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琅岐岛为福建省第四大岛。
泱泱闽江,由武夷山脉出发,长途跋涉至有福之州南台岛淮安古村落巴■山前,分为南北两支,滔滔向东中贯福州城。
天气晴好之时,若登临石鼓名山之巅,放眼远眺马尾,可见白龙、乌龙两江在此与马江形成三江汇流,之后折向东北进入一个出江入海的琅岐岛。
琅崎岛坐落于东海之滨闽江入海口,沧海变桑田,冲积小平原,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是闽江口最大岛屿,与祖国宝岛台湾一衣带水,距台湾基隆港仅146海里、马祖列岛18海里。江阔海深,江海通津,不冻不淤,交通便捷,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
如果说福建母亲河闽江是一条穿越闽都出神入化的巨龙,那么琅岐岛就是一颗由它演绎而成镶嵌在闽江口的璀璨明珠,一把镇锁于海丝门户的金色钥匙。
这座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滨海小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心打造的天然良港、挪亚方舟。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今福州),当时设东冶港,为福建商港源头,“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之后,东冶港500余年一直是福建最大的对外交通口岸。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冶改称福州,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
五代,为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具有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闽王王审知,选择琅崎港最狭窄处的琅岐门炸建航道和码头,开辟了甘棠港,由此开拓了远到阿拉伯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当年闽王王审知开航开港位于琅岐岛,其港闸却设立在当时的福州城下(今鼓楼区庆城寺与法海寺之间)。那时从福州城下甘棠闸至琅岐岛那片水域,均为甘棠港范围。
万国商船经过甘棠港琅崎航道码头,随着海潮可以直接来到如今福州城中心鼓楼前。
为何取名甘棠港?甘棠是一种树名,又名棠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国风·召南·甘棠》中召公,姬姓,封于燕,治理得当,人民和睦。召公去世,人们做《甘棠》诗,对召公生前种下的甘棠树借题发挥,以志纪念怀想。人们用甘棠歌颂官员政德,王审知的甘棠港即德政港。
历史上的王审知治闽厚德载物,上善若水,闽王朝统治前后不逾29载,但甘棠港却名扬千秋。
一千多年来,月升月降,潮起潮落。
翻阅史册,但见唐五代成千上万艘海船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进出甘棠港。“利涉益远,且招徕番舶”,南海三佛奇诸国纷纷来朝。考古发现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雀蓝波斯瓶等文物,就是通过海丝之路从甘棠港上岸,进献给闽王王审知的。足见甘棠港创建的神力人力和港务的一派繁荣。
至宋元时期,福州成为海丝贸易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甘棠港航道港口仍在维修使用。宋时福州“海泊千艘浪”,“百货随潮船入市”。元代出福州港口循海道,可直达南洋。当年马可·波罗护送公主出嫁波斯,即由浙江入闽,经建州(今建欧),沿闽江南下,到福州港口转泉州港。琅崎岛可是闽江口海丝必经之道呀。
明代世人耳熟能详的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多次停泊闽江口琅岐港避风,补充给养,伺风开洋。
琅岐岛扼控海门,素為兵家必争之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胜之地,因此凤窝码头旧址紧挨江边的山上建有琅岐炮台,与江对岸的长门炮台遥相呼应,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共同守护着琅岐这片水域。
这里曾是琅岐岛民参加戚家军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中法马江海战、抗击日寇入侵等英勇抗敌的古战场。
清道光二十四年福州被正式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福州港口(当然不乏琅岐港)曾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成为牵动欧美中枢的世界茶都。
清朝期间曾遭“海禁”,之后又遇闭关锁国,港口发展缓慢……
古岛人家,前尘往事。琅崎岛晋代称“琅山”。当时岛上只有几座山峰屹立于海,乃蛮荒之地,只是商船、渔船的避风港。南北朝时方见人烟。岛上先民除极少数属古闽越后裔外,绝大多数源于中原与北方移民。唐末五代南迁的中原人陆续分迁至琅崎岛,刘姓人家,其次为翁姓等都与闽王沾亲带故。
琅岐岛先民们环水而居,靠海吃海,以海为田,捕鱼为生。历经千多年族姓繁衍,开枝发叶,并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方才演绎成如今美丽富饶的滨海小岛。
随着一千多年的对外贸易交往,琅岐岛人口大量输出,岛民们很多到东南亚、欧美各国经商谋生乃至定居。法国多年驻福州领事、法国文豪保尔·克洛代尔曾感叹闽人与海洋血脉相连。
编辑/周六
泱泱闽江,由武夷山脉出发,长途跋涉至有福之州南台岛淮安古村落巴■山前,分为南北两支,滔滔向东中贯福州城。
天气晴好之时,若登临石鼓名山之巅,放眼远眺马尾,可见白龙、乌龙两江在此与马江形成三江汇流,之后折向东北进入一个出江入海的琅岐岛。
琅崎岛坐落于东海之滨闽江入海口,沧海变桑田,冲积小平原,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是闽江口最大岛屿,与祖国宝岛台湾一衣带水,距台湾基隆港仅146海里、马祖列岛18海里。江阔海深,江海通津,不冻不淤,交通便捷,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
如果说福建母亲河闽江是一条穿越闽都出神入化的巨龙,那么琅岐岛就是一颗由它演绎而成镶嵌在闽江口的璀璨明珠,一把镇锁于海丝门户的金色钥匙。
这座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滨海小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心打造的天然良港、挪亚方舟。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今福州),当时设东冶港,为福建商港源头,“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之后,东冶港500余年一直是福建最大的对外交通口岸。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冶改称福州,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
五代,为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具有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闽王王审知,选择琅崎港最狭窄处的琅岐门炸建航道和码头,开辟了甘棠港,由此开拓了远到阿拉伯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当年闽王王审知开航开港位于琅岐岛,其港闸却设立在当时的福州城下(今鼓楼区庆城寺与法海寺之间)。那时从福州城下甘棠闸至琅岐岛那片水域,均为甘棠港范围。
万国商船经过甘棠港琅崎航道码头,随着海潮可以直接来到如今福州城中心鼓楼前。
为何取名甘棠港?甘棠是一种树名,又名棠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国风·召南·甘棠》中召公,姬姓,封于燕,治理得当,人民和睦。召公去世,人们做《甘棠》诗,对召公生前种下的甘棠树借题发挥,以志纪念怀想。人们用甘棠歌颂官员政德,王审知的甘棠港即德政港。
历史上的王审知治闽厚德载物,上善若水,闽王朝统治前后不逾29载,但甘棠港却名扬千秋。
一千多年来,月升月降,潮起潮落。
翻阅史册,但见唐五代成千上万艘海船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进出甘棠港。“利涉益远,且招徕番舶”,南海三佛奇诸国纷纷来朝。考古发现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雀蓝波斯瓶等文物,就是通过海丝之路从甘棠港上岸,进献给闽王王审知的。足见甘棠港创建的神力人力和港务的一派繁荣。
至宋元时期,福州成为海丝贸易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甘棠港航道港口仍在维修使用。宋时福州“海泊千艘浪”,“百货随潮船入市”。元代出福州港口循海道,可直达南洋。当年马可·波罗护送公主出嫁波斯,即由浙江入闽,经建州(今建欧),沿闽江南下,到福州港口转泉州港。琅崎岛可是闽江口海丝必经之道呀。
明代世人耳熟能详的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多次停泊闽江口琅岐港避风,补充给养,伺风开洋。
琅岐岛扼控海门,素為兵家必争之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胜之地,因此凤窝码头旧址紧挨江边的山上建有琅岐炮台,与江对岸的长门炮台遥相呼应,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共同守护着琅岐这片水域。
这里曾是琅岐岛民参加戚家军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中法马江海战、抗击日寇入侵等英勇抗敌的古战场。
清道光二十四年福州被正式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福州港口(当然不乏琅岐港)曾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成为牵动欧美中枢的世界茶都。
清朝期间曾遭“海禁”,之后又遇闭关锁国,港口发展缓慢……
古岛人家,前尘往事。琅崎岛晋代称“琅山”。当时岛上只有几座山峰屹立于海,乃蛮荒之地,只是商船、渔船的避风港。南北朝时方见人烟。岛上先民除极少数属古闽越后裔外,绝大多数源于中原与北方移民。唐末五代南迁的中原人陆续分迁至琅崎岛,刘姓人家,其次为翁姓等都与闽王沾亲带故。
琅岐岛先民们环水而居,靠海吃海,以海为田,捕鱼为生。历经千多年族姓繁衍,开枝发叶,并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方才演绎成如今美丽富饶的滨海小岛。
随着一千多年的对外贸易交往,琅岐岛人口大量输出,岛民们很多到东南亚、欧美各国经商谋生乃至定居。法国多年驻福州领事、法国文豪保尔·克洛代尔曾感叹闽人与海洋血脉相连。
编辑/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