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短板。在教师范读、学生精读、灵活诵读中让学生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熟读成诵,积累运用,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激趣; 评析; 感悟;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3-0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熟读文言文有很多好处。首先,符合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加深对文言语义的理解,提高文言语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其次,凡是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一些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文言之美,有助于变学生的怕学、厌学变成想学、乐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
读懂的前提是会读。文言文中大量生疏文字的存在,是使学生畏惧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绝大多数汉字读音古今相同。但文言文中有异读现象。有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如《童趣》中的“项为之强”一句中,“强”不读“qiáng”而读“jiāng”; 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不读“bèi”而读“pī”;“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中的“食”作动词读sì;“陈胜王”“王”作动词,读wàng。这些字和今天的字发音不相同,对于中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范读教会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文字做一些简单的讲解。如对一些异读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逐渐能够举一反三,读准字音。针对文言文有些句式较长的特点,教师在范读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停顿,节奏鲜明,以免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实践证明,语言规范、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二、学生精读,理解文意
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重讲解轻朗读,生怕学生不懂文意便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这种满堂灌的方法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其实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完全不动脑筋,死记硬背,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根本体会不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倦之情。教师何不换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呢?通过引领学生精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例如,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整篇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体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其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学生在学习中不太理解文义,于是笔者就把这段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来强化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意思。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也降低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后面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又如,《观潮》中的“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之上,如履平地”,此段晦涩难懂,与现代汉语差别大,需挑出来反复朗读,来强化理解。在文言文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多朗读。可以通过精读全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灵活诵读,深切感悟
在朗读一两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词句的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基础。读的训练应该是多样化的。朗读法有自由放声读、轻声读与对读、分角色读、轮读、比赛读、指名读与齐读。有研读法、跳读法、查读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
例如,笔者有一次在教《小石潭记》时,考虑到文章篇幅较短,文字难度不太大,就采用目前学生喜闻乐见的PK方式进行朗读,但是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课前,笔者给学生简要地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并提出:下一节课我们进行读书比赛,课文读得最好的小组取胜。所谓“好”,是指读准、读顺、读出情感;要求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获胜者再赛一赛,最后评出班级总冠军,有物质奖励。第一课时,学生纷纷争着读书,在一组一组PK的过程中,学生将课文读准了、读顺了,并且发现学生根据课文意思自己能比较准地断句。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同时也时刻注意在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记,以读促悟。如果这样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2]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内容纯正,文采飞扬,文笔优美的文章。有许多经典的语句,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仍然长盛不衰。
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态度等等。《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使人是非分明;《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细细品读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多感悟积累。通过积累从而带动学生语感的形成,通过积累形成积淀,有了丰富的积淀,学生学文言文就能得心应手。长此以往就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靠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领会文章的精髓,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上文言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朗读; 激趣; 评析; 感悟;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3-0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熟读文言文有很多好处。首先,符合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加深对文言语义的理解,提高文言语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其次,凡是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一些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文言之美,有助于变学生的怕学、厌学变成想学、乐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
读懂的前提是会读。文言文中大量生疏文字的存在,是使学生畏惧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绝大多数汉字读音古今相同。但文言文中有异读现象。有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如《童趣》中的“项为之强”一句中,“强”不读“qiáng”而读“jiāng”; 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不读“bèi”而读“pī”;“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中的“食”作动词读sì;“陈胜王”“王”作动词,读wàng。这些字和今天的字发音不相同,对于中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范读教会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文字做一些简单的讲解。如对一些异读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逐渐能够举一反三,读准字音。针对文言文有些句式较长的特点,教师在范读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停顿,节奏鲜明,以免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实践证明,语言规范、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二、学生精读,理解文意
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重讲解轻朗读,生怕学生不懂文意便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这种满堂灌的方法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其实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完全不动脑筋,死记硬背,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根本体会不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倦之情。教师何不换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呢?通过引领学生精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例如,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整篇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体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其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学生在学习中不太理解文义,于是笔者就把这段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来强化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意思。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也降低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后面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又如,《观潮》中的“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之上,如履平地”,此段晦涩难懂,与现代汉语差别大,需挑出来反复朗读,来强化理解。在文言文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多朗读。可以通过精读全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灵活诵读,深切感悟
在朗读一两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词句的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基础。读的训练应该是多样化的。朗读法有自由放声读、轻声读与对读、分角色读、轮读、比赛读、指名读与齐读。有研读法、跳读法、查读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
例如,笔者有一次在教《小石潭记》时,考虑到文章篇幅较短,文字难度不太大,就采用目前学生喜闻乐见的PK方式进行朗读,但是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课前,笔者给学生简要地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并提出:下一节课我们进行读书比赛,课文读得最好的小组取胜。所谓“好”,是指读准、读顺、读出情感;要求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获胜者再赛一赛,最后评出班级总冠军,有物质奖励。第一课时,学生纷纷争着读书,在一组一组PK的过程中,学生将课文读准了、读顺了,并且发现学生根据课文意思自己能比较准地断句。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同时也时刻注意在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记,以读促悟。如果这样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2]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内容纯正,文采飞扬,文笔优美的文章。有许多经典的语句,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仍然长盛不衰。
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态度等等。《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使人是非分明;《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细细品读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多感悟积累。通过积累从而带动学生语感的形成,通过积累形成积淀,有了丰富的积淀,学生学文言文就能得心应手。长此以往就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靠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领会文章的精髓,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上文言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