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信仰者什么是病?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对于每一种特定的疾病,如何诊断、治疗、预防都是医学问题。我不是医学专家,无法给出任何有效的建议。要看病,请出门右转找医院。
  但一般意义上的“什么是病?”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取决于日常语言中“病”这个词汇约定俗成的含义。
  很多人对病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医学标准,医学上规定什么是病,那些状况就是病了。但医学上又如何确定什么样的身体或心理状态是病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就不是很清楚了。虽然每个人都可以举出疾病的某些特征,例如疼痛、异常、感染等等,但这些特征都不能准确地描述“病”这个概念。
  例如,疼痛不一定被当做病,挨一巴掌也会疼痛,但这种疼痛通常不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因为我们几乎不用支付任何医疗费,时间就可以缓解疼痛。反而没有任何痛觉,才会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因为没有痛觉的人很容易受伤而不自知,这是人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状态。
  异常也不一定都是病态,比方说“心肺功能异常强大”、“抵抗力异常强大”等等,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完全不受艾滋病毒的侵害,这些异常情况都不会被当做病态,因为几乎没有人会试图预防或改变这种状态。
  感染寄生生物也有例外,寄生在人体肠道的许多细菌被认为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拥有这些细菌,不会被当做是病态。而现代生物学甚至推测,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包括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能最初是真核生物的单细胞共同祖先体内寄生的细菌。经过长期演化,细菌跟宿主真核细胞的关系早已从寄生变成了共生。而宿主细胞对线粒体的依赖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根本无法离开线粒体而独立存活。这就是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所以上述这些特征很难用于澄清什么是病。事实上,一种身体或心理状态能够被称为病,一个必要条件是,这种身心状态是人们所不希望获得的,要么是当事人自己不希望,要么是他身边的人不希望。如果某种身体或心理状态是人们普遍不希望获得的,那么对这种状态的预防或改变,就会成为一种市场需求,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就是有利可图的。
  于是,医学界会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而将这种身心状态定义为——疾病,并寻找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技术手段。
  对于身体上的疾病,一般都是当事人自己所不想要的某种生理状态,而不是他身边的人所不想要的某种生理状态。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方说某些人天生不受某种病毒的侵害,却有可能携带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种情况下,医学上会说他是该病毒的携带者,就算他自己并不介意携带这种病毒,携带病毒的状态也会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如果这种病毒对于其他多数人极度危险,医生甚至还会为了保护其他人而限制这个携带者的自由行动。
  而对于心理上的疾病,有些心理状态是当事人本人所不想要的,也有许多是当事人觉得无所谓而身边的人不能接受的,比方说那些因心理问题而生活不能自理,必须靠别人照顾赡养的人,或者因心理问题而倾向于攻击别人的人。即便这些人自己完全不觉得自己的状态有什么不好,甚至自己还感觉相当良好,他们也会因为给别人带来麻烦而被当做是心理上的病人。
  总之,病是人们所普遍不希望获得的那些生理或心理状态,人们愿意为了预防或改变这种状态支付一定的医疗费用。对于这样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医学上才会称其为病,并为其确定诊断标准,寻找预防或治疗的手段。
其他文献
古代中国被认为是重农抑商的社会,历朝历代提倡农耕为本,耕读传家,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其实,中国古代也曾一度有一批叱咤风云的金融家,有一批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机构,这就是晋商和山西票号。  曾几何时,晋商把自己的票号开遍全国,甚至还在国外如朝鲜新义州、韩国仁川和日本大阪、神户、横滨、东京等地设立了票号,蜚声海外。清朝末年,山西票号竟然掌握着朝廷户部三分之一的存款,票号的利益与清政府的利益紧密
期刊
一说起国防,“坚不可摧的堡垒”是常用的词汇,地球上应当没有比瑞士这个国家更接近这个宏大目标的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瑞士就在占据国土面积近半的山地中建设了复杂的工事系统,平原地区每条交通要道都安装了爆破装置。如果有人胆敢入侵这个永久中立国,由瑞士绝大部分男性劳动人口组成的军队将把敌人埋葬在人民战争的崇山峻岭之中。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武装冲突中,瑞士所受到的损失仅仅是被
期刊
在莘莘学子当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不用学外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这是英语怎么学也学不好的孩子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乍一看,这话说的似乎还有点道理——作为一个中国人,干嘛非得学欧美人说的英语?我们学好汉语,让那群老外学了汉语再来和我们交流不行吗?  这样的想法真是霸气十足,也或多或少反应了国人对于英语的态度。很多“愤青”们认为,英语是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一种“包着糖衣的剧毒
期刊
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会以貌取人,但实际上,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行为。对某些人来说,外表还是他们评价他人的唯一标准,品德、性格等等这些完全不进他们的法眼。现在,我们统称这群人为“外貌协会”成员。其实,像“外貌协会”这类的“协会”,社会中还有很多,“姓名协会”便是其中一个。  “姓名协会”顾名思义,是指根据姓名来判断一个人。仅仅凭姓名来评价一个人,这听起来挺夸张,可是它却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真
期刊
在很多描述吸血鬼的英国科幻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吸血鬼化身成优雅的绅士,手中托着一个盛着鲜血的高脚玻璃杯,轻轻啜饮一口,然后露出无比享受的表情,就如同“他们”品尝到了什么极品的美味一般。  但事实上,吸血鬼形象的来源——吸血蝙蝠,对大多数味道都不敏感。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发现,吸血蝙蝠无法品尝出甜味或鲜味,因此在它们口中,血液的味道也就无所谓什么好喝与不好喝。但是,人们还是
期刊
“不要把我当作艺术家,我是一个工程师,我追求是真相——仅仅是真相。”一位高速摄影师这样评价自己。  阿兰·赛勒就是一位高速摄影师,而且他还真是一位工程师。他热衷于拿起来福枪,装上合适的“子弹”,击中目标,在那一瞬间,快门捕捉到物体被破坏的样子。那些碎裂的瞬间,可以告诉人们不同材料物体的有趣性质。以下就是他的一些高速摄影作品。  不必着急,请慢慢欣赏。
期刊
本片中,猩猩是绝对的主角,除了男主角,其他人类纯属打酱油。佩有主角光环的猩猩“凯撒”,自小养在“敌国”,长大之后得知“身世”,毅然出走,和好兄弟共谋天下,然后是背叛、复仇、转变……影片努力打造史诗感,背景宏大,特效出彩。此外,捕捉技术成为另一“主角”,使人难辨人猩。技术大赞!  以往的同类题材,像《僵尸世界大战》、《狂蟒之灾》等,只是单纯渲染了人类与某种生物对立的关系,并不算新鲜。这部影片在人类与
期刊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体验过人生最低谷的绝望,也享受过人生最巅峰的辉煌,他抓住经过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和他的甲骨文公司一起,成长为硅谷的一个传奇。  退学,为了机会  近千名头戴学士帽、身着学士服的年轻人安静地站在观礼台前,等待着甲骨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个站在世界技术巅峰的男人——拉里·埃里森为他们进行毕业演讲。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抹不去的骄傲,作为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几乎已经看到了自己
期刊
如果一名制造业的工人,可以自由选择谁当他的上司,那么,他是会选人类,还是会选机器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告诉我们,他更有可能选择机器人。  研究发现,所有工作由机器人来分配时,工人们的工作效率最高,而且他们也最喜欢这种分配方式。工人们认为,“机器人更能理解他们”,“机器人做出的分工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未来,如果机器人能够帮助工人更顺利地工作,我们应该给予机器人更大的自主性。  我们大多数人都
期刊
很多人都喜欢博彩,比如购买各种体育彩票,对比赛的结果进行投注。这实际上是一种赌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博彩高手为了提高中彩的几率,很少孤注一掷,他们往往将“鸡蛋”放在很多个“篮子”里,试图将潜在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不过,生物学家发现,没有大脑、不会思考的植物竟然也会“两头下注”。  植物“投资”自己的种子  植物博彩的方式并不是撂下20美元来赌某支球队获胜,它们是通过合理分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