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大的冲击。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然而,在我校学生中进行统计调查,三个年段中不到25%的同学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词,能理解大概指向,但具体能举例说明的只剩9%。相关学科如《历史与社会》中初中学段也沒有涉及,直到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有涉及。考虑到我校是民办学校的特殊性,不同于公办学校基本都是本地学生,我校班内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在美术课中结合“非遗”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美术课堂里相互交融。
二、走进“非遗”,触摸文化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反映生活。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不妨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术。
我校每月组织学生一次CAS市内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结合美术课程。如八年级下册《美丽的西湖》一课,属于综合探索类课程,结合前一课《水彩画小品创作》要求学生欣赏西湖的美,学习用创作和展示的方式表达对身边风景的感受和理解。受条件限制,欣赏西湖美只能在多媒体中欣赏,学生总有些失落,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更加缺了兴致。此时,结合诸暨本地特色,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施传说,配合CAS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进西施故里,寻找西施传说,学生的兴趣就全上来了。西施故里,有山有湖有景有亭台楼阁,也正是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的好地方。“西施传说”由吴越争战产生,是对古吴越历史文化的民间诠释,褒扬真善美,崇尚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一方面,学生亲临其境,更好的完成了美术课程要求,加深学习印象。另一方面,多数学生第一次来诸暨学习,平时在校封闭式管理,每月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更深入了解诸暨当地特色,在外求学几年后回家,诸暨有什么特色依然一问三不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多方面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瓷器之美》一课,属于欣赏评述类课程,感受瓷器的美,初步了解我國瓷器的艺术特点。单纯让同学搜集资料,讨论学习瓷器,恐怕很难让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积极性也不高。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前预告同学们下一课内容,告知同学们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是中国2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边唯一一个陶瓷类项目,景德镇烧制技艺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让有瓷器特色地域的同学(如龙泉、景德镇)来做主导,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课中由这些同学成立主讲队,为同学们讲解,并比较分析各地域瓷器的不同点,这几位同学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一定可以油然而生,对于这几位同学瓷器也不再是随处可见的家乡特产,而会成为他们心中不会忘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他听课同学也会感觉到格外新鲜,自己的同学也可以上台讲课做小老师,也会思考自己家乡有没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三、感悟“非遗”,丰富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同学们通过结合“非遗”的美术活动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学生的心里,美术不再仅仅只是绘画、设计、欣赏,有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含义,文化遗产也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周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在美术学科教育中如何切实有效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熟悉并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需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完善创新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文.
[3]《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6.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国际初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课程 探索
一、发现“非遗”,感受魅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多民族资源大国,不同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化文化的洗礼,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大的冲击。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然而,在我校学生中进行统计调查,三个年段中不到25%的同学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词,能理解大概指向,但具体能举例说明的只剩9%。相关学科如《历史与社会》中初中学段也沒有涉及,直到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有涉及。考虑到我校是民办学校的特殊性,不同于公办学校基本都是本地学生,我校班内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在美术课中结合“非遗”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美术课堂里相互交融。
二、走进“非遗”,触摸文化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反映生活。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不妨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术。
我校每月组织学生一次CAS市内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结合美术课程。如八年级下册《美丽的西湖》一课,属于综合探索类课程,结合前一课《水彩画小品创作》要求学生欣赏西湖的美,学习用创作和展示的方式表达对身边风景的感受和理解。受条件限制,欣赏西湖美只能在多媒体中欣赏,学生总有些失落,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更加缺了兴致。此时,结合诸暨本地特色,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施传说,配合CAS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进西施故里,寻找西施传说,学生的兴趣就全上来了。西施故里,有山有湖有景有亭台楼阁,也正是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的好地方。“西施传说”由吴越争战产生,是对古吴越历史文化的民间诠释,褒扬真善美,崇尚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一方面,学生亲临其境,更好的完成了美术课程要求,加深学习印象。另一方面,多数学生第一次来诸暨学习,平时在校封闭式管理,每月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更深入了解诸暨当地特色,在外求学几年后回家,诸暨有什么特色依然一问三不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多方面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瓷器之美》一课,属于欣赏评述类课程,感受瓷器的美,初步了解我國瓷器的艺术特点。单纯让同学搜集资料,讨论学习瓷器,恐怕很难让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积极性也不高。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前预告同学们下一课内容,告知同学们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是中国2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边唯一一个陶瓷类项目,景德镇烧制技艺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让有瓷器特色地域的同学(如龙泉、景德镇)来做主导,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课中由这些同学成立主讲队,为同学们讲解,并比较分析各地域瓷器的不同点,这几位同学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一定可以油然而生,对于这几位同学瓷器也不再是随处可见的家乡特产,而会成为他们心中不会忘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他听课同学也会感觉到格外新鲜,自己的同学也可以上台讲课做小老师,也会思考自己家乡有没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三、感悟“非遗”,丰富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同学们通过结合“非遗”的美术活动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学生的心里,美术不再仅仅只是绘画、设计、欣赏,有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含义,文化遗产也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周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在美术学科教育中如何切实有效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熟悉并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需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完善创新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文.
[3]《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6.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国际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