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对语文教师来说,巧妙运用语言技巧不仅可以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语言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教师未能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无法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更谈不上培养对语文的感情,因此,在课堂中巧用语言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入新课之语言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通常是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特点,在导入新课中巧妙运用语言技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些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通过语言技巧创设一些神秘意境,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致。例如,在教学华罗庚《统筹方法》一课中,我进行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今天语文课上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的数学!”语文课堂考数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听。于是,我写下准备好的数学题目:星期六的早上,丽丽妈妈在出门前交代她完成三件任务,分别是写作业、收拾房间和煮饭。假设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均为一小时,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用最短时间将这三件任务完成?面对语文课上的数学题,教师这一语言技巧显然十分奏效,学生积极性很高,并积极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后引出新课《统筹方法》,这种设问方式的语言技巧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顺利引出文章的讲授。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中的语感技巧。语感技巧主要通过运用教师语言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到该节课设定的情境中。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导入中,我采用了语感技巧,带着缅怀和赞颂的情感朗读《白求恩纪念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通过这首《纪念白求恩》,我将学生带到了悲痛和心情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对白求恩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另外,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向同学诵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达到有效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这样会为本节课讲授提供很好的铺垫和契机。在新课导入环节巧用语言技巧,可以使该节课的“序幕”变得格外精彩,它能有效抓住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眼球,进而为整个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发挥语文学科的自然魅力。
二、讲授新课之语言技巧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往往表现为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精彩的问题不仅可以体现语言的技巧,还可以展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提问环节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两方面问题,其一,提问应善于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气呵成的,不能立刻击中教师命题的要害部分,为此,教师在提问环节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使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又不会因为问题的难度性较高而打消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变色龙》一课讲解中,我便充分运用了语言技巧,将问题设置得紧密且富有逻辑性,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阅读文章后,觉得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个问题设置得较为简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回答出:性格多变。随后,我继续发问:在文章中,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多变这一性格特点呢?听到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念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反复无常”、“翻云覆雨”等。趁学生热情还未减退,我继续提问:尽管我们发现他的性格特点中有多变的特征,但是你们是否发现他有一点从未改变,那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基于以上问题打下的基础,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教师可以深入提问:他性格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何在?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紧紧跟随教师,不仅在一问一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维的形成。其二,教师可运用语言技巧,在发问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效拓展其思维空间。例如,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我先向学生讲解竺可桢在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而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当前我们很难养成这种可贵的品质?这样通过提问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其人文关怀,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
三、深化总结之语言技巧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为此,在整个授课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总结与升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有效挖掘文章情感,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语文学科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习《社戏》一课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总结:学习文章以后,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使迅哥认为那晚的戏和豆如此得好,让其无法忘怀呢?答案不难发现,让迅哥难以忘怀的不是戏,而是人际间的那份真情。在《戏社》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其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所谓的《戏社》不是表达对戏的热爱,而是戏外之情,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关系的一种赞颂。人际和谐不仅是作者要赞颂的理想境界,还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美好境界呢?学生应从小事着手,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世界自然会变得无比美好与和谐。
语文是一门极具美感的学科,富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关键,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总结环节中巧用语言技巧,有效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将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导入新课之语言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通常是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特点,在导入新课中巧妙运用语言技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些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通过语言技巧创设一些神秘意境,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致。例如,在教学华罗庚《统筹方法》一课中,我进行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今天语文课上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的数学!”语文课堂考数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听。于是,我写下准备好的数学题目:星期六的早上,丽丽妈妈在出门前交代她完成三件任务,分别是写作业、收拾房间和煮饭。假设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均为一小时,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用最短时间将这三件任务完成?面对语文课上的数学题,教师这一语言技巧显然十分奏效,学生积极性很高,并积极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后引出新课《统筹方法》,这种设问方式的语言技巧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顺利引出文章的讲授。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中的语感技巧。语感技巧主要通过运用教师语言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到该节课设定的情境中。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导入中,我采用了语感技巧,带着缅怀和赞颂的情感朗读《白求恩纪念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通过这首《纪念白求恩》,我将学生带到了悲痛和心情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对白求恩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另外,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向同学诵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达到有效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这样会为本节课讲授提供很好的铺垫和契机。在新课导入环节巧用语言技巧,可以使该节课的“序幕”变得格外精彩,它能有效抓住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眼球,进而为整个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发挥语文学科的自然魅力。
二、讲授新课之语言技巧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往往表现为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精彩的问题不仅可以体现语言的技巧,还可以展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提问环节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两方面问题,其一,提问应善于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气呵成的,不能立刻击中教师命题的要害部分,为此,教师在提问环节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使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又不会因为问题的难度性较高而打消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变色龙》一课讲解中,我便充分运用了语言技巧,将问题设置得紧密且富有逻辑性,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阅读文章后,觉得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个问题设置得较为简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回答出:性格多变。随后,我继续发问:在文章中,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多变这一性格特点呢?听到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念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反复无常”、“翻云覆雨”等。趁学生热情还未减退,我继续提问:尽管我们发现他的性格特点中有多变的特征,但是你们是否发现他有一点从未改变,那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基于以上问题打下的基础,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教师可以深入提问:他性格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何在?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紧紧跟随教师,不仅在一问一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维的形成。其二,教师可运用语言技巧,在发问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效拓展其思维空间。例如,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我先向学生讲解竺可桢在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而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当前我们很难养成这种可贵的品质?这样通过提问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其人文关怀,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
三、深化总结之语言技巧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为此,在整个授课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总结与升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有效挖掘文章情感,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语文学科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习《社戏》一课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总结:学习文章以后,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使迅哥认为那晚的戏和豆如此得好,让其无法忘怀呢?答案不难发现,让迅哥难以忘怀的不是戏,而是人际间的那份真情。在《戏社》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其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所谓的《戏社》不是表达对戏的热爱,而是戏外之情,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关系的一种赞颂。人际和谐不仅是作者要赞颂的理想境界,还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美好境界呢?学生应从小事着手,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世界自然会变得无比美好与和谐。
语文是一门极具美感的学科,富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关键,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总结环节中巧用语言技巧,有效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将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