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爱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暮年,越發地想家、恋家、爱家。这个家,是由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构成的大家庭。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如果说,家是一潭碧水,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就是一池莲叶荷花。家给予我们美的色彩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家给我们最深厚的爱。谁也不能忘记的。
  我的家在辽东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山村。叫庙山。1941年冬,我就出生在这里。小时候,念过私塾的父亲经常跟我们讲“正义、谦微、勤俭、助人、报恩”的十字家训。看我们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就讲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他说,你们的曾祖父在这里落户的时候,这里叫王山嘴村,南有古莲湾鞍子山,东有鞍子河。坐地户王家善良大度,收纳了我们的先祖。后来王氏家族全部迁离此地,王山嘴村便改称刘山嘴村。再后来,有人在山前坡建了一座山神庙,约定俗成,这里就叫庙山村了。
  父亲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住,问:“你们知道,每到清明和逢年过节,咱家都要为王氏祖坟添土修葺、焚香祭奠吗?”还没等我们回答,他便自言自语地说:“这就叫报恩,咱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老王家呀!”
  这时我们才明白,父亲给我们讲故事,是贯彻祖传的家训啊!
  他不但言传,更重身教。我清楚地记得,每当春节来临,家里人来人往不断流,父亲为四邻写对子,一写就是一整天。闲暇的时候,就让我们练毛笔字,背千家诗,学打算盘。他是一会儿也不让我们闲着。这天,母亲比父亲还忙。她要给全家和四邻五舍裁剪衣裳。现在的人们赶时髦穿八分裤,我上小学的那年春节可是穿上了“半吊”裤子,虽是新布做成的,裤脚才到小腿肚子,心里老大的不痛快。后来才知道,原来妈妈在忙乱中给人家裁的右大襟上衣剪反了,成了左大襟。为了赔人家的布,把过年买肉的钱搭进去了,还不够,只好牺牲了我的裤料。弟弟上小学时,在教室的地上捡了半截铅笔带回家,被爸爸好生训斥了一顿,让他第二天上学时交给老师。
  我的两位老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我的大哥、二哥也堪称我的榜样。
  辽东半岛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长期被日本人占领。老百姓苦不堪言。我的大哥上的是日本学堂。一天,一个日本学生无端欺负中国学生,不但扇耳光,还往中国学生身上甩鼻涕。大哥气不过,他想起父亲说起的,1904年冬,爷爷往地里送粪时,看到日本鬼子劫持一辆车上结婚的新娘,爷爷奋力阻拦,头上被鬼子砍了两刀的情景。大哥不禁怒火中烧,狠狠地教训了那个日本小学生,长出了胸中一股怒气。新中国成立后,大哥到离家三十多公里的皮口上中学,舍不得穿妈妈刚做的新鞋,光着脚去,赤着脚回。临毕业时,他被选上空军飞行员,后来被留在航校任教。这期间,他考上了解放军工程学院。当时二哥已被大学录取,我也临近高中毕业,为了供两个弟弟念书,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深造的机会。我的大哥,让人一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二哥与大哥一样,学习刻苦,生活简朴,1959年吉林工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调入大连大学任教授,直至退休。
  我的弟弟妹妹错过了高考的机会,勤俭持家赶上了好时代。他们的孩子也都大学毕业了,有了体面的工作。
  我有幸考上了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1968年毕业即到黑龙江省克山炮兵部队锻炼,翌年分配到辽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工作,安家立业,1989年,携一双儿女回原籍普兰店区工作。这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圆了兄弟三人“叶落归根”的梦。
  我有生之年,还有机会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一生坎坷中之大幸。我时任一局之长,兼市政协委员。我不敢丝毫怠慢本职工作,更不敢去以权谋私。所以呀,我每年都获双奖,1995年撤二线时,仍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7年秋,正值儿媳待产时 ,患有糖尿病的老伴突发脑出血,做了开颅手术。从此,我便身兼两职:这边给老伴当“护士”,那边给儿媳当“婆婆”。转瞬间,二十年过去了。孙儿长大了。老伴已与世长辞,我也日渐衰老。好在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孩子们左右照料着,生活继续着它平和的姿态。
  只有我,已逾古稀之年,仍壮心不已。为了圆“当作家、音乐家”之梦,我不时写写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或谱写歌曲,歌唱时代,抒发胸怀。就这样,2011年,我谱写的《相约莲城》,参加全国歌曲(大众)比赛,获“作曲金奖”。2012年,被聘为普兰店区作协顾问。因为我做了些“义工”的工作,还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莲城好人”等荣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我突然想到,我的家,那个小小的庙山村,当年曾是开国元勋陈云创建的“屋檐下的根据地”的前哨,那里有很多濒临消失的史料亟须挖掘,就主动去造访幸存的亲历者,用时两个寒暑,写出万字之史料,在《大连日报》以《屋檐下根据地的故事》连载。
  我所取得的这点成绩,除了党的培养和教育之外,都是家的功劳。家给予我以品质,给予我以熏陶,只是,父母不会说什么爱不爱的,言传身教的道理其实是最大的爱。家爱我,我更爱家。所以,每年的春节我都会贴一副对子。有一年贴的是:
   助人为乐有大有小
   知恩图报可多可少
  横批是
其他文献
明菊走了。头也不回。大步大步地向前走。剩下我站在原地,天空一下变灰了……  明菊从小就住在我家,我们是同年出生的,只是我大她半岁,小时候我俩总是形影不离。最美好的一个片段是,只要我们有零花钱,就会去商店买葡萄干。卖葡萄干的老奶奶,每次都慈祥地问我们:“今天还是买葡萄干呀?”我们总是毫不犹豫而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就是葡萄干!”那时候,只需花一毛钱就可以买到一包葡萄干,一包大约有二十多颗。我们总是分
儿时,跟着母亲去赶集,往往要走过好几里的河堤。夏天的时候,走在堤上,太阳还没升起,薄雾弥漫,一缕缕的白雾似仙袂飘拂,时隐时现,时浓时淡,正仰头注视,它却倏尔远遁。我出神地望着河面,突然我听到了一下又一下“卟——”“卟——”的声音,寻声探去,发现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从道旁的香樟树叶尖滴落下来,宛如珠玉碰触之声,透出一股清凉,丝丝绕绕从耳朵注入,甜爽到心里。  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我将这一惊天的发
残菊遍野惹得今夜月如刀  立冬小草晚风习过一边倒  操场转角童年重复着打闹  手中坏表怎能再催促年少  流水潺潺谁又拿它赋离骚  桥边姑娘无意哼唱秋水谣  风路过的走道曾写过年少  白墙上记号早以被褪掉  月未上柳梢(因离春还尚早)  那首秋水谣(在记忆中寻找)  谁人保证在分开时保持微笑  食指的暗号(你还记得就好)  最后的骄傲(泪并未往下掉)  都欠一个拥抱离开时要记牢  再见了小时候江依东
谁才是你心目中的完美达人呢?那个被你引以为偶像的人物,用什么征服了你的完美标准呢?是文字?是歌声?是才气?快来看看吧,这一页,你心目中的完美达人都亮相了吗?如果,是她(他),就投上你珍贵的一票吧,让她(他)成为我们的完美1号!    完美女生1号 张牧笛:用青春谱写完美文字    张牧笛,1991年生,就读于天津市天慈中学。12岁开始写作,已发表作品四十余万字,在各种征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三十
作者将反战思想浓缩在扣动机的短短一瞬,突出了杀戮的残酷及对和平的向往。文章素材新颖,情感饱满,切入角度巧妙。    良心是意识的一种境界,当杀戮脱去了躯体外的道德保护,人,只是傀儡。  ——题记    扣动扳机的动因有很多。情杀、仇杀、自杀甚至变态的欲望。扳机扣动,激发撞针,打燃火药,弹头射出——只在秒速5厘米间。  传说古时的枪械很难击发成功,便沦为震慑敌人的小玩意儿。从“一战”至今,曾经的小玩
难得的一次远行,使我得以重新找回这已经几乎遗忘怠尽的一切。  独自在山间的小屋中,准备一堆淡而无味的馒头和清水,拉上厚厚窗帘的那一刻,整个屋子瞬间就变成了黯淡的深灰色。断开电闸,关掉手机,把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离。  起初是短暂的兴奋,舒展舒展筋骨后便坐在床上让大脑肆意驰骋,享受都市中难以寻到的静谧。可随后而来的便是感官上的无尽空虚。山中的夜晚很安静,非常安静。没有虫鸣,甚至连风声都难以听到。食物淡而
悟空的师父是我的爱  骑着的白马出场帅呆呆  什么样的袈裟是最啊最显摆  什么样的经文才是最瞎掰  强大的徒弟从来不乖  经常的离家出走玩得嗨  紧箍咒的魔法是悟空的无奈  一路吃斋念经才是最悲哀  妖精要拍就要拍得最痛快  取经的生活总是很精彩  无聊时候升级打打怪  悠悠地唱着最炫的师父风  你的唠叨最让我崇拜  取经的生活总是很精彩  女儿国王让你留下来  永远都唱着最炫的师父风  只爱朝思
最后的祷告——(改编自周杰伦《最后的战役》)  坐在教室思考怎样改变上课的无聊  看着粉笔和黑板依旧在无聊地打闹  试图寻找方法别让自己在课堂上睡着  在走道风在不停地嘲笑  下课铃声无意惊醒正在思考的大脑  老师离开的速度可参加龟兔的赛跑  本能闭上眼睛争取能够多睡上几秒  才知道睡觉多么的美好    突然上课的铃声在走廊上喧嚣  教室迎来老师的报到  眼皮发出睡觉前的信号  我将睡着  我怎么
青春的叛逆不一定全都合理,所以作者最后用反问结尾,意在说明青春需要老师和家长导航。口语化的语言富有生气,带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别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语文是个需要死记硬背、阅读能力超强的学科。背古诗、文言文……不仅口才要好,脑容量也要好几万个G的内存。写作文?别难为我了!本来我就不是个写作文的料,作文分数顶死也就46分,那我还得发挥超常。华丽精彩的语言我也写不出来,美妙绚丽的景色我也想象
伊森·卡林今年15岁,他正在学习GCSE(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课程。由于他对航天事业充满兴趣,业余时间还在学习驾驶双座位的飞机,因此不久前,鉴于伊森的这一爱好,他的家人特意陪同他去美国佛罗里达州参观了NASA设在那里的肯尼迪航天中心(KSC,即Kennedy space Center)。没想到,正是这次参观,竟为伊森带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佛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