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老房东:陈福云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京老城南,一提起陈福云,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名气大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讲诚信,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二是他爱军拥军,家中连续23年接待解放军野外驻训,人称“金牌老房东”。有人粗略统计,在他家住过、吃过、聊过的官兵达6000多人,其中将官、校官有200多人。这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找不到第二家。所以,又有人称他家为“拥军第一家”。
  能称得上“金牌老房东”和“拥军第一家”可不是那么简单。陈福云是南京江宁区江宁镇陈塘村人,1997年9月的一天,某舟桥部队一位领导来村里勘察驻训点,看陈福云家紧靠长江边,房子又大,就找到他:我们部队野外驻训能不能在你家“落个户”。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军官两杠三星,说话口气温和,他顿生好感,毫不犹豫地说:解放军住我家,这是我家的荣幸啊!二杠三星领导见他直爽,又说:我们来的不是几个人、几十人,而是一个营,200多人噢。“啊?”陈福云有点惊诧,200多人要住多大的房子呀?但转念一想,除了家里,不是还有厂房吗。他问道:厂房行不行?二杠三星领导说:我们看过了,之所以找你,就是你家旁边还有厂房。厂房也是陈福云的,是他创建的南京滨江超细粉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职工宿舍和办公室,面积有400多平方米,陈福云是董事长,给谁用,怎么用,他说了算。他说:“如不嫌弃,那就这么定了。”

“腾笼换鸟”方便驻训官兵


  漂亮话好说,漂亮事不好做。二杠三星领导前脚走,他后脚就犯愁了,因为无论是自家住房和公司厂房,实际上没一间是空着的。怎么办?只有腾笼换鸟了。首先,他开家庭会,动员爱人虞惠华带着两个女儿去老家住。夫人多少有点不情愿,但在他的劝说下,爱人和孩子还是搬了。
  随后,他又召集员工开会,动员家在厂区附近的员工回家住。有的员工不乐意了:“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宿舍腾给别人住?”他说:“不是别人,是亲人解放军。”陈福云语重心长地劝道: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国家的发展?哪有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让大家回家住,上班早晚来回跑是不方便,但解放军来驻训,是国防上的大事,我们个人就是受点委屈也不能计较。再说时间也就两三个月,忍一忍就过去了,要支持!不瞒你们,我家房子已腾给解放军住了。我爱人带着孩子都回老家去了。
  他这一说,不情愿的人还能说什么呢,路近的回家住了,路远的实在不方便回家,公司买来了高低床,由原来的两人住一间,改为6人住一间,一下腾出20多个房间。
  接着,他又把厂里中层以上干部召集起来,动员腾办公室、搬仓库。原来一人一间办公室,变成了五六人一间办公室,一下子又腾出了七八间。
  方便了官兵,麻烦了自已。部队入驻后,一下子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早上,他睡的正香,一声哨响,把他从梦中惊醒,接着就是“一二一”的操课声。有时部队夜训,他已进入梦香,官兵们才从外面回来,多次把他吵醒。开始,他很不习惯,打算找部队领导协商一下,改一改作息时间。后来一想,怎么能因为自己影响解放军的操练呢!自己平时能睡安稳觉,不就是因为有解放军夜以继日的训练,才换来和平安宁的生活吗?再说,部队一住下,子弟兵就帮他家做这做那,扫地擦窗,清除垃圾,整治环境,做了许多好事,自己这点小困难还不能克服吗?他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千方百计保障好部队训练


  家里厂里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生活设施明显跟不上。自来水管流量太小,官兵早晚洗漱都在排队,很不方便。陈福云想:既然解放军住在家里,自己就有责任保障服务好,让子弟兵生活舒心满意,全身心投入训练。他马上请来自来水公司改建扩容,将1寸粗的水管改成2寸粗,从此官兵洗漱不再排队;他见官兵晾衣架不够,就取来厂里的钢材,和师傅们一道动手,搭建了10多个晾衣架,供子弟兵使用;部队没有伙房,他就把厂里的食堂让出来给部队用。
  陈福云看到官兵每天都在刻苦训练,越发觉得子弟兵可爱可敬。他想,子弟兵训练这么辛苦,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才对。部队到江上操练,要经过一条30来米长的泥巴路,来回很不方便,他发现后,第二天就用车子,装上自家搅拌站的水泥给铺上了。他还暗暗给自己定下“四不”:不收水费,不收电费,不收煤气费,不收住房费。
  驻训领导听说他的“四不”后,找到他:“哪能既添麻烦又占便宜呢?”他说:“现在国家平安,不就是因为有你们站岗放哨吗!我们做企业的能赚钱,应该感谢解放军,做点拥军的事是应该的。”部队领导坚定地说:“不行!你这不是叫我们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
  不得已收下水电费后,他转念一想,解放军守纪律,我节日慰问总可以吧。八一节前,他自己开车到商店,精心选了一车水果和饮料送给部队。看子弟兵吃水果开心的样子,他心里比子弟兵更开心。
  陈福云说他与解放军有缘分,解放军说选他做房东是福分。次年四月,舟桥部队外出驻训时间到了,驻训点放哪儿呢?几个领导不约而同地又想到他:还是陈总家合适。
  讲合适,除了房子多外,还因为陈福云有爱军情怀。他早年在村轮窑厂做工,因干得好,后被选到规模大一点的水泥厂上班。他从普通的销售员干起,一直干到了副厂长。后来工厂改制,他接下了这个多年亏损的企业,并当上了厂长。他运用改制的机会,迅速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改革,使企业很快出现生机,当年扭亏为盈。之后,他抓住南京滨江开发区大开发的机遇,投资200多万元,添置多台吊机、浮吊等设备。同时还创建了多家沙厂。在原有产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他还果断地投入60多万元,利用原有水泥厂,创建了滨江超细粉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用煤渣等生产出来的超细粉,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增强了混凝土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产品不仅在南京抢占了市场,还远销上海、苏州等地。因为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市有关部门还专门奖励他20万元。经过多年艰苦创业,陈福云拥有了南京雨江水泥有限公司、滨江超细粉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陈福云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乡土企业家,他知道,国家好了,才有自己的今天。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能让解放军还过差日子。驻训部队想到的事他能想到,驻训部队想不到的事他也能想到。2000年,公司有了一定发展,他看驻训部队虽然在家里厂里住下了,但条件还是不太好,就借着厂区扩建之机,建了一幢50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配备空调等设施,专门供驻训部队使用。当部队官兵住进这幢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驻训房,无不为他的拥军行为所感动。
  其实这段时间,他公司资金并不充裕,装修时还去银行贷款了几十万元。部队官兵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专门做了一面“拥军模范”的锦旗送给他。接到锦旗,他还是那句话:为解放军做点事是应该的。
  就这样,子弟兵把他当家人,他把子弟兵当亲人了,寒来暑往,部队在他家一住就是23年,有的年份是200多人,有的年份是400多人,最多的一年住800多人。据统计,这23年住他家的官兵达6000多人。

他爱军拥军是发自骨子里的


  有人说,陈福云爱军拥军是发自骨子里的,这话不假。后来女儿陈娟长大了,有人介绍转业军人周剑与她相恋,征求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说:有当兵的经历,我信得过。小两口成家后生活美滿,相亲相爱。有一次有位朋友夸他女婿好,他对朋友说:“我找的女婿是亲上加亲。”对方不理解,他补充道:“解放军是亲人,我找的女婿是解放军,这不是亲上加亲吗?”逗得朋友哈哈大笑。
  爱是相互影响、共同升华的。陈福云在与驻训部队官兵交往中,不仅增进了感情,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这些年,他不仅爱军拥军,还做了不少社会公益事情。他每年春季和秋季,都要到江宁中心小学帮扶家庭困难学生,给他们捐赠助学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村里谁家困难,他得知后会悄悄地送上一万元或两万元,遇上特别困难的,他会送上三五万元。近5年来,他帮扶贫困学生、孤寡老人、重大疾病家庭、捐资慈善基金共有110多万元。10年前,在南京市好市民评选中,他就荣膺第五届“南京好市民”称号。这些年,他还多次被区、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如今,陈福云是一家拥有滨江建材科技公司、滨港装卸公司、雨江混凝土公司、万江利公司、滨江玻璃钢公司、海伦旅游公司、滨江超细粉公司的集团董事长。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他对解放军的情谊也在不断延伸。当记者结束采访离开他家时,又有一批子弟兵即将走进他家。“金牌老房东”高兴地说:“每年解放军在我家驻训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其他文献
“上海之根、浦江之源”,这是人们对上海市松江区的赞美。  建没“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是百万松江人的梦想和追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松江全区上下叫响“敢创必成、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口号,坚持“决策依实情、谋划出实招、推进求实效、成果得实惠”的导向,创建活动迈出坚实一步:不仅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诸多美誉,今年年初又成功入选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期刊
英雄,军之剑,国之干,民族之魂。  纪念建军92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又一次聚焦英雄,聚焦人民军队走出来的英雄,重要目的就是追忆英雄的初心,学习英雄的担当,传承英雄的品格,更好地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进入新时代,我们想要不改变初衷、不偏离原点,心中必须有一座指示灯塔、一个价值坐标。英雄就是最好的灯塔、最准的坐标。每个人都应致敬英雄,长向英雄借薪火,以英雄的初心和使命激励我们不懈奋斗、努力奔跑,成为新时
期刊
长剑列阵、发射架下,先锋营官兵庄严宣誓  西北大漠,某发射阵地。  “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数枚导弹腾空而起,直入云霄,在广袤天宇留下道道飞虹。  不久前,火箭军某旅先锋营又一次出色完成演习发射任务。  这样的砺剑景象,对先锋营官兵来说习以为常。自组建20多年来,这支冲锋在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的“神剑铁拳”,在一茬茬官兵的接续拼搏下,圆满完成37项重大战备演训任务,6次立功,43次受到全国、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重温《雷锋日记》具有深远的意义。  《雷锋日记》是雷锋思想和精神的载体。续写《雷锋日记》的新篇章,不仅能从个人的高度真实记下时代前进的步履,还能充分彰显日记文化的巨大价值,让我们长智慧,越来越聪明。一  已故大学问家于光远生前在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的一篇文章中说及他的“学聪明日记”。那是在1939年夏天,他到革命根据地
期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之于学雷锋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情景。  改革开放40年,学雷锋活动是在世情、国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既给学雷锋活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这一活动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开创的学雷锋活动光荣传统,结合新时期创新学雷锋活动内容与载体;
期刊
一路艰辛,一路放歌。《雷锋》杂志从一个初生的婴儿,迎来了4周岁生日。  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又到哪里去?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转型发展,2019年7月6日至8日,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山东、江苏工作部领导以及特邀代表30余人,相约党的诞生地上海,启动一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难忘之旅。故事会上,感受上海的雷锋情怀  作为会议的一项安排,7月7日上午,与会代表与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500
期刊
十三届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为康殿英会长(右三)颁发孝贤证书、奖杯及牌匾  有人说他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驰骋前行;也有人说他是一头在文化沃野上默默耕耘,在创新中奉献、在奉献中创新的老黄牛;还有人说“老康是保定的活雷锋。”  康殿英——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初心奏响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创事兴业,静水深流此心坚  “我从青少年时代
期刊
这次到红旗渠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我感触颇深。一是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十万林县儿女开山劈石修建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引来生命之水。若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境界,也就不会有今天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二是工匠精神,百年传承。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每条渠的负责人名字,工匠精神则是祖祖辈辈、每家每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大局精神,团结协作。无论是杨贵还是红旗渠人,他们都放弃了小我,成
期刊
林俊德报告试验任务情况  深夜,月光如水,星斗满天。  寂静中,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在房间里缓缓流淌——  “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  细细倾听,博士钟方华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流淌——他手机里播放的这段录音,是恩师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一晚留给学生的遗言。  163个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共和国院士生命最后一刻的述职。  102秒——这
期刊
米广军在训练中  一名18岁青年的能量有多大?  入伍1年,成长为义务兵特战队员,斩获总队特勤排比武单项第一,荣立三等功1次。  一名20岁士兵的作为有多大?  成为特战队员4年,所在特战小队被总队评为“最佳战斗集体”,圆满完成大项临时任务30多次,当选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从一心成为英雄的逐梦少年,到沉稳老练、肩负重任的特战尖兵,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特战队员米广军在军营这个大熔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