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 引导 疏通 点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素质较差的普通中学中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呢?运用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组织教学能否收到功效呢?回答是肯定的。在苏教版初一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课中,我曾作了教育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具体情况如下:
  
  1 引起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在出示课题后。教师即提问:“你想知道什么?”由于问题能激发多层次学生的好奇心,举手的同学往往比较多。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的说:想知道三边之间有什么性质。还有人说:想知道学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什么用途。等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证明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和“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推论,学生的思维明显比以往活跃。
  由此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坚持这一点。并努力去引导,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
  
  2 新旧联系,讲练结合
  
  教师先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深化的目的出发,提出:三条线段分别为4,7,12能否组成三角形?5,11,6呢?3,4,5呢?运用已学的知识,在反复实践中解决以上的问题。然后又提出: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7,求第三边的范围。有的答应小于12,有的答应大于2,又有的答第三边既要大于2又要小于12。众说纷纭,思维愈益活跃、积极。教师肯定了最后一个答案,并阐明了道理,学生产生了豁然开朗之感。
  由此可见,唤起学生知识积累的愿望,并进而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增添与之相关的新的知识积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树立信心。
  
  3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有意识地设“障”置“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偏到全
  
  教师提出:“以3为底,1为腰,能否组成等腰三角形?”这时几乎全班学生都回答:“不能。”这一问题解决后,学生中产生了自以为懂的假象。然而,问题却并未完全解决。为了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新的高度,还必须从激疑入手,因此教师再次设“障”置“疑”地提出:“等腰三角形一边为4,一边为5,周长是多少?”。有的说周长是13,有的说周长是1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揭示了这一答案应是13或14紧接着教师又出了一道题: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7,求周长。这次学生接受前题的教训。回答周长是13或17。教师在肯定17的基础上。反问学生:如果周长是13,这一答案是否违反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通过学生的思考,发现周长是13这一答案是错误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只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并根据信息反馈作出相应的变化,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就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根据促进思维发散性、创造性的原则
  
  上述这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来,由此进行初步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当授课内容进行到上述求周长13或14两个答案时。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这个题目没有说明哪一条是腰。哪一条是底。”学生这种多方向思维的积极性应该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以此为契机,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再审一次题,阐明题目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的可贵的发散思维得到保护。
  由此可见,即使学生基础较差,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相当的发展。
  这节课不仅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学习、思考的亢奋状态,而且教学效果也显著。在周内的测验中,关于这节课的内容全班50人有45人得满分,这是前所未有的。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能自觉地将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成为教师每堂课孜孜以求的目标。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怎能学得活泼生动、学得快乐呢?又怎能产生兴趣呢?他们的知识积累必然是缓慢的。能力的提高更是难以想象,对基础弱的学生尤其如此。所以说好心的“大运动量”训练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当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绝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发”“引导”“疏通”“点拨”等方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引导”是教师给学生指出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的“疏通”是为了解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的“点拨”应该在关键的时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上得以迎刃而解。
  当然,要自觉地在每一堂课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作为指导,还必须花大力气去探索。去实践。然后进行反思。如果能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科学、合理,更实在。效果会更好。
其他文献
教学背景    本人教授数学多年,自感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新课程新思维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觉得方法不得要领,于是我就向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请教,可这些专家老师遇到新课程也变成了门外汉,我只好另辟蹊径,破费从书店里请来了许多“名师”:《新课程我该怎么教》、《奥数新解》、《难题趣解》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历练。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就是把直观学具、有趣游戏等方
面向全体学生,推进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如今有许多老师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仍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宰着不少老师的课堂。因此。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在数学教育教学上的一点
一、现象    (一)某次听课,内容为“幂的乘方”,一位四十多岁的校级骨干教师进行的一节探究课,师生探究完“幂的乘方法则”后,在巩固应用时,让学生口答一道题:(a3)2=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法则时,感觉很圆满,认为随便指一学生,也能准确口答出结果,就在自我欣赏时,等来的答案却是:(a3)2=a5,可能是受上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影响,没有融进新课之中,也可能是有老师听课有些紧张,总之,答案错了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天晚上,月色有些昏暗。山八家茅屋里的灯光也有些昏暗。  山八娘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服,生产队队长推门进来了。队长将一袋玉米放到地上,撩起衣襟擦了擦脸上的汗说:“山八他娘,听说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趁仓库保管员回去吃饭,我给你背了袋玉米过来。”山八娘听了,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脸色顿时白了。山八娘说:“队长,使不得,使不得呀!”说完,山八娘就去搬那袋玉米。生产队队长忙拦住山八娘说:“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操作主要是: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关键词]自由;主动;有序;求异;抽象;言语;发散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新课程提倡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首选的教学方法,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实践操作活动热热
一、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圆锥模型):用什么方法能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呢?  (学生的方法有:把它放入水中,求上升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等等)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我们能不能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那样,探究出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呢?  生1:我们也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
摘要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开展趣味教学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和学习中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教学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或者兴趣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努力地为
数学来源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只有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数学花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不尽乐趣。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
警察吕世飞在坟地里放了三枪,引起了轩然大波。  吕姓在村里是孤姓,吕世飞的爹感觉自己多年来屡受欺负,活得憋屈,曾多次发哑巴狠,即使砸锅卖铁,也得供儿子吕世飞上学,要考就考警察学校。吕老爹觉得公安最威武,干公安无人敢欺负。吕世飞学习也争气,考上警校那年,吕老爹放了挂两万响的鞭炮,办了十桌酒席,从那天起他就隐约感觉村人对他恭敬了些。吕世飞警校毕业后分回本县公安局工作,吕老爹更是欣喜若狂,他觉得儿子若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田维江    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四点心得。    一、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新观念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创新人才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