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校区文化景观传承研究

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以来,在大学生数量与校园空间矛盾的基础上,针对高等院校新老校区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新校区场所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以南京四所高校新老校区的校园建筑与景观为例,对高等院校新老校区文化景观传承进行探讨,提出景观文化传承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新老校区;文化景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38
  Research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Tradition-inheriting in the New and Old Campuses: Take Nanjing's Colleges as an Example
  SUN Song-bo, CHANG Jun-li, ZHU Jun-jing, GU Miao-lian, DING Jia-ying, SHI Yu, LIU Ning, ZHANG Li-ming, YAO Yu-feng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8,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re's big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ver-growing numbers of students and the same limited sized university space. Focusing on the loss of cultural heritag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university buildings, as well as taking the campus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in four Nanj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this essay will analyze the cultural heritag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campus structures and come to an conclusion about how to help the new campus maintain a better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and old campuses; cultural landscape; tradition-inheriting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呈几何基数方式增长[1],国家面临着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和原有校区空间不足的矛盾,高校多以校园的扩建、新建来缓解这一矛盾。但大部分高校的原址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受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只能另外择址创建新校园。由于大学基本效仿套用同一模式,导致校园景观失去特色[2]。同时,大部分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的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导致校园景观的缺乏,无法延续校园的精神传统,甚至会产生文化危机[3]。因此,景观的传承与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笔者选取南京的东南大学四牌楼老校区与九龙湖新校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老校区与仙林新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老校区与将军路校区,南京大学鼓楼老校区与仙林新校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拍照考察,相互分析研究和比较的方法,对新老校区景观传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1 高校文化景观的内涵
  什么是高校文化景观?顾名思义,在高校中,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底蕴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景观。它赋予了学校生命与活力,展现了学校文化和内涵。高校文化景观蕴含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更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4]。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使在高校中生活的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校中的文化景观就可以展现高校文化,实现对高校学子的性格、品格、习惯的塑造,并且能够展现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使高校拥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5]。
  2 高校新老校区文化景观的传承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明显、最基本的外在表现。任何一所高校的文化景观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又在创新中进一步积淀传统,展现独特的校园文化[6]。高校新老校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在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2.1 校园建筑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校园中的建筑为教师办公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场所,因此,校园中的建筑应简洁大方,庄重严谨,开敞明亮且具有生气与活力。校园建筑不应该追求太过都市化的高层建筑,应该追求现代与古典相结合[7]。因此,在校园建筑传承中既要继承老校区的历史文化,又要与时俱进,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更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2.1.1 建筑单体设计 梁思成先生曾指出:“我们虔诚地希望今日的建筑师不要徒然对古建筑作形式上的模仿,他们不应该做一座座唐式或宋代或清代的建筑,而要求去发挥中国新建筑的精神。”因此,现在许多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建筑形式不再一味照搬老校区的传统样式,而是结合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形成了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建筑风格[8]。
  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是校园核心景观区,建筑风格庄重典雅。俯瞰整个建筑,3个体块通过桥廊连接,绕内园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硬盘”;从校区正门看犹如一本翻开的大书,表现其功能特征(图1-2)。内园将花草树木与建筑相融合,每一棵树都由各学术领域专家栽植,从精神方面激励学生。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图书馆是东大新校区内的核心建筑,该建筑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设计理念为基础,建筑风格简朴庄重,体现了百年东大的“诚、朴、雄、伟”历史文化底蕴(图2)。
  2.1.2 建筑与周围环境 新校区的建设,每个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它并不作为单体而存在,必须注重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统一,从而更好的体现各校园特有的文化风貌。
  南京大学敬文大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中央,其屋顶的曲线设计适应校园景观,体现整个校园的统一性(图3)。建筑以灰色为主,延续了鼓楼校区的传统色调。建筑设计具有新意,但又方正有力,低调实在。
  2.2 校园景观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相一致。现在,对于景观的一般释义是,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9]。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在我们园林学科中所说的景观一般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园林中的景观由一般释义中可大致解析出两部分,即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色[10]。
  2.2.1 自然景观 自然的地表景色并非一定是大自然中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大多数自然元素构成,少有人工物品存在[11],比如高校中的大部分植物群落、湖泊或水池景观,依山而建校区的山体如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自然景观所形成的景观空间中,人类的参与性往往多于纯粹的观赏性,人类活动尤其喜爱亲水空间和大草坪空间。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自然景观全国闻名,其新校区与老校区的景观风格并不是很一致,但是对于人活动空间的倾向以及与地形的结合都做的比较出众。南师大随园校区德风园中的亲水空间比较古典,整体风格偏向中国古典园林,符合师范类学院教书育人的文雅气质,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景观,更可以说是一个人文景观(图4)。其仙林校区起霞坡(图5),更是将这种亲水空间与当地的自然水系结合在一起,在老校区原有的基础上扩展数倍,形成一个开敞明朗的开阔空间,不止传承了水体,更是与大草坪结合,突破了那个时期老校区的相似模式(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区典型模式:走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崇尚纯自然式的生长,少有植物配置,小品也多为古典结构,整个校园氛围郁郁葱葱),更具有现代气息,周边青山环绕,绿水无边,对于稍显拥挤、荫蔽的老校区,更多了几分明媚。
  2.2.2 人文景观 人工的地表景色,顾名思义即人为添加的一些景观元素,如雕塑小品、特色长廊、柱础、石碑等,一些独立放置,而另一些一般会与自然的景色结合布置。这些人为的地表景色一般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体现文化特质、校园文脉,因此也称为人文景观[12]。人文景观比自然景观更加凸显精神文化、校园文脉,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类术业专攻的学校尤其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典型的航空类院校,所以学校中的人文景观多体现航空、工业、科技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将军路新校区(图6),因其学校本身性质,延承老校区的人文景观小品设置,展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模型,体现了献身国防的人文情怀。南京大学主轴线上放置着南京大学110周年之际校友捐赠的二碑一鼎(图7、8、9)。二碑述史明志,一鼎屹立天地,寓意在于望全校师生谨记校园历史文化,为人、为学以诚为本,要有远大志向,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对母校的发展寄予美好的展望。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采用中轴对称的设计手法,在入口主轴线上放置东南大学校徽(图10),校徽上镌刻的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是东大历史文化传承。将其放置于入口处,时刻谨醒东大师生。
  3 高校新旧校区景观传承的优化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为使新老校区的景观能够得到一定的联系与传承,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时或多或少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现今的校园规划设计模式相对固定、呆板,不能突出表现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思想,为打破这种固定模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3.1 协调建筑色彩和风格,融入时代特色
  延续老校区的色彩基调,保持一定的建筑风格,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建筑风格体现的是校园历史与文化,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一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等学府,更应该具有时代内核。在建筑方面的体现,就应该是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表现时代沉淀过程中所遗留的精神积累,抛弃华而不实的装饰,注重低调实在的功能性。
  3.2 打破单一的样式传承,创新精神符号
  校园中心主体建筑如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在外形设计上应具有启示作用,让建筑本身成为一种传递信息、表达内涵的符号。让师生能够受到启发、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行为,创造有个性的高校形象。
  3.3 结合整体校园大环境,摒除单体意识
  建筑并不能作为单体而存在,应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运用框景、漏景的手法处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此外,中央庭院或建筑旁绿地整齐、干净、明亮,且能满足师生行为活动需求。
  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创造和谐环境
  在新校区景观建设中不应一味套用老校区景观处理手法,应结合实际环境,运用适当的造景手法,展现校园文化风貌。
  3.5 继承原有的文化元素,连接校园文脉
  从校园文化历史中汲取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到园林小品或广场铺装中。以小的文化点串联成一条贯穿新老校区的文化纽带。从而完善了学校历史的延续性,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的完整是一座高校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延续并发扬历史积攒的高校精神内核是时代与社会的诉求。我们必须在稳定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延续高校文脉,打破僵化的高校景观设计格局,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福星,于桢.高等院校新老校区办学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6(4):18-19.
  [2] 张北坪.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空心化”症候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43(2):67-69.
  [3] 薛一冰,马宾.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3,19(1):98-99.
  [4] 贺莲花,刘红杰,柯善军.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51(8):4 749-4 750,4 808.
  [5] 郭燕秋,关永平.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57(2):96-99.
  [6] 常俊丽,王浩.大学校园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49(32):18 394-18 396,18 402.
  [7] 赵小婧.浅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绿化建设[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108-111.
  [8] 陶应勇,姜慧敏,张海霞.中外高校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7(6):40-13 .
  [9] 陈卓,冯阳.高校新老校区纪念性景观的比较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28-31.
  [10] 刘爱莲.高校建筑文化[J].南方建筑,1998,18(1):37-38.
  [11] 谢大伟,丁峻.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及规划设计原则[J].美育学刊,2011,2(5):73-78.
  [12] 闫晓华,朱江.大学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初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645-64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农科类研究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问题尤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农科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较低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变途径,以期达到拓宽农科类院校就业途径,提高农科类研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居住区景观是人们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1]。以辽宁绥中和园为研究范例,以人性化设计为基准,通过物质无障碍、交往无障碍、观赏无障碍三方面规划设计,探讨养老型居住区景观中的人性化无障碍设计方法和内容,以期对同类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无障碍设计;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
期刊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城市品牌、县域纽带、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四种发展战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2
期刊
摘 要:基于对乌鲁木齐市消费者进行的实地调研,以177份有效问卷为数据基础,分析消费者对有机大米的认知程度、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乌鲁木齐市消费者对有机大米的认知属于初始阶段,认知度有待提高,同时购买有机大米的消费者较少,其购买意愿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消费者的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等是影响消费者认知及购买愿意的主要因素。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有利于加强消费者对有机大米的认知以提升消
期刊
摘 要:农业经济政策涉及发展定位、经济效益与要素分布等重要选择,农业政策的形成与调整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其主导性、辅助性与支持性的内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具有一致性;江苏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基础选择上需要具有侧重性,在内容上则需要突破性。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业经济;江苏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
期刊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背景下,农用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设和完善土地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农用地流转问题,不仅能够防止土地的抛荒、闲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能推动农业结构性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促进重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在深入调查和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江津区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
期刊
摘 要:做好山西省玉米产量的预测工作,为今后政府部门调控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为农户安排玉米生产提供可靠的帮助,为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山西省2004—2013年玉米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指数平滑法对山西省未来几年的玉米产量进行了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玉米产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玉米产量;指数平滑法;预测  中图分类号:S513
期刊
摘 要:增减挂钩政策是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文章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详述了双凤镇增减挂钩的现状、模式、利弊分析等。结果表明:(1)双凤镇增减挂钩面积占太仓市总增减挂钩面积比重最大。其采用宅基地流转和土地复垦两种形式来实现增减挂钩;(2)政府主导型的增减挂钩运行模式既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优点,也存在着重视眼前利益,忽略质量指标、资金来
期刊
摘 要:马铃薯是西北旱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当地的财政经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西部旱区的陕西省定边县为例,考察了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在品种规划、种薯推广、加工体系、消费情况、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现代农业为方向,转变马铃薯生产模式;以主粮化为契机,调整马铃薯品种结构;以工业化为目标,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形式,加快西北旱
期刊
摘 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家庭农场经营的现状,列举公司+家庭农场经营的成功范例,以期完善家庭农场经营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7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1]。发展家庭农场是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