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修建前长江宜昌-武汉段泥沙输移比及其影响因子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泥沙收支平衡(Sediment budget)的概念确定长江中游宜昌-武汉河段的泥沙输移比,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1955~1997年间河道泥沙输移比对水沙变化的响应。从总体上看,河道泥沙输移比有较显著的增大趋势。输移比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955~1962年为快速增大;1963~1975年亦为增大,但增速减慢;1976~1979年为迅速减小;1980—1997年为较快增大。在分析了若干水沙指标对河道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宜昌-汉口河段泥沙输移比与宜昌站的来水量和来沙量以及3口分水比和
其他文献
从地貌地质环境、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背景、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资料等方面,并着重从气象条件,对2007-09-04西藏波密县古乡天摩沟发生的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进行成因
通过对3个县8个山坡地的考察,探索山地丘陵坡地逆温效应对果树避冻的影响。试验对三年来冬季观测到日最低温度(td)进行拟合处理,运用趋势线分析探究温差(△td)与相对坡位(G)之间的总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坡3 200 m到4 200 m建立样带,每200 m为梯度设置7个样地,利用微气象自动观测仪观测气温和土壤温度,同时调查样带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地上生物量等。结果表
从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展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依据2004年西藏土地利用数据,在全面分析西藏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一致性,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
通过建立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分布
以哀牢山北段地区不同位置的景东(西侧盆地)、徐家坝(山顶)和楚雄(东侧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地1980~2005年同期气候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哀牢山东、西侧盆地及山顶气温和降雨
滑坡坝及其形成的堰塞湖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在强地震发生时,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的数量多,规模大。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就形成了多个堰塞湖,这些滑坡坝一旦发生溃坝,将
消能肋槛和排导槽纵比降是控制"东川型"泥石流排导槽内流体运动的两个关键因素。泥石流流速是反映排导槽工程输移力及对排导槽的冲刷淤积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实验,对固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速生阶段(11 a生)秃杉人工林的碳库与碳吸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29.9~511.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枝>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