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之前明代温病理论的创新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其他文献
卫生部或卫生署是民国中央卫生行政组织,是同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政治动荡,中央卫生行政组织随政权、人事变更而不断调适,名称不断更换.与该组织的建制相协调,加之对外交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医药界维权斗争的影响,其内部机构也做了多次调整.在人员任用上,民国中央卫生职能部门对专业、素质、体格、工作经历均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与组织规范的程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同步.民国中央卫生行政组织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华夏出版社协办,教育部、中国科协为支持单位的“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于2008年7月18日下午在北京远望楼宾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的宗旨为: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读中医经典名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期刊
<点石斋画报>中有"开膛相验"和"戕尸验病"两幅配有文字的尸体解剖图.前者描绘的是为争讼而查验死亡原因的场面,属于法医尸体解剖之列,曾被学者误断为"我国法医解剖之始";后者描述的则是医生以验病为目的,解剖病人尸体的活动,属于明确为临床服务的病理解剖,未曾引起学界的注意.笔者对两幅图文进行了深入考察,兹将结论报告如下。
期刊
关于“医学史”与“医史学”的概念,学术界有比较趋同的看法。医学史就是医学的历史,即医学发展的过程,以医学历史为研究对象,一般分通史、专科史和断代史。医史学可分狭义和广义,狭义医史学指研究医学历史的学问,即医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如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以医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一般分医史学理论、医史学方法论、医学史学。广义医史学,除狭义医史学外,还包括医学史。
期刊
期刊
关于便秘之因,<圣济总录>认为有风、冷、虚、热之别;李东垣认为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分;<济生方>则进一步提出风、气、湿、冷、热五秘.其后医家论便秘均提及"风秘".而"风秘"一词始出何处?
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于1981年,始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挂靠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1990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期刊
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于2009年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读完这部长达57万字的专科史著作,深感成果来之不易,颇多感触,试述如下。
期刊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历代医家对中风,尤其是中风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不同时期,中风一词的内涵并不相同,而是经历了外感病、真中、类中,再到脑卒中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通过对<景岳伞书>医案中疗效评价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知中医存在疗效评价,并具有自己的表述形式.中医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者提供的信息,从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对比以及不同治疗间的对比来进行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