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把成本优化这四个字进行拆解,成本,是对象,在这里视为一个经济学名词;而优化,是管理的活动,有更多管理学的内涵。成本优化,是指对成本的配置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价值产出最大化的过程,并非是以降低成本为目标。 简而言之,成本优化是一种让成本配置更合理的管理手段。因而,统筹考虑、系统性确定建筑工程造价成本优化策略是实施成本优化这项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 成本优化 策略
建设工程的成本管理,是指围绕建设工程的成本目标所进行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策划、优化、控制、分析、复盘、改进等。 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对资源如何分配的管理,目标成本是资源初步分配的量化成果。 戴戈缨先生在《从经营视角剖析成本管理》中指出:“成本管理并不是处处都要控制,而是应当讲究花钱的价值导向性;钱不在花多花少,而在于花得有没有价值,该不该花,站在工程造价、运维等多角度的、整体的统筹规划。”。无论在何种情境之下,确定成本优化目标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基于总成本的优化,可以是直接带来工程成本降低,也可以是优化后缩短工期从而降低财务成本,优化后提高品质和功能从而提高收益;二是基于全寿命期成本的优化,可以是提高了建造成本但可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营收益,也可以是提高了建造和运维成本,但是可以实现低成本拆除、低污染拆除和一定比例的再利用。
一、明确优化目标
统筹考虑、系统性确定成本优化的目标是实施成本优化这项工作的基础。是基于钢筋含量最低的优化,还是钢筋和混凝土含量最低的优化(例如某些结构构件,钢筋用量与混凝土用量之间有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是基于结构含量最低的优化,还是基于结构成本最低的优化?是基于结构成本最低的优化,还是建安成本最低的优化?是基于建安成本最低的优化,还是项目总体建造成本最低的优化?是基于建造成本最低的优化,还是基于综合平衡运营成本最低的优化?是基于成本最低的优化还是利润(利润率又不同)最大化的优化?是基于销售口径的利润(率)的最大化,还是综合考虑运营期的利润(率)最大化?公共项目与房开项目、商业运营与非商业运营项目、销售型物业与自持型物业,有着不同的考量标准。 我们在确定优化目标时需要对上述选择做出决策,并在选择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风险需要有说明、有预案。例如在选择灌注桩方案时,必须要同时对工期上的问题做出说明,并分析工期、销售、回款等影响。 否则,成本目标与项目目标、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建造目标与运营目标等大小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偏差、背离或矛盾将会让成本优化的成绩荡然无存。
二、功能适配
成本控制做得好的企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功能控制做得好。尹贻林教授在其著作《工程价款管理》中写到一一为项目增值的基本形式就是设计优化,设计优化的基本工具就是价值工程。而价值工程的基本要素就是价值、功能、成本。盲目的、没有调研和分析的设计要求会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功能过剩,二是功能不足。因而,功能适配策略的主要工作是砍过剩、补不足。功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与建设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相吻合,与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相吻合,把建筑设计中的过剩功能去掉,就能直接砍掉一大块的无效成本; 功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不符合市场定位、不符合客户需求的功能越少越好,把建筑设计中的缺失功能补足,就能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价值,提高销售溢价,从而间接地降低成本。 例如通过优化设计剔除了对建筑,使用功能作用不大的某些工艺做法,将节省的成本增加到能提高客户使用功能和满意度的地方。
功能优化,是成本优化的前提。事前进行充分的客户需求调研、功能分析;事中,严格控制额外的、多余的、过剩的功能要求;事后,全面地进行功能管理复盘。全过程的建设工程功能管理有利于建立长期的功能适配策略和促进功能设计优化,从而实现成本优化。
同时,也要注意到功能不能多余,更不能减低或缺失,任何单一的抠钢筋、减混凝土等措施的省钱优化都可能走入“形式优化”、“过度优化”的误区,反而给建设工程造成不可挽回的和更大的损失。
三、方案比选
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即在面对设计任务,往往固守自己熟悉的结构体系、结构方案, 或者按惯例在接收到建筑设计方案后才开始结构设计,靠第一感觉,产生了策略定势、心理定势、经验定势,上一个项目是这样做,一直就这么做,拿来就用,不做方案比较,没有比较意识。
2016年9月30日,我国开始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后,这几年在建筑设计环节就出现了很多旧的设计方法和管理习惯不适应装配式建筑的情况从而延伸出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设计优化。如结构设计优化,在传统现浇结构中通过精细化的构件设计,同一楼层、不同部位的楼板,不同的厚度、不同的配筋,会取得较经济的结构设计指标;但是在装配式建筑中,这样的精细化设计会导致标准化设计的程度较低,反而增加构件生产和安装成本。同样的案例在竖向构件中也一样存在。建造方式的改变之下,我们很多的固有策略方式、经验做法都必须随之改变。除了建造方式以外,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特征、规范标准、当地市场情况、主管部门的偏好等都会影响设计方案的选择。唯有坚持方案比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专业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对此,郭学明先生指出:要做成本优化,首先是要破除心理定势和经验定势,才会有可供选择的第二方案、第三方案,才能进行方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才能进行优中选优。 优秀的方案一定是破除了心理定势,对习惯的做法进行重新审视、判断、分析和比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结果。
四、替代性策略
替代性策略,是价值工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是成本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 其基本特征是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材料或工艺的替代。
替代性策略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列出来问题的主要元素,尝试用其他的元素替换问题中的某一个元素,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
只要我们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工艺、材料,不止这一个,那么就会有可替代方案,就会有方案比选,这就是成本优化。例如当下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高,原因之一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成本摊销较高,那么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是否一定是工厂生产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国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多个评价标准和技术标准中,均是这样表述“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因而,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可以有替代方案,即游牧式构件厂, 因地制宜地建设在建设工程项目的附近,即可大幅降低工厂建设成本、构件运输成本、提高构件生产的灵活性(可以生产大型构件,不再受运输道路的限制)、提高生产和安装效率、降低了税务成本。例如由中天五建承建的万科-东方传奇项目即是就近建立了游牧式构件厂,取得了质量、进度、成本等多赢的综合效益。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钢模具上,预制构件的模具成本高昂,是不是一定就要用钢模具呢?答案也是不一定,对于复模率低的构件,可以考虑用传统的木模具生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替代性策略更需要对替代方案做系统的风险评估。包括对替代性方案的优劣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以判断替代性方案的合理性,风险的可控性。系统而全面的分析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例如在PPP项目中用物有所值(VFM)作为评价指标,以判断是否有必要采用PPP模式代替政府传统投资、建设和运营方式提供公共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子云. 论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2007年
2. 李麗华. 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工程造价研究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