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hlxj1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是数字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媒体艺术探究的不断深入,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以提供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活的需求已成为新的突破点和创新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将新媒体艺术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性、优点以及可行性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互动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19—ZDJH—586)的研究成果。
  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发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绿化建设与建筑布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推进,融入新媒体艺术是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项目的必选项。这不仅能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彰显出城市与时俱进的发展进度,还能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為人们提供更舒适、更现代化的生活体验。
  一、将新媒体艺术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性
  顾名思义,城市公共空间就是城市内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空间,比如广场、道路、公园等空间。传统的设计理念就是保证这些空间的清洁度,最多也只是做好绿化,但这种局限单一的设计难以满足人们精神世界更高的需求,其已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进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而新兴的新媒体艺术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可以使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新媒体艺术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事物固有的特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将其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就是用艺术的语言将城市现代文化展现出来。首先,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关联起来无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首选项。除了地理位置选择、布局设计等传统方法外,利用新媒体艺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展现现代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能实现当代所追求的美学目标。其次,在当前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利用新媒体艺术来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有利于树立城市现代化形象,使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到城市学习发展。因此,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开始在这场新的发展浪潮中采取措施,以尽快实现城市的文化艺术建设。最后,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期间将新媒体艺术融入生活环境中不仅能为居民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也能满足居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审美,使城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新媒体艺术的优点
  (一)新媒体艺术具有创新性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纸张、画布等传统媒介,是一种利用数字化技术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不同于现实的视觉冲击的新媒介。新媒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实现了多种媒介的结合。同时它基于现实的元素进行创新改造,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新媒体艺术不断创新拓展我们对现有世界的认知,持续挖掘数字信息的可能性,并与数字时代保持合适的呼吸频率,进行新的尝试表达,把想法运用现代科技展现出来。
  (二)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不是光、声、影的简单结合,而是对凌驾于现实之上的景象的立体呈现。利用新媒体艺术可以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效果:人们可以看到永不凋零的花,可以站在不停流动的水中,可以置身多彩的喷泉之间……新媒体艺术利用幻影成像等技术不仅能将平面物象立体化,还能让人们体验现实中无法感受的体验,为城市生活注入活力与生机,增加居民与城市的互动机会,给居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也能增强居民与城市的联系和共存性,满足其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
  (三)新媒体艺术具有艺术美感
  新媒体艺术利用光、影、声等数字化因素的不断变化,展现出立体的多彩影像,将场景的虚幻、真实与科技感巧妙结合,为观赏者带来了感官上的震撼。比如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完全不存在的场景,将人们的梦想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使人们对幻想场景的感知不再局限于脑海中,而是解放出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具体感知观察,实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感知,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三、将新媒体艺术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艺术增加与居民的互动交流
  城市公共空间代表了城市将以何种形象面对世界。利用新媒体艺术复杂多变、层次有序的特点进行空间设计,既能突出城市的现代化,又能极大地丰富城市内涵,表现出城市开放性、创造性的优势。比如,2018年,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在曼谷ICONSIAM河滨公园前的地面上“铺”了一张巨型曼谷魔毯,这是一张由60种不同的图案汇聚成的千变万化的互动“地毯”。虽然人们仅仅是走在公园的水泥地面上,但因其具备精密的传感器,可以通过感知人们踩在上面产生的压力使图案迅速移动,给人们带来踩在现实海浪中的感觉。通过高科技传感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巧妙结合,给人们带来现实中无法感受的场景。“魔毯地面”不光给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趣味与互动,展现出了现代生活的丰富性与可塑性,也将现代科技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切身体会现代科技的魅力。
  总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者要利用新媒体艺术增加与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趣味。比如在晚上利用三维技术将立体景象投影至城市广场,提升居民的参与度。投影内容可以是反季节景象,为人们带来不同于当下的感受;也可以是现实中难以出现的场景,比如太阳、月亮共同出现,将人们的想象用另一种形式变为“现实”;还可以是充满科技感的情景,展望未来,使人们与时代发展共进退,丰富大家的想象力,使其对以后的城市生活充满希望与激情。除了三维立体技术,还有虚拟现实、四维空间等新媒体技术,都可以成为设计师用来创新城市公共空间的媒介手段。
  (二)利用新媒体艺术提升环境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居民共同生活的环境,在现代生活的繁忙与冗杂中,其设计彰显出的不仅是发展、创新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传达和谐、友好、文明等理念,营造平等、关爱、轻松的良好氛围,帮助居民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走出自己的小环境而投入社会大环境的主要途径,因此,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Flowstate中心地带的JEM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空间,通过360°激光跟踪系统(激光雷达)感知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并以律动的音乐与变换的图形在视觉和听觉上回应人们的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而成为人们脱离现实的匆忙、展示内心世界的途径,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更实现了情感的共鸣,使人们感受到内心的自由。   城市公共空间应围绕人文理念,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重要设计因素,实现城市的文明建设。如今在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设计师应该以此为重点,利用新媒体艺术丰富生活内容,在公共空间尝试放慢生活节奏,为居民营造美好、轻松的生活氛围,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处暂停休息的场地。为此,除了可以利用传感技术感知心理活动并做出安慰的视听效果外,还可以利用立体投射技术和传感记录技术,记录下人们的笑声、文明行为等生活中简单的美好,并进行投影放映,使人们在保持拼搏向上状态的同时,也能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利用新媒体艺术彰显城市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一张极有说服力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一直是城市宣传的难题,传统的文字标语尚未达到期望的宣传效果,而新兴的新媒体艺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自然会对其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如果通过新媒体艺术展现城市传统文化,就能既彰显城市的现代化,又体现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很好的文化宣传效果。比如,2019年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数字敦煌展便实现了新媒体艺术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一项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虚拟项目,通过现代化技术再现了古老的敦煌艺术遗产。人们走进馆内,配合多媒体与AR体验设施,便可“置身”千里之外的敦煌文明之中。展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与高精度图像数字技术复原了洞窟建筑原貌与洞窟内的壁画作品,使观者获得沉浸式的临场体验感,在表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了敦煌文化宣传。通过这一设计理念,设计者就可以结合城市文化的特點,将新媒体艺术融入进去,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颖、深刻的文化呈现方式。总之,要利用城市公共空间载体范围大、载体形式多的特点,将艺术生活化,将文化艺术化,并结合新媒体艺术数字语言的个性化优势,实现城市文化的独特展示。比如可以利用3D投影技术将相关历史文化投影在花坛处、广场处,还可以利用现代无线传感技术,让人们通过触碰相关部件就可以深入了解典故背景,真正实现将文化展示落实到每一处。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拓宽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表达内容,用一种全新、立体的形式为居民打开了新的视野,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空间美感,实现了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爽.新媒体艺术在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J].美术文献,2020(9):118-119.
  [2]徐靖.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9(7):208-209.
  [3]陈媛媛.看不见的城市: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语境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6(1):70-74.
  [4]柴秋霞.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拓展[J].新闻记者,2012(2):68-70.
  作者单位: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MEGA2第一部分第5卷的编者主张《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是在季刊框架下创作的,季刊论将原《费尔巴哈》章第一稿H5a排除在正式的季刊计划之外,手稿创作是从"施蒂纳批判"H11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作H11的过程中才产生了组建《费尔巴哈》章的想法,季刊计划失败后,放弃出版这些手稿.因此,他们认为完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并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是著作说版本编辑的结果.日本学者认为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口述恩格斯笔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之前的各类摘录、笔记和手稿证明,马克思事
摘 要: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都可以转化为滨水景观中的设计元素,用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创新来保持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滨水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域文化视角下泰安城市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2020ky11)研究成果。 
摘 要:设计具有西夏文化元素的民宿,重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需求后,进行具有西夏地域性特色文化符号的应用,以体现西夏独特的文化特色。基于此,文章以符号学为基础,以宁夏地区的自然、人文文化为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梳理、深度挖掘、重组,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当代设计语言,重新阐释西夏文化元素,使之运用到民宿设计中,彰显地域历史文化,以期为宁夏民宿设计对西夏文化元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
“十三五”时期,天津打造全域式旅游城市,完善“一带、三区、九组团”的空间规划布局,一批项目初见成效.“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继续明确提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整合文化旅
摘 要:纵观山水画的发展,色彩和水墨一直在不断的轮回中找寻驻足点。单一是对传统的延续,融合则是时代的产物。文章以平面构成中色彩构成的思想分析山水画中色墨三种关系的发展规律和表现语言的形式规律,重点强调色墨相融的观点。  关键词:山水画;色墨关系;色墨相融  水墨之道的精深奥妙本难以捉摸,再加入色彩更是让绘者迷惑。中国山水画的色墨关系大约在20世纪之初才渐渐被人们重视。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美
艺术形式为艺术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是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若想创作出足以动人情思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显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形式
摘 要:澳门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区域,汤开建教授提出“澳门是西洋美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的观点,澳门为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汇发展提供了开放空间和重要助力。文章选取了澳门美术的视角来分析澳门的特有经验和中西对话策略,在时代背景下认识澳门现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中西艺术对话;中西交汇;澳门美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新的词汇“逆(后)全球化”被提出,在艺术领域,当今世界不同地域对其的反
摘 要: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关键词:“如画”
摘 要:近些年,高校规模逐年扩大,建设新校园成为各大高校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新建、扩建、改建的过程中,环境设施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校园内的环境设施设置多停留在以设计者为主的模式,缺乏对使用者使用方面的考虑,往往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文章基于使用者的角度,对南京晓庄学院的环境设施进行探究和改善设计,促使其环境设施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施;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
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9月,是一个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美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包括:必须抛弃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本土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克服党内派别斗争,保证党的团结稳定;必须克服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宗派主义错误,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坚持好民主集中制,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又要防止过于分散.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