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文本”作为基本教育方针之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摘要】历史教学 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事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古今历史,从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历史规律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奠定良好思维品质基础
首先要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注重历史事件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或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
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能力,促进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引导学生重视导言和结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农民自身的缺点和自私、眼光短浅,特别表现为领导集团的内讧,石达开负气带精兵出走。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让学生对比其它农民起义事件,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發展提高,然后从时间、范围,肩负的革命任务以及它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提出向西方学习等多方面认识它的“新特点”。第三,启发学生总结学过此章后应吸取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认识,中外反动势力虽有矛盾,但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方面,他们可以统一起来,结成反革命的同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联系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何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辽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份量有价值的问题的。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可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其中的重视农业应予肯定,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基础,但反对经商,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再如对法家韩非子的“法治”,也可启发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当时打击奴隶主贵族并动摇其政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强调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并在后来为历代封建君主所采用则应于批判。这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益且效果显著。
【摘要】历史教学 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事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古今历史,从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历史规律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奠定良好思维品质基础
首先要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注重历史事件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或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
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能力,促进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引导学生重视导言和结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农民自身的缺点和自私、眼光短浅,特别表现为领导集团的内讧,石达开负气带精兵出走。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让学生对比其它农民起义事件,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發展提高,然后从时间、范围,肩负的革命任务以及它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提出向西方学习等多方面认识它的“新特点”。第三,启发学生总结学过此章后应吸取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认识,中外反动势力虽有矛盾,但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方面,他们可以统一起来,结成反革命的同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联系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何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辽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份量有价值的问题的。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可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其中的重视农业应予肯定,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基础,但反对经商,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再如对法家韩非子的“法治”,也可启发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当时打击奴隶主贵族并动摇其政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强调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并在后来为历代封建君主所采用则应于批判。这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益且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