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室骨性关节炎为主的早中期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室骨性关节炎为主的早期临床的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小切口单髁置换术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帅完成,所有两组的患者的选择都满足于下例条件:(1)患者50岁以上,仅有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2)X线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Ahlback X线分级Ⅰ~Ⅲ期;髌-股骨关节的Ahlback X线分级0~Ⅰ期,没有髌股关节的症状;膝内翻<15°;膝关节屈曲畸形<10°.(3)关节稳定(术中验证前、后交叉韧带完整).48例(48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52~71岁,平均67.5岁,体重指数21.1~32.7.全膝关节置换组,年龄53~76岁,平均67.2岁,体重指数21~32.4.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2.4个月(12~82个月),48膝单髁置换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04°,优良率与全膝置换术相似;髌股关节退变(0~1期)与疗效无关;3例髌股关节退变由Ahlback X线分级0期进展到Ⅰ期,未有长期膝前痛发生;BMI(25~32)组与BMI(21~25)组的早中期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没有症状的轻度髌-股骨关节退变及超重体重因素(BMI<32)不影响近中期疗效。

其他文献
血管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也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供受体血管的处理及吻合技术是影响血管并发症的最关键环节.对于门静脉吻合来说,留置"扩展环"能较好地预防门静脉狭窄的发生,同时国内外均有采用先开放门静脉血流后置打结的报道,亦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一种有效防止门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措施。
期刊
目的 分析吸烟对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影响.方法测定北京及上海地区28所医院住院的3379例男性患者(年龄40~98岁)的踝臂指数,踝臂指数≤0.9诊断为PAD.分为吸烟组2253例,非吸烟组1126例.并采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吸烟组踝臂指数(1.00±0.24)显著低于非吸烟组(1.03±0.22,P<0.05).吸烟组2253例,PAD患病人数562例,患病率为24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安全,治疗上较为复杂,风险大,一旦破裂,病死率高.1991年,Parodi首先应用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stent graft,SG)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2年,Mitchell利用SG成功治疗降主动脉瘤;1994年Dake将该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期刊
期刊
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给临床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近5年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已进入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流医学.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数字化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手段,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手段,正在形成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国际上已有科学家预测:未来医学是分子医学.基因治疗及其他分子治疗走在了前沿
期刊
危重患者经常发生组织缺氧、低灌注,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将会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评估全身组织氧合的手段有血乳酸、pH、氧输送和氧摄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测定等,这些检测对于局部组织缺氧是不敏感的。
期刊
患者女,57岁.因头痛、纳差、乏力1个月,多饮多尿伴发热2周于2008年1月2日第1次入院.患者入院前出现头痛、纳差、恶心、多饮多尿伴发热,每日饮水量与尿量均超过6 L,体温38~39℃,无咳嗽、咯痰、腹痛、腹泻、尿急、尿痛,无视力、视野改变.既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史6年,间断服甲巯咪唑5 mg/d治疗。
期刊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最常见的感染,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VAP的累计发病率为10%~25%,占ICU内所有感染的25%,总病死率为20%~70%.ICU内超过50%的抗生素用于VAP.如何降低VAP发病率一直是呼吸科及ICU科医生关注的焦点。
期刊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28岁,因反复发热、心悸、活动后气短半年于2007年3月30日入我院.患者2006年11月起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5℃,无盗汗,并于2周内逐渐出现心悸、活动后气短.外院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92 mm/h,抗核抗体、抗ds-DNA均(-),结核菌素试验(PPD)(-),曾予抗感染治疗无效,间断使用地塞米松及泼尼松,症状可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
期刊
2010年6月26日,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研讨会暨生物活性小分子物质研究报告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60余名参会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的主席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教授、北京大学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唐朝枢教授、复旦大学朱依纯教授及朱依谆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