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的跨界共融与文化创新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下时代文化的发展进步,除了传统方式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广,我们上下求素,寻求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新方式,而非遗与当代艺术设计的携手是如今非遗传承的新型发展方向。将当代文化发展中所推崇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非遗手工技艺之间跨界融合,从文化领域将古老的手工技艺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使身处钢筋水泥之中的人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正是以此为基础所造就的非遗跨界创新设计的呈现,是传统与当代跨界共融的文化产物。
  一、再生的白蛇传说
  《白蛇惊变》音乐剧是由导演徐俊携手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创作的非遗跨界的产物。音乐剧在道具的设计上与浙江东阳的竹编艺术相互嫁接,在服装设计上将传统的刺绣工艺植入其中,舞台的构造设计中融合击鼓与武术元素,整体效果以传统元素呈现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音乐剧的道具设计将“以非遗融非遗”作为设计思考的初衷,传统非遗通过跨界创新的方式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为观众带来非遗音乐剧的精彩表演。除了视听盛宴外,PACC和徐俊戏剧还同步推出了双方共同主办的《白蛇惊变》非遗手工艺展,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音乐剧中唯美的非遗手工艺。
  《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在规划之初就立足于针对白蛇故事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因此,在其故事整体的发展脉络,人物的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是以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的相融相通为出发点。而正是基于此种出发点,《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的道具与服饰才多维度地融合贯穿了多种中国的传统非遗技艺,使其在视觉和文化观感上得以提升,亦成为其区别于传统音乐剧的独特之处和传播亮点。
  二、非遗技艺经久流传
  以《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为立足点来进行思考,为何当代艺术设计会与传统的技艺之间有所交集,而非遗技艺又为何干百年来仍然能够经久流传呢?非遗技艺能够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究其根源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理念。中国这方土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磨砺出来的,是地方、民族、区域的精神象征。而所谓非遗,我们所追逐或者为它所打动的就是其所蕴含的灵魂与精神。
  五千年上下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人从骨子里就存在着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推崇。正因如此,我们会不断尝试在发展当代艺术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我们所希望的就是能够将传统文化经久流传下去。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离不开历史积淀的文化,如果当代艺术脱离了传统文化支撑,那么它就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空洞无物。换一种角度来说,将非遗与当代艺术设计结合进行跨界交流,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当代性的举措。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从云水之间引到城市烟火之中,赋予其时代气息,结合当代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让传统文化在都市之中“活态传承”。
  三、传统走入当代,“活力再现”非遗
  在文化大融合的全球化趋势下,怎样将传统带入当代,使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实现共融是大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的非遗技艺根植于局部区域文化,而其所面向的群体也较为局限,而当代艺术设计更多地则是以开放的心态包罗万象。怎样使这样两种较为独立的个体性文化交汇融合是非遗跨界要面对的问题。面临这样的抉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以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全新的思考方式来诠释传统,努力以新的视觉感官呈现方式来实现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跨界共融。
  《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正是对传统与当代艺术设计跨界共融的正面回应。音乐剧制作团队通过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跨界携手,与非遗工匠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以音乐剧的形式探索非遗技艺与古典传统文化之间的创造性传承。徐俊团队将多种非遗元素组织结合,让非遗与音乐剧之间实现跨界共通。龙争虎斗般的武术场面配以鼓乐隆隆,疾风骤雨之中廊柱灯火飘摇,断桥横踞,声声戚戚中肃穆唯美的情景,不禁让人感念万千。这是非遗工匠妙手织就的道具给我们展现的视觉场面。时尚品牌设计师范丛博联手非遗传承人,将来自五湖四海的缂丝、顾绣、苏绣、蜀绣、苗银锻造等非遗技艺融于一起,给剧中人物披以锦绣华服。主创团队努力实现将根植于传统艺术土壤中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美学相互融合,将传统嫁接现代,造就超越戏剧领域的“古典新美学”综合艺术。
  四、跨界是非遗的“活态传承”
  我们常说“非遗”,它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二字就能说明这种文化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这少数人就是我们所说的“非遗传承人”。纵观当下,这些非遗传承人有一个大致共通的特性就是他们有纯熟精湛的技艺,但是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创新能力。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则是以组织化、系统化的方式来针对传承人的不足之处进行培养教育,通过基础的文化理论知识课程以及拓展创新课程的学习,教授传承人们怎样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传承。传承人们所承袭的技艺文化是他们最为珍贵的财富,而非遗传承的创新则是将他们所拥有的技艺与设计师或者其他的技艺传承人之间相互交流,使他们之间发生良性互动,创造出更符合当代人文化审美体验的创新产品,并使其商品化产出,同时也能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白蛇惊变》剧目中所使用的舞美道具工艺精湛,服饰寸丝寸缕精美华贵,场景变幻间便能得见道具的巧妙用心。以其中法海禅师出场时的场景为例,随着音乐的起伏,法海禅师移步之间,气氛庄重严肃,极具仪式感,这样的氛围正是通过廊柱灯火所营造出来的。“廊柱灯火”不是简简单单的木头做成的柱子,而是由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红兵老师以竹条为基础,一层层全手工编织而成,多种技法运用于其中,每一层都有所不同。上下两部分更是经过巧妙设计,层次轻薄,光能够于其中透露出来,造就影影倬倬的氛围。中间段层次厚重,能够使灯柱更为稳固,上下的轻薄让灯柱更加美观轻盈,而中间层次的厚重也保障了灯柱的牢固性。灯柱运用了传统非遗编织技法,上下各点一盏明灯,充满了东方的禅意,赋予了舞台灵幻玄妙的东方意境,与《白蛇惊变》这一出古典韵味浓郁的故事相辅相成,也和法海和尚的身份非常相衬。镂空的设计减轻了灯柱的重量,演员们移动道具时也不会觉得辛苦。更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的断桥和盛黄酒坛的竹篮,也是由东阳竹编传承人亲手編织而成。竹篾在他的手中能够变幻万般形态,小到一只蜻蜒,大到一座横跨舞台的竹桥。非遗技艺并非一门单纯的手艺,在《白蛇惊变》中,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智慧,看到了非遗未来更多跨界的可能。
  在去年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白蛇惊变》剧组在表演时用到的服饰、灯柱、鞋履以及部分道具都有展出,许多观众感叹非遗技艺的精彩卓著。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产生兴趣,对此有所好奇以及对于与非遗技艺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所期待。希望在更好的未来,我们能够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传播,让“非遗”不“非”,让它成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现状[J]美与时代2016
其他文献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indicat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purple clay and various procedures of production and firing of large teapots, with a view to arousing the attention from
期刊
本刊与上海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18年度最具网络人气工艺佳作评选活动,经过半月以来网友的踊跃投票,共收集票数1731票,评选出了8件最具网络人气的工艺佳作。  本次活动共挑选了本刊2018年全年四期上的工藝佳作38件,包含玉雕、牙雕、纸艺、陶瓷艺术、金属工艺、紫砂、漆艺、刺绣、民间工艺等十多种工艺门类,以公开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具网络人气工艺佳作,并在踊跃参与投票
期刊
Sophisticated comprehensive ability is required to create a tasteful, high-quality and valuable jade carving artwork.  一、创作《静宜》的缘由  我喜爱荷花、敬仰荷花并时常思考着玉石雕刻创作的事,以荷花为题材的创作是我玉石雕刻作品中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荷花在我国民间有广泛的基础,
期刊
As far a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ese lacquer painting is concerned, stripping the existing contour may be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ep to be taken urgently, 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to steer th
期刊
Personalized jewelry customization will enjoy broader room for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hich also endows the future of jewelry industry with more exploration possi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
期刊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of “enjoyable feeling”in ornamental stone and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ncisively expounds on the literati’s passion for natural landscape, pursuit of life at ease
期刊
2017年9月,杨以磊先生(中国版画泰斗杨可扬先生的公子)自美国返沪,向上海图书馆捐赠自己的藏书票与收藏的世界各国艺术家的藏书票200余件。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限量版,多件作品是记录藏书票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是艺术家个人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批藏书票,也是上海图书馆历史上首次实现版画世家(杨可扬、张子虎、杨以磊)持续二十余年捐赠“马拉松”。  藏书票(Bookplate)起源于十五世纪
期刊
HanguangChina is originated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such a pure Chinese local brand that an represent the attai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eramics and regain its place in the global high-end cera
期刊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foundation of physical coll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yout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commercial packaging paper in 1920s and 1930s, explores the rules of visual format co
期刊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造型。然而如今它在创新设计、生产组织和推广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与当今社会脱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无为剔墨纱灯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从了解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着手,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对其挽救和保护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  清康熙年间安徽无为县艺人蔡静开发研制了无为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