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卷第21小题如下: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
镜头四:_______。
这是一则语言运用题,对我们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与题型设计极有启示意义。
200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大多属于以下几种类型:
闲适归隐型:如全国卷I选用宋代诗人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上海卷选用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天津卷选用王维的《山居即事》,福建卷选用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报国苦闷型:如全国卷Ⅱ选用宋代诗人李弥逊的《春入即事》,安徽卷选用宋代诗人谢枋得的《小孤山》,北京卷选用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托物言志型,如广东卷选用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
羁旅贬谪型,如湖南卷选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野宴》,浙江卷选用金代诗人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
怀古咏史型·如江苏卷选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怀春感伤型:如山东卷选用秦观的《画堂春》。
风景题画型:如辽宁卷选用周德清的[正宮]《塞鸿秋·浔阳即景》,全国卷Ⅲ选用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
这些诗歌大多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适合中老年人: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年纪轻轻,风华正茂,又有多少家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今天国富民丰,学生大多衣食无忧,又有多少离世归隐、感时伤春的苦闷?现在吏治清明,久无战事,又有多少报国无门、贬谪他乡的苦楚?笔者并不是排斥这类诗歌,而是认为这类诗歌鉴赏题考得太多太滥了,大有“黑云压人人欲摧”之势。
湖北省这道题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和设题形式极有启示意义。
首先,这首诗在选材上打破了禁区。描写爱情的古诗词很多,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爱的忠贞、对情的执著,让我们触摸到古人最幽微、最柔软的心灵一角,让我们感悟到在人生大志之外,生命中还有如此值得眷恋和留恋的东西。它们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大有裨益。其实语文教材早已选录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簞秋》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可高考试题对这类诗词却视而不见,极少选用。湖北卷的这道题突破了这个禁区。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秋阳高照,秋波荡漾,莲舟摇摇,十里荷塘,莲香四溢,一位扎着长辫子的女子,一手搭在船桨上,一手捏着莲子,痴痴地盯着对面的那位翩翩少年,任船儿在湖面上漂流……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向那少年撒了一把莲子,不巧被对岸的同伴看见了,马上低了头,红了脸……读者的脸和那少女一起红,读者的心和那少女一起怦怦跳,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诗词,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是命题形式方面的启示。现在各省市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是主观题型,但是仍然有一个参考答案,其实这是变形的客观题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无达诂,而且诗歌也讲究模糊体验,一是诗歌的语言极富形象性,二是诗歌多留有空白,给我们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的“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有可能是打秋千的佳人笑,墙外行人因为多情而暗送秋波惹恼了佳人,笑声戛然而止,还有可能是佳人在荡秋千时,瞥见了墙外的翩翩公子,情动于中而形于笑,可是墙外行人却毫不知情,于是佳人很失望,再也笑不出来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判断孰是孰非,我们的情思只需在“荡秋千”的境界中心驰神往,品味古今永恒的惆怅——多情却被无情恼。所以在诗歌鉴赏题的设计上,笔者认为不必过分拘泥,非要“定点考查”,搞出个子丑寅卯不可。
现在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命题形式上多从微观着手,特别喜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命题,更有甚者居然把诗歌当成记叙文来让考生分层次分析。殊不知“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诗歌亦如是。《红楼梦》中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觉得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引起美好的情感体验,哪里还会想到去给曲子分层次?把一首情景交融、流畅自然的诗词用理科的思维来命制试题,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此外,诗歌鉴赏题喜欢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味地探求主题,这也是我们以前赏析文学作品的思维定式的体现。诗词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是烈性酒和浓缩铀,通过我们的想象可以幻化出灿烂的艺术美景。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语言浅白,构思、选材都毫无新意,但是一经我们联想,便韵味无穷:阳关之外黄沙漫漫,日色昏暗,烽烟四起,血光四溅……王维和朋友都脸色凝重,友人远行,凶多吉少,但又不能说“古来征战几人回”,只好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辞来宽慰,喝吧,喝吧!再喝一杯酒吧!多少牵挂、关爱、鼓励、祝福尽在这杯酒中……我们可以想象王维的情深义重,也可以想象友人临危受命的才干、深明大义的胸襟、誓死效国的决心……一首小诗,在我们的想象和联想中便意蕴丰厚。高考诗歌鉴赏题一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尽管在评卷标准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个目标绝对没有错。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
镜头四:_______。
这是一则语言运用题,对我们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与题型设计极有启示意义。
200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大多属于以下几种类型:
闲适归隐型:如全国卷I选用宋代诗人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上海卷选用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天津卷选用王维的《山居即事》,福建卷选用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报国苦闷型:如全国卷Ⅱ选用宋代诗人李弥逊的《春入即事》,安徽卷选用宋代诗人谢枋得的《小孤山》,北京卷选用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托物言志型,如广东卷选用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
羁旅贬谪型,如湖南卷选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野宴》,浙江卷选用金代诗人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
怀古咏史型·如江苏卷选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怀春感伤型:如山东卷选用秦观的《画堂春》。
风景题画型:如辽宁卷选用周德清的[正宮]《塞鸿秋·浔阳即景》,全国卷Ⅲ选用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
这些诗歌大多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适合中老年人: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年纪轻轻,风华正茂,又有多少家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今天国富民丰,学生大多衣食无忧,又有多少离世归隐、感时伤春的苦闷?现在吏治清明,久无战事,又有多少报国无门、贬谪他乡的苦楚?笔者并不是排斥这类诗歌,而是认为这类诗歌鉴赏题考得太多太滥了,大有“黑云压人人欲摧”之势。
湖北省这道题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和设题形式极有启示意义。
首先,这首诗在选材上打破了禁区。描写爱情的古诗词很多,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爱的忠贞、对情的执著,让我们触摸到古人最幽微、最柔软的心灵一角,让我们感悟到在人生大志之外,生命中还有如此值得眷恋和留恋的东西。它们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大有裨益。其实语文教材早已选录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簞秋》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可高考试题对这类诗词却视而不见,极少选用。湖北卷的这道题突破了这个禁区。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秋阳高照,秋波荡漾,莲舟摇摇,十里荷塘,莲香四溢,一位扎着长辫子的女子,一手搭在船桨上,一手捏着莲子,痴痴地盯着对面的那位翩翩少年,任船儿在湖面上漂流……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向那少年撒了一把莲子,不巧被对岸的同伴看见了,马上低了头,红了脸……读者的脸和那少女一起红,读者的心和那少女一起怦怦跳,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诗词,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是命题形式方面的启示。现在各省市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是主观题型,但是仍然有一个参考答案,其实这是变形的客观题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无达诂,而且诗歌也讲究模糊体验,一是诗歌的语言极富形象性,二是诗歌多留有空白,给我们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的“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有可能是打秋千的佳人笑,墙外行人因为多情而暗送秋波惹恼了佳人,笑声戛然而止,还有可能是佳人在荡秋千时,瞥见了墙外的翩翩公子,情动于中而形于笑,可是墙外行人却毫不知情,于是佳人很失望,再也笑不出来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判断孰是孰非,我们的情思只需在“荡秋千”的境界中心驰神往,品味古今永恒的惆怅——多情却被无情恼。所以在诗歌鉴赏题的设计上,笔者认为不必过分拘泥,非要“定点考查”,搞出个子丑寅卯不可。
现在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命题形式上多从微观着手,特别喜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命题,更有甚者居然把诗歌当成记叙文来让考生分层次分析。殊不知“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诗歌亦如是。《红楼梦》中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觉得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引起美好的情感体验,哪里还会想到去给曲子分层次?把一首情景交融、流畅自然的诗词用理科的思维来命制试题,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此外,诗歌鉴赏题喜欢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味地探求主题,这也是我们以前赏析文学作品的思维定式的体现。诗词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是烈性酒和浓缩铀,通过我们的想象可以幻化出灿烂的艺术美景。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语言浅白,构思、选材都毫无新意,但是一经我们联想,便韵味无穷:阳关之外黄沙漫漫,日色昏暗,烽烟四起,血光四溅……王维和朋友都脸色凝重,友人远行,凶多吉少,但又不能说“古来征战几人回”,只好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辞来宽慰,喝吧,喝吧!再喝一杯酒吧!多少牵挂、关爱、鼓励、祝福尽在这杯酒中……我们可以想象王维的情深义重,也可以想象友人临危受命的才干、深明大义的胸襟、誓死效国的决心……一首小诗,在我们的想象和联想中便意蕴丰厚。高考诗歌鉴赏题一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尽管在评卷标准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个目标绝对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