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消费不需要理由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乐行为通常被人们认为不是个正事儿,因此人们常常借助于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来减轻负疚感。不过,有没有理由是否影响享乐的即时体验呢?研究者给了我们出乎意料的答案。
  
  人们通常需要“理由”来帮助自己做购买决策。当消费者在面临困难的抉择,或所作决定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理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说,购买一些非必需品或者奢侈品被视为浪费行为,那么消费者在做此类决策就会感到内疚,并担心将来产生后悔情绪。因此,营销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在于,让顾客有充分的享乐理由,在没有“罪恶感”的影响下购买享乐型商品或服务。
  
  享乐需要理由吗?
  
  有研究显示,与购买必需品相比,花钱享乐和购买奢侈品更需要合理的理由。因为在需求的“金字塔”上,人们认为首先应该满足对必需品的需求,然后才能考虑对享乐和奢侈品的需要,并且享乐品和奢侈品带来的效用很难度量。此外,美国文化认同新教伦理,崇尚勤劳节俭。花钱享乐违反了新教的伦理准则,若非努力工作“所得”的享乐更是被视为不合适的、不应当的。
  然而事实上,享乐消费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体验,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这种感受是生活必需品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消费者通常会寻找“正当”的理由花钱享乐,从而来减轻随之而来的负疚感,使得享乐行为合理化。
  科维茨和西蒙森曾调查了顾客忠诚计划中消费者使用消费积分的情况。他们发现,如果消费者付出了很大努力,则更有可能将积分兑换享乐性奖励上(如乘船游览和按摩),而非兑换实用性的奖励(如现金、必需品等)。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为积分付出的努力抵消了选择奢侈品或享乐品所带来的负疚感。
  同样的,斯特希里维兹和迈尔斯也观察到,慈善捐款的营销策略更利于顺带促销享乐品或奢侈品,而对必需品却没有很好的促销效果。这是因为,人们心安理得地用享乐品来奖励自己的奉献行为。
  可见,消费者需要充分的理由来允许自己消费享乐品,以减轻享乐消费带来的负疚和后悔感。这种想法在我们的访谈中得到更为直接的验证。我们询问焦点小组的受访者:“你通常在什么时候会尽情享乐?”他们描述的情景包括“考试后”、“实现目标后”或“毕业等特殊日子”。人们很少在没有合适理由的情况下放纵自己,他们认为这会激发负疚感和后悔情绪。同样他们声称,在没有一个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安心享受享乐品带来的乐趣。
  正是这样的固有信念和想法使得消费者在一般情况下很难下决心去花钱享乐,但是当消费者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尽情享乐时,可能会因缺少让自己尽情享受的机会和愉悦的消费体验而心有不甘,情绪低落。研究发现,有的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大多数的花销是在必需品上而很少会去购买享乐品,因而刻意地提前做出计划并预支享乐消费的费用。例如,消费者会在年初就为年末度假做出计划并预先购买豪华游轮或其他享乐型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到了跟前再做决定的话,他们很可能又把钱花在必需品上,
  
  不必要的负疚感
  
  如此看来,消费者其实已意识到自己在享乐型消费上花费过少,但由于负疚感和后悔情绪,他们又无法毫无缘故地享乐。他们认为,没有充分理由就享乐会有罪恶感,会降低享乐时带来的愉悦体验。
  然而,这种直觉是否正确?比起有合适理由而购买享乐型产品,在没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消费享乐品,真的会让消费者更加愧疚或乐趣减少吗?
  我们的实证研究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不论有没有合适的购买理由,消费者都能从享乐消费中得到同样的乐趣。他们在做出消费决定之前,认为自己“会后悔”、“会有罪恶感”、“不能尽情享受”的想法并不真正影响他们在消费时的即时体验。
  那么,这些信念或直觉为什么不影响真实的享乐体验?为什么消费者会产生错误的预期呢?我们认为,人们的真实体验(包括情绪体验在内的各种体验)是在特定情景中注意力作用的结果。当人们进行特定体验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体验本身,如果此时立刻询问他们的感觉,他们能够提取出瞬间的感觉信息并做出即时报告,此时的即时报告能够准确地反映真实体验。比如说,在生目的当天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并能准确地报告自己的情绪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比如天气情况,得到友人的祝贺等等)影响的。而人们对体验的期望和回忆则主要基于对各种体验的常识和信念,当人们被要求预测和回忆体验时,先前对特定体验的信念或常识就容易出现在脑海里,真实体验的感觉由于容易消逝而不再可以获得。人们很难重构情景记忆,他们就很可能从语义信息(如信念和常识)中提取回忆,例如当人们被问到生日当天的情绪感受时,如果他们不能重构情景记忆,则会根据对生日体验的一般性常识(比如“生日是开心的时刻”)来报告体验回忆。因此,对体验的期望和回忆由于基于相同的信息而表现出一致性,但却很可能与真实体验发生分离。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顾客消费享乐品时若没有适当理由,或把购物当作失败后的自我安慰,就预期自己的消费体验会兴致大减。但享乐体验的即时情绪报告显示,享乐体验与享乐品本身或是享乐场景有关,但有无理由在先其实对乐趣并无影响。此外,出于安慰或疗伤而享乐,或是为了奖励自己、犒劳自己而享乐时的情绪也并无不同。然而,当消费者被问及在有理由和没理由享乐时“通常”有何感受时,他们的回忆却与其预期一致,而背离了真实的感受。
  
  记住真实的购物感受
  
  可见,消费者的信念常常发生偏差,消费者的预期也可能是错误的。享乐体验本身其实与是否有合适理由、或可用作理由的具体原因无关。只有在消费者预期和事后对体验进行重建时,这些感受和乐趣才因为理由的不同产生差别。
  那么,该如何帮助消费者改变错误的预期?如何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没有理由也同样可以享受享乐体验带来的乐趣呢?一个方法是鼓励他们记住与其观念不一致的感受,并及时对固有的信念或常识作出修正。比如说消费者如果在享乐消费时能够意识到,即使没有特殊的理由也可以一样愉悦地享受,那么会使得消费者重新看待理由和享乐的关系。
  所以说,从营销者的角度看,营销者可以使用营销策略来鼓励消费者关注实际消费或体验的细节,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从这个理论出发,广告宣传中常用的一些经典用语可能需要改进。例如,欧莱雅的“你值得拥有”、百威的“不管你做什么,百威啤酒只为您”等广告语,都在给消费者这样一种感觉:他们有资格拥有这些产品。但这些广告语也增强了“享乐消费需要理由”这一观念,并可能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结果,消费者可能更加确认自己不应享乐,并错误地以为,如果花了不该花的钱就会心存愧疚。
  或许,更好的办法是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明白小小的挥霍不需要特别的理由。诸如“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爱XXX巧克力同样不需要理由”、“理由并非获得快乐的途径”之类的广告语。
  从消费者的利益来看,错误预期可能会使自己错失很多愉快的经历。日常生活中小小奢侈一把,如吃顿大餐、吃块松露巧克力,预期中的负疚感和后悔情绪不太可能会影响真实体验。当然,大肆挥霍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乘豪华游轮或享受奢华假期的好心情可能会因负债的担忧而蒙上阴云。在一掷千金购买奢侈品(如珠宝、名车)满足自己的欲望时,这种“理由机制”也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消费者会因为缺乏“正当”的理由而放弃购买奢侈品,从而不会造成经济上的困窘。同样的,当消费者面对既愉悦又危险的体验时(如过度饮酒或使用消遣性毒品、进行不安全性行为),寻找合适理由可以激起自制力。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他文献
在企业换标这件事上,是市场带动,产品驱动,而不是概念的躁动,企业换标一定要“有道理”。  品牌(BRAND)的原意是烙印。Logo(品牌标志)是一个品牌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它的好坏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瞬间的可记忆性,二是审美的可持久性。之所以很多企业频繁换标,是因为看似简单的两个标准并不容易实现。经典容易失去时尚,时尚又往往不经典。我曾经问过路易·威登和香奈儿的老板,时尚和经典的平衡点怎么找?他们回
期刊
营销,让消费者发现和释放自我。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买的到底是什么?  一位朋友是资深市场专家,曾对我说,他衡量一件物品,会在脑海中首先处理一个问题:“是”与“不是”。  比如面前有一顶帽子,按照这种思维,首先这“是”一顶帽子。作为帽子,它应美观、保暖、质地优良;但同时,它又“不是”一顶帽子,可以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自己一份情怀的寄托,或想对别人表达的情意。如此一来,这顶帽子的价值就是多重的,不再
期刊
范旭东回顾创业历程,说自己当初兴建盐厂时“‘书生之见’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然而正是通过科学研究,范旭东把自己与旧式实业家区别开来。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在重庆的范旭东面对狂欢的永利碱厂职工,高兴地说:“我辈得见今日,又有什么话说,唯有努力工作!”  一个多个月后,这位为中国化工业努力工作一生的实业家不幸病故。    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范旭东1883年生于
期刊
胡小姐是一家跨国公司的白领,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令她兴奋和难忘,那就是公司安排的“outing”(外出度假旅游)。度假的时间也就十天左右,但令她沉浸在快乐中的日子却有一个多月一从商量度假计划、准备出游行装,一直到度假归来整理和分享景点照片、交流旅游观感、在博客上撰写游记攻略……胡小姐经常感叹:一样花钱,花在旅游上最值。  这种感觉背后的原因在于,“旅游”的消费价值比较复杂,往往
期刊
消费者如果事先形成了一种期望或态度,就会对事后的消费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先相信它好,它就会变好:如果相信它不好,就会变得不好。    消费者在完成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后,会产生评价。在影响评价的因素中,除了感受到的客观效用外,体验之前形成的期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这一点,营销者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是时候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了。    预期影响体验    在许多领域,期望对于个体的生
期刊
李雷和韩梅梅(Li Lei&Han Meimei)是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首次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主人公。李雷憨厚质朴,喜欢傻笑:韩梅梅齐耳短发,温柔恬静,他们有着90年代中学生特有的纯净和诚恳。1990年到2000年,大约有上亿名初中生从这本教材开始他们的英文学习之旅,于是也就有上亿人熟识李雷与韩梅梅,朗读着李雷与韩梅梅的日常对话,走过了懵懂而青涩的少年时代。  2000年教材改版
期刊
知识指的是你知道怎么去做,然而这往往无法解释一你甚至不能解释自己怎么能走路。能明确作为符号表示出来的只是信息。很多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问题就在于谈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    与控制无关,与快乐有关    《中欧商业评论》(CBR):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氛围。您对学习型组织有多年的观察,觉得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什么样的趋势?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彼得·圣吉:大的趋势是
期刊
新形势下的营销方式更加“劳动密集型”,你必须做大量工作,而且更难外包,这使得市场营销工作变得更具挑战性。    数字化全方位改变营销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腾讯CEO马化腾前段时间谈到,广告模式是“产品经济”的产物,知识产权模式是“体验经济”的宠儿。营销将来会从以广告模式为基础,发展到以知识产权模式为基础。营销的基础变化了,对广告主、媒体和受众都有影响,这一观点在业界引起了许多
期刊
未来一百年,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发展不是压倒别人,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是让我们的十三亿国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三个转变和四个成绩    《中欧商业评论》(CBR):如何看待过去100年的中国?  姜义华:现在都在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非常有必要将中国100年的经验作一个全面的思考。过去100年,中华文明在努力实现其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型。这个转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从原来的农耕文明、游牧文
期刊
在社会人群中的自我彰显和定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完成:消解权威和表达自我,“凡客体”恰好提供了这两样东西。    琳达是个小白领。在北京CBD的一幢写字楼上班。上班早高峰时,她总是会从大望路地铁站钻出来,低头疾行于黑压压的人群中。  2010年6月的一个上午,琳达经过路边的公共汽车站时,突然被一个巨幅广告吸引了目光。画面上韩寒穿着一件29元的T恤,低头含笑并自述:“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