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一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便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鸿雁:书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了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深入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菊花: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月亮:抒发了思想怀远之情。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思念之情。
二
不过,不少诗歌的意象不止一个。为了找准“象”解准“意”,有必要对意象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因为把握规律,方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诗歌意象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并列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图画的意象组合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两个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唐王朝潜伏的危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组相隔甚远的四个的意象联系起来,反映了昔日火熱、豪迈的战斗生活,从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晏殊《踏莎行》,此诗以“春风不解”、“一场愁梦酒醒时”两句“黏结”“稀疏的红花、绿草、杨花、莺、燕、炉香游丝、斜阳”七个意象,流露出无尽的春愁。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节)也属此列。
(二)叠加式
所谓叠加式,指将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不同时空的意象叠合的组合方式。庞德所谓的“意象叠加”,旨在将丰富的含义包孕、诞生在彼此映照渗透的意象中,以及叠加后的艺术图景里,即“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赫尔姆)。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独立,只有叠加成为整体,意象才有存在的价值。
如臧克家的《三代》将“孩子、爸爸、爷爷”三个意象叠加一起,才构成中国农民这一意象,全诗也才成为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诗人正是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叠加,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三节))
此诗第一节有“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昔日的祖国艰难前行;第三节有“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今日的祖国走出“左”的阴影,以崭新的面貌前行。将有对比关系的这两组意象叠加,我们便明白诗人的意旨:祖国虽饱经忧患劫难,却正焕发新生的活力。于是,“祖国”这一新的意象诞生。
(三)辐辏式
所谓辐辏式,就是诗中数个意象与主导意象之间存在着如车轮的辐条与车毂之间一样的关系。在多个意象之间,存在向心凝聚的美学结构,彼此是主宰与从属的关系。其表现方式有以下两种。
1.范围上由大到小
柳宗元的《江雪》有三个意象:千山、万径、孤舟。从视野上看,三个意象的范围由大到小。诗歌的“焦点”是“孤舟”上的“蓑笠翁”。“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风雪中的“孤舟”所构成的凄凉孤苦画面正烘托着“蓑笠翁”的心情。据此,我们便根据这一“焦点”所承载的美学信息,把握被贬永州的诗人此时孤寂、失落的心绪。 2.结构上由外向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此诗以“莲叶”作为意象构思的中心,戏于莲之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鱼作为分意象,都一齐向“莲叶”这一主导意象聚集,从而构成江南水乡叶秀鱼戏的生动画面,让人顿感江南的美丽可爱。
(四)流动式
诗的意象采用顺移推进的手法,表现出层次上的演进,有较强的叙述性、情节性和旋律进行感。这种意象组合形式就是流动式。
王昌龄《采莲词》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花脸两边开。撑入横塘君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此诗中与荷叶“一色”的“罗裙”、如“芙蓉花”的“脸”、“歌”三个意象在采莲图中,呈现出顺时性流劫感特征来,生动展现了一幅鲜活的劳动画面,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
三
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把握分析诗词意象呢?首先要领会诗词意象的内容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特别强调“诗言志”及“缘情而发”的创作原则。
诗人外感于物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将这种情思寄寓于意象或意象群,达到抒怀言志的目的。例如屈原笔下的凤凰美人犹言贤臣、明君,申椒兰桂指代高洁品行。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政的渴慕。又如古诗词中的“燕子”,因具有眷恋旧巢,春去秋归的习性,故又成为人事代谢、兴亡盛衰故国之思的寄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再如月亮代表乡愁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情感的孤独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把握意象的审美结构特征——整体性。
一首有神韵的好诗,往往意象逼真,栩栩欲动,并且这些意象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例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采用了九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组意象群。它们依靠诗歌内在“血脉”及诗人情思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哀愁、寂寞、荒寒、怅惘无边的诗境。这些意象从整体上成为了诗人抒写羁旅愁思的媒介。
再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结合诗人创作情感背景、缘由和风格情调,用比较的眼光来审视。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如“木叶”),而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例如,同是梅花,在李商隐、王安石、陆游、毛泽东笔下,诗境诗情却迥然不同。李商隐的诗“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中,非时而早秀的梅花,成了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怨嗟、伤悲溢于言表。王安石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以凌寒独放的梅自况不屈从世俗的品质。陆游《卜算子·咏梅》却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清高。毛泽东的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却成为坚定、达观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充满壮美、豪放、乐观的情调。
最后,分析诗歌意象还要把握好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意象由两个字组成,即“意” “象”。这就告诉我们,直抒胸臆不能构成意象,而是需要作者的情感必须呈现为“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意象。而这里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我们把意象定义为: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如“柳”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柳”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离别的色彩,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诗经》)。
但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成的意象也就有所不同。同样是“柳”,“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懒的意味。而“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中的“柳”带着诗人早起时的肃穆感。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古典诗词鉴赏,原本就是一个由艺术形象分析到内容的理解体验再到艺术再创造的审美过程。所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把握分析诗词意象是感受作品美的内涵,探究作品意蕴的前提,更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便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鸿雁:书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了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深入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菊花: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月亮:抒发了思想怀远之情。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思念之情。
二
不过,不少诗歌的意象不止一个。为了找准“象”解准“意”,有必要对意象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因为把握规律,方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诗歌意象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并列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图画的意象组合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两个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唐王朝潜伏的危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组相隔甚远的四个的意象联系起来,反映了昔日火熱、豪迈的战斗生活,从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晏殊《踏莎行》,此诗以“春风不解”、“一场愁梦酒醒时”两句“黏结”“稀疏的红花、绿草、杨花、莺、燕、炉香游丝、斜阳”七个意象,流露出无尽的春愁。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节)也属此列。
(二)叠加式
所谓叠加式,指将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不同时空的意象叠合的组合方式。庞德所谓的“意象叠加”,旨在将丰富的含义包孕、诞生在彼此映照渗透的意象中,以及叠加后的艺术图景里,即“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赫尔姆)。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独立,只有叠加成为整体,意象才有存在的价值。
如臧克家的《三代》将“孩子、爸爸、爷爷”三个意象叠加一起,才构成中国农民这一意象,全诗也才成为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诗人正是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叠加,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三节))
此诗第一节有“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昔日的祖国艰难前行;第三节有“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五个并列式意象,反映今日的祖国走出“左”的阴影,以崭新的面貌前行。将有对比关系的这两组意象叠加,我们便明白诗人的意旨:祖国虽饱经忧患劫难,却正焕发新生的活力。于是,“祖国”这一新的意象诞生。
(三)辐辏式
所谓辐辏式,就是诗中数个意象与主导意象之间存在着如车轮的辐条与车毂之间一样的关系。在多个意象之间,存在向心凝聚的美学结构,彼此是主宰与从属的关系。其表现方式有以下两种。
1.范围上由大到小
柳宗元的《江雪》有三个意象:千山、万径、孤舟。从视野上看,三个意象的范围由大到小。诗歌的“焦点”是“孤舟”上的“蓑笠翁”。“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风雪中的“孤舟”所构成的凄凉孤苦画面正烘托着“蓑笠翁”的心情。据此,我们便根据这一“焦点”所承载的美学信息,把握被贬永州的诗人此时孤寂、失落的心绪。 2.结构上由外向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此诗以“莲叶”作为意象构思的中心,戏于莲之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鱼作为分意象,都一齐向“莲叶”这一主导意象聚集,从而构成江南水乡叶秀鱼戏的生动画面,让人顿感江南的美丽可爱。
(四)流动式
诗的意象采用顺移推进的手法,表现出层次上的演进,有较强的叙述性、情节性和旋律进行感。这种意象组合形式就是流动式。
王昌龄《采莲词》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花脸两边开。撑入横塘君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此诗中与荷叶“一色”的“罗裙”、如“芙蓉花”的“脸”、“歌”三个意象在采莲图中,呈现出顺时性流劫感特征来,生动展现了一幅鲜活的劳动画面,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
三
在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把握分析诗词意象呢?首先要领会诗词意象的内容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特别强调“诗言志”及“缘情而发”的创作原则。
诗人外感于物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将这种情思寄寓于意象或意象群,达到抒怀言志的目的。例如屈原笔下的凤凰美人犹言贤臣、明君,申椒兰桂指代高洁品行。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政的渴慕。又如古诗词中的“燕子”,因具有眷恋旧巢,春去秋归的习性,故又成为人事代谢、兴亡盛衰故国之思的寄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再如月亮代表乡愁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情感的孤独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把握意象的审美结构特征——整体性。
一首有神韵的好诗,往往意象逼真,栩栩欲动,并且这些意象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例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采用了九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组意象群。它们依靠诗歌内在“血脉”及诗人情思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哀愁、寂寞、荒寒、怅惘无边的诗境。这些意象从整体上成为了诗人抒写羁旅愁思的媒介。
再次,分析诗歌意象还应结合诗人创作情感背景、缘由和风格情调,用比较的眼光来审视。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如“木叶”),而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例如,同是梅花,在李商隐、王安石、陆游、毛泽东笔下,诗境诗情却迥然不同。李商隐的诗“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中,非时而早秀的梅花,成了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怨嗟、伤悲溢于言表。王安石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以凌寒独放的梅自况不屈从世俗的品质。陆游《卜算子·咏梅》却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清高。毛泽东的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却成为坚定、达观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充满壮美、豪放、乐观的情调。
最后,分析诗歌意象还要把握好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意象由两个字组成,即“意” “象”。这就告诉我们,直抒胸臆不能构成意象,而是需要作者的情感必须呈现为“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意象。而这里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我们把意象定义为: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如“柳”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柳”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离别的色彩,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诗经》)。
但是,即使是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成的意象也就有所不同。同样是“柳”,“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懒的意味。而“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中的“柳”带着诗人早起时的肃穆感。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古典诗词鉴赏,原本就是一个由艺术形象分析到内容的理解体验再到艺术再创造的审美过程。所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把握分析诗词意象是感受作品美的内涵,探究作品意蕴的前提,更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