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免疫研究中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84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学在麻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麻风不同于其他任何传染病的是:其免疫系统不仅决定感染后是否导致自愈或发病,而且还决定其临床类型。麻风的临床分类基本上取决于对麻风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间平衡的变动,这种分类已广为接受并已定出两个极型和界线类。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反映了免疫系统对完整麻风菌的应答,很少注意到对麻风菌的多种蛋白、糖脂和多糖成分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

其他文献
超微结构形态学从表皮到真皮依次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沿基底膜排列的细胞的胞浆膜。这些细胞绝大多数是角朊细胞,但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也与基底膜带(BMZ)毗连。半桥粒沿着基底层角朊细胞胞浆膜的真皮一侧表面分布。放射出张力微丝的半桥粒,至少在形态学上与桥粒十分相似。沿着基底层角朊细胞的胞浆膜,也常见到胞饮性小泡。
期刊
有关麻风菌苗实验研究的资料已有综述,总的趋势以用死麻风菌或死麻风菌加活卡介苗(BCG)作为菌苗的可能性为大.由于动物感染模型的局限性,尚不能预料未来的菌苗诱导防御免疫的能力,尤其是预防瘤型麻风的效果,唯有通过探索性的现场试验才能得到解答.世界卫生组织IMMLEP及其他学者正积极筹备现场试验,为此制订了若干研究设计.
期刊
本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与人类表皮细胞培养导致纤溶酶原激活质的合成,引起天疱疮棘刺松解的机理.作者观察了青霉胺引起的天疱疮病人的IgG是否能刺激表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质(PA)的产生.他们从一位因用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产生天疱疮的56岁患者以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分别制备了提纯的IgG,用不同浓度IgG培养新生儿包皮的表皮细胞,然后分别测定培养基中细胞外及细胞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质活力.
期刊
氯喹能治疗皮肤迟发性卟啉症,一些作者并曾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报告用卟啉原―六氯苯(HCB)处理小鼠,诱发实验性卟啉症,并同时用氯哇和HCB来处理另一组小鼠,以观察氯喹对卟啉代谢的影响。实验证实:HCB诱发的卟啉症尿中,卟啉和卟啉前体(δ-氨基乙酰丙酸和卟吩色素原)排泄增加,而同时应用氯喹,尿中卟啉前体的排泄则能减到正常水平。卟啉排泄与HCB组相比亦有明显降低。
期刊
13-顺式维甲酸的致畸作用在动物实验早已证实。作者复习了1984年6月15日前美国药物副反应报告网(ADRRS)及食品药物管理委员会(FDA)所收集的服用13-顺维甲酸妊娠妇女情况报告。
期刊
本文报告1例严重的由于运动诱发血管性水肿(AO)及荨麻疹患者对吸入色甘酸盐(cromoglycate)有效而口服无效。患者男性,21岁,运动后眼睑、唇和包皮肿胀已18个月。患者体健,发作一般于室内运动后,但有一次发生于足球场。皮疹骤发、四肢伴荨麻疹具有AO的特点,通常持续不到1小时。发作最严重时,还诉说有耳痒、腹痛和咽喉部肿胀。
现在己知郎格罕细胞(LC)是表皮内的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很重视LC的免疫学功能,然而也不应忽略其与角化的关系。小鼠的颗粒层的鳞片间区皮肤内存在LC,而在显示角化不全的鳞片区内则看不到LC。在胎儿期,角质透明蛋白差不多与LC同时出现。以上现象提示LC可能与角化之间有一定关系。有人报告将治疗角化异常症的芳香维甲酸(etretinate)给予正常小鼠,结果导致LC密度发生与表皮厚度成比例的变化。为观察在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细胞肥大包涵体病、先天性缺损、流产、单核细胞增多症、间质性肺炎、肝炎、宫颈炎、尿道炎与无症状尿道内感染等,并且可能与前列腺癌、宫颈癌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期刊
病例报告:36岁日本妇女,主诉为左前额部痤疮样皮疹,无任何遗传性皮肤病家族史.20岁时发现左前额起红色丘疹,数目渐增多,成群并呈带状排列,无痒或痛.丘疹夏季增多,冬季轻度改善.局部用皮质类固醇软膏.2月前在日光浴后,皮疹数量增多并有些痒.检查发现左前额成群的红色角化过度性丘疹,呈带状排列,丘疹基底萎缩和轻度凹陷,在萎缩的皮肤上有散在的红色丘疹和鳞屑.
眶周水肿常见于皮肌炎而罕见于SLE,作者报告了两例SLE并发严重眶周水肿的患者,都是在SLE加剧时发生.用大剂量强的松可使水肿消退、但减量和停药后复发.两例都没有肾、心、肝的异常和其它部位的水肿.据报告眶周水肿占SLE初发症状的0.1%,占全部SLE症状的4.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