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女作家与母亲和解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童年险些被送人的心理阴影,渠县籍女作家陈之秀离开家23年来,只回过家6次。如今人到中年,时过境迁,这本陈之秀写的《走向都市的女人》出版之后,她从北京回到了渠县老家,给了母亲一个拥抱,含泪说出了:“妈妈,对不起!我会永远孝敬您和爸爸的。”母亲杨炳英也说:“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二女儿陈之秀。”

因为母亲“不爱”她,逃离家乡去打工


  1976年8月,陈之秀出生于渠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在物质匮乏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陈之秀4岁时,父母决定将她送人,以此换回一个男孩。
  陈之秀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哭着躲进了自家猪圈里,直到吃饭时也不肯出来。陈之秀最终还是被父亲哄着走出猪圈。到了厨房,由于受了惊吓,慌乱中碰倒了水壶,开水把手臂烫了个大水泡。
  “站在一旁准备将我抱走的那个人看都沒看我一眼,就独自走了。”陈之秀觉得看她烫伤严重,对方不想要了。陈之秀躲过了被当作商品用来交换的命运,但手臂上的伤疤,却在提醒她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于是格外留意父母对待她和姐姐的不同:姐姐穿新衣服,她穿姐姐的旧衣服;姐姐背新书包,她只能用一块剩布,将两边缝起来,穿一根布绳的“盐口袋”书包。这些差别让年幼的陈之秀对母亲渐渐心灰意冷。
  于是,陈之秀暗暗发誓:我以后一定要超过村里所有的男孩,证明自己并不比男孩差。就这样,凭着努力,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了离家20公里远的乡镇初中。
  “那天,我很高兴,连头都没有回。”提到第一次离家,陈之秀显得有些兴奋,“对我来说,逃离家乡就是逃离母亲,而逃离母亲就是天堂。”陈之秀喜欢读书,想考上大学逃离这个家,但她中考落榜了,母亲觉得家里经济不好,不支持她继续念书,让她去乡镇跟着剃头匠学手艺。陈之秀天赋很高,三个月就出师了。她想独立门户自己开店,便向母亲借了一千多元钱,母亲让她打了借条。
  不久,陈之秀又跟随亲戚去兰州打工。有一天晚上,陈之秀下了夜班正往宿舍走。半路上遇上了两个图谋不轨的中年人上来纠缠,陈之秀一边喊叫一边拼命奔跑,最后冲上一辆公交车才得以逃脱。“那一刻我是恨我母亲的。”陈之秀坦言:“要是母亲对我多点关爱,我就不会只身离开家,也不会碰见这样的事情。”
  所幸,陈之秀在亲戚的帮助下,在一家商场里租下了一个柜台卖保健品,自己既当老板也当服务员。生活逐渐稳定之后,她又拾起了童年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陈之秀从小就有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为了蹭书看,她经常在乡镇街边书摊帮别人卖书。陈之秀说,由于深陷被抱走的恐惧,常常有种不安在心底。自从识字后,只要有书就看,也想到什么写什么,是那种心与心的对话。“读书,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只有把自己扔进书里,才感觉世界是宁静的,安全的。”

在边打工边写作中,接纳了母亲


  1997年春,她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则全国青年爱情诗歌大赛的征稿,于是即兴写了一首诗寄去。没想到,几个月后,不仅这首诗很快被收入文集出版,而且荣获了三等奖。
  父母得知这件事后,商量着,觉得还是应该让陈之秀继续上学。于是托人找到了成都郊区的一所技术学校。而后,写信让陈之秀回家准备去学校报到。面对着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陈之秀兴奋不已,然而,母亲却对她说:“你先去读书,等你毕业有了工作,挣了钱再还我学费。”
  陈之秀一听,心想,这样算下来,学费、生活费就好几万了。自己手里又没多少钱,要是去上学,还得欠父母的债。从这件事上,她对父母又有了新的看法。觉得母亲并不是真心让她上学,而是把她当成了摇钱树。于是,她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这次,她去了成都。
  到成都后,她又开了自己的理发店,同时,她还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里摆上了一台电脑。有生意时就忙生意,没有顾客时,就坐在电脑前看书写作。要知道,十多年前,电脑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就这样,陈之秀在博客、微博、微信上写了大量文章,诗歌、散文、小说被收入多种文集。2008年她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成都情史》《我能不能复活》。2015年10月,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黑夜的眼睛》出版发行。
  在创作的过程中,陈之秀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丈夫王一兵,并跟随丈夫在北京安家落户。“我丈夫是我的铁杆粉丝,我的每一部小说他都看过,并给我提了不少建议和意见。”陈之秀说。她也把对母亲的埋怨写在了小说里,希望父亲替她转达给母亲,让母亲能够听到她的心声。
  她想起刚外出打工的那几年,经常收到母亲的来信。“不用打开就知道是来要钱的。”在来信里,“我妈每次总是说家里困难,粮食收成不好,猪卖不了钱。”可怎么也找不到来自母亲的关心,尽管这样,自己依然每个月给母亲汇钱。她想得到母亲的认可,“证明自己能比村里的所有男孩都要优秀”。
  就在一边逃离母亲,一边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同时,唤起了陈之秀对母亲的另一种记忆。记得,就在自己手臂烫伤之后的那天下午,父亲抱着她往村里赤脚医生家里赶,母亲也跟着,一直用嘴吹着陈之秀的烫伤。父亲也说起,陈之秀跟表哥去兰州打工的那天,母亲跟在大巴车后,一段路接一段路地丢了7根红线。按当地风俗,这是在祝福陈之秀。
  在丈夫王一兵看来,母亲杨炳英也是爱女儿的,只是这种爱被压力扭曲了,只能透过一些细节流露出来。“可能因为她当时心里更多的是埋怨,就看不到母亲表达爱的另外一面。”陈之秀在丈夫的鼓励下,写下了这些细节。“这几乎就是陈之秀的自传,”丈夫王一兵说,“有一阵陈之秀几乎是写一会儿哭一会儿。在这本书里,陈之秀梳理了自己对母亲从埋怨到理解、原谅、接纳再到心疼的心路历程。试着去包容家庭曾给她带来的伤害。”
  2016年,陈之秀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走向都市的女人》出版发行。她在这部书中,不仅描绘了渠县农村的方言和习俗,呈现了她贫困悲苦的童年,更直面详细地阐释了已经疏离了23年的亲情。

一本自传体小说,融化了母亲的心


  2017年,没上过一天学的母亲杨炳英也成为陈之秀这本小说的“读者”。原来,在《走向都市的女人》出版后,陈之秀让父亲读给母亲听。慢慢地,杨炳英发现这本书很多情节讲的是自己。父亲陈渠良回忆,刚开始杨炳英还抱怨女儿在“黑”自己,但是听到后面就不说话了。“听”完小说,杨炳英才知道,女儿从小到大吃了好多苦,而自己以前却从没留意过,所以也从不过问。要强的杨炳英主动给陈之秀打来二十多年来的第一个问候电话。
  再后来,杨炳英帮女儿卖起了这本“黑”自己的书。遇上村里赶集,她逢人就告诉人家女儿出了新书。别人每买一本,她都打来电话告诉女儿一声。今年夏天,杨炳英终于同意女儿陈之秀住进老家的房子。陈之秀老家位于四川渠县贵福镇东山村。这是她婚后第一次住进自己娘家。实际上,从1994年离开家乡后,23年来,陈之秀很少给家里写信,也只回过家6次。每次,她在家待不到两三天。“以前她回来连家里的开水都不喝一口。”母亲杨炳英回忆。这次,她带着丈夫和儿子特地在家待了一周多。在团聚的饭桌上,杨炳英愧疚地说:“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二女儿陈之秀。”
  “自4岁知道母亲要把我抱出去的那刻起,我就再也没有让她抱过我。”近日,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栏目播出了反映渠县籍女作家、记者陈之秀与母亲的专题节目《回家》。一向倔强的陈之秀给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向母亲道了歉,也接受了母亲多年来对她的歉意。“女儿,对不起,从今天往后,我会好好待你,补偿你。”“妈妈,对不起!从今以后,我会永远地孝敬您和爸爸。”在节目现场,陈之秀饱含热泪说道。
  陈之秀因为对母亲当初的决定感到不理解而心生芥蒂,如今,她与母亲之间的一个拥抱化解了多年来的心结。阳光洒满了群山。不远处,渠江水欢笑着,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流向远方,流向长江……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女人必须补血,中医学指出:“妇女以养血为本。”补血是女人的根本。  但是,补血是有学问的,不是随便弄一堆东西乱补就可以了,它要根据体质和时期,对症下补。四种体质,四种补血方法  女性血异常划分为四种类型: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解决之道在于对症调血,因人而异。血虚的人肤色发黄、口唇色淡、毛发无光泽;血瘀常导致肤色口唇晦暗、皮肤毛发干燥;血热则导致皮肤油腻粗糙、易生痤疮等;血寒则面黄,四肢冰冷且行经
期刊
[案情]从某种角度来说,61岁的张女士(化姓)还真是个好婆婆。张女士家住嘉兴海盐沈荡,儿子成家数年,还有个可爱的孙女,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本应享天伦之乐的张女士,近日却烦恼不断。因为她发现,自己儿子最近和一名李姓女子联系频繁,对自己的媳妇反倒日渐冷淡。6月的一天,张女士在浏览网页时看到有“私家侦探包查个人信息服务”的广告。一心想劝儿子“迷途知返”的张女士立即拨打了广告上的联系电话并添加了微信號。电
期刊
顾城写过一句诗:“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  越来越觉得,那些能够在俗世纷扰之中,始终心有净气的人,才是最难得的人。  复旦女教师陈果曾让无数人倾倒,有人高呼:“老师这么美,当她的学生很幸福!”其实陈果的外形并不算惊艳,但她却能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得体,魅力十足。  俗话说相由心生,每一个成熟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外貌负责。粗暴的人常常满脸横肉,狭隘的人大多贼眉鼠眼;善良的人一般慈眉善目,
期刊
2018年6月,泰国发生了一起让人难过震惊的事情:在泰国宋卡府Chana县的一个潜湾中发现一条被困的小鲸鱼,它的下嘴唇、尾部分别有5厘米深、10厘米深的伤口,6月1日傍晚,鲸鱼的状况突然恶化,反胃吐出5个黑色塑料袋后死亡,兽医解剖鲸鱼后,在它的胃中发现了整整80个塑料袋,8公斤之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率最高的,大概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和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塑料有许多有价值
期刊
写在前面: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伴随着艾滋病带给人类的伤害,更让人震惊的是不少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并以此滋生的数量庞大的“恐艾症”患者,他们在网络和现实中遮起面庞、惶惶度日。而对这些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仍处在一个昏暗的边缘地带。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强烈的恐惧,并伴有焦虑、抑郁、强迫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张珂说,这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且在逐年增长
期刊
2016年8月9日,马艳叮嘱9岁的儿子服药。泰泰趁妈妈不注意,将3颗镇静类药片扔进垃圾桶。马艳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泰泰跑进房间将门反锁。十多分钟后,继父耿韬找出备用钥匙将门打开,只见泰泰靠在床头,用锋利的铅笔刀割破左腕自杀 ,血水汩汩往外涌……QQ群暗战余波难平  2006年5月1日,耿韜登录大学同学QQ群,发现大家都在群里发祝福花瓣雨。耿韬痛心地意识到,马艳已彻底从他的生命里退出了。酸涩往事在
期刊
2018年4月,一则“校园欺凌延续10年,她不再沉默”的新闻,让当事人李菲迅速抢占微博新闻的头版头条,也让“校园霸凌”这个沉重而敏感的词,以如此直白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在遭遇校园霸凌之前,李菲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仅仅因为同桌一个无意的玩笑,使她一下成为众矢之的。“撒谎精”“男友成群”“卖淫”等极具杀伤力的词汇伴随了李菲整个高中时期。原本性格开朗的李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两次自杀未遂。离开学校
期刊
玉米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成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靓丽一景。对很多来自乡村的人来说,夏秋季节,高高密密的玉米林子,青幽幽或金灿灿,每一个饱满、沉甸甸的玉米苞都充满着农家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玉米浑身是宝,这是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们的。而我们也从妈妈对玉米的“精耕细作”中,不断体验到玉米的宝贵之处。  玉米,从开始挂须长穗起,就在体现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小时候,在种玉米的过程中,我们发觉不是所有
期刊
有天下午去单位,路过一個菜摊,我停下来挑了几个西红柿。  我拿起手机准备付款,老板娘说不够10元钱,建议我凑个整,说着她便随手拿了一个西红柿放进去。我付过钱之后,匆匆提着西红柿回单位了。晚上回到家做饭的时候,我打开袋子,发现有一个坏西红柿。透过薄透的皮能看到里面的瓤已经变色了,轻轻一捏便流了一地的烂汁。  我把西红柿扔到垃圾桶,心情坏到了极点,发誓再也不去那家小摊上买东西。  其实,人人都很聪明,
期刊
一位教授拿起一個装有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胳膊会有点酸。”一位听众回答。“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