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京生 对知青个体的思想描写得不细腻

来源 :北京电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看《知青》的观感,当年的老知青彭京生表示:“我觉得描写‘知青’的电视剧应该主要体现他们的内心活动,那时的‘知青’内心也说不上是苦闷、郁闷,还是开心——因为不用上学了,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很复杂!‘知青’不仅分为‘兵团’、‘插队’两大类,而目每個人的想法也都不—样,应该表现这個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内涵。
  “这部剧开头开得还不错,比较紧扣主题,也比较自然;对‘知青’的热情描写得还比较真实。但对每個‘知青’個体的不同的思想、目标描写得不够细腻。当时在‘知青’中可以说是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甚至影响到后来的社会,对每個‘知青’個人的命运和成长也影响很大。所以,剧中应该将重点放在每一個‘知青’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出发所经历和看到的;因为‘知青’的历史也可以说就是‘文革’的历史,这些人那么小的年纪就经历了那么大的起伏——从‘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红卫兵一下就被打到农村去了,面临了很多那個年纪本不应该面对的问题。这些是应该表现的。”
其他文献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现实存在,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让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然而。如今某些传媒在甄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混淆视听,让丑的东西冠冕堂皇起来,对于这种倾向,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广电总局副局长日前表示:现在出现了邀请网络上很有争议的人物、炫丑的人物到电视媒体上。而且是黄金时间做节目的情况。对这种风气要及时扭转。不能一犯再犯。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媒,不能忘
期刊
2005年,因为拍摄电视剧《武林外传》而让闫妮一炮走红,迅速为大众熟知。中年成名之后,影视道路一路畅通,先后拍摄电影《武林外传》、《大魔术师》等多部作品。别看她扮演的“佟湘玉”古灵精怪,但是现实生活中,闫妮经常“犯晕”。近日,她做客《凤凰非常道》,与主持人何东共同分享成长经历与演艺道路。  闫妮不介意被贴上“喜剧演员”的标签,走出12年的龙套生涯,她珍惜大器晚成带来的地位变化,更清楚演戏的目的与生
期刊
看草根女颖儿俘获高富帅  本刊讯(记者夏茂平)由台湾金牌制作人柴智屏倾心打造的大型都市温情励志电视剧《小菊的春天》正在中央电视台8套黄金强档热播,该剧由杨冠玉执导,舒心编剧,颖儿、王传一、邹廷威、高亚麟、江淑娜等主演。第二部《小菊的秋天》在17日接档开播。《小菊的春天/秋天》分为上下两部播出,剧中温情励志的主题和时尚清新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偶像尉教母柴智屏强势回归  柴智屏曾创造出《流星花园
期刊
今年恰逢中韩建交20周年,由国内影视公司投资,聘请韩国创作团队参与拍摄的家庭情感偶像剧《亲情保卫战》近日在大连开拍。该剧由建新集团、天津市凯旋王国主题公园及北京完美时代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会集了陈意涵、千正明、汤镇宗、马睿、沈航、博弘、刊、慧等中韩实力派演员,牟星、王钧赫、蒋方婷等新生代偶像派演员加盟出演,讲述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血脉相连的真情故事。制片人马建伟表示,和以
期刊
经常看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节目的朋友对主持人王娟并不陌生。她既是主持人又是出镜记者,以其干练、亲和的主持风格给观众朋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记者在海南三亚巧遇王娟,便对她进行了专访。  进入财经频道,先从记者做起  早在1996年王娟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北京电视台。来台后,她先后主持过《童真花季》、《科技新航线》、《华夏书苑》、《警法目录》等栏目。从主持《童真花季》开始,王娟就开始接触电视
期刊
年已62岁的彭京生,因为父亲是北京市属干部中仅存的“人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才得以在父亲今年临去世前调回北京;现在经营着“奋进典藏艺术工作室”,亲自设计和制作供收藏和陈列的各式中外古帆船。谈起当年的“知青”生活,彭京生介绍说:“要说反映‘知青’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比较真实。‘知青’生活很苦,基本上都是很平凡的事儿;跟农民的关系不那么好!经常是想办法弄点儿偷鸡摸狗的事儿,没那么多起起伏伏的事儿。而
期刊
“知青”两字,是敏感的、沉重的,也是躁动的、青春的,它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某一群人,甚至是我们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段“无法尘封的记忆”。由梁晓声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正在央视播出,该剧试图接近那段历史。审视那段历史,它不仅是一段怀旧之旅,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反思。《知青》到底给今天的观众带来或带回什么东西,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该剧的主创人员,并且采访了当年当过知青的人,他们演知青,当知青,看《知青》。
期刊
“知青”。离我们有多远?数一数“70后”、“80后”、“g0后”甚至调皮的“蛋蛋后”,就知道了。然而,撇开本身就不可回避的父辈的传承不说,仅凭“青春”这一打通所有的时光隧道的利器。“知青”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眼前。毕竟,青春永恒;毕竟,任谁面对青春,都会真心说一声:青春,你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知青》也像所有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一样,面临尴尬——真正的“知青”,都不能对号入座,因为电视剧提供的
期刊
随着电视剧《知青》在央视套的播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知青”生活又勾起了那些曾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们的回忆。记者日前采访了59岁“老三届”知青朱晓丽。4年的插队生活在她看来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朱晓丽,1968年,刚满16岁的她,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号召,打起背包和同学们戴上大红花,在敲锣打鼓的欢送人群中,踏上了插队之路。经过几天的路途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朱晓丽大姐告诉记者
期刊
现在已经是解放军某部干部的丁学洲,曾经作为知青在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甘肃省定西县插队。他向记者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1976年1月8日,就在周恩来总理去世的当天,甘肃省定西一中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们开完了毕业座谈会。在那个全国人民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的年代,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贫下中农身边接受“再教育”。由于丁学洲是班长,在那个年代算是好学生,因此,一毕业就被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