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变局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依靠民营经济一直领跑全国,经济实力跃升至第4位。然而,近几年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缓慢倍感压力,增加已落后于各省市。缺少重工业的支撑,使浙江的经济抗御风险能力不足,利润也偏低,这种情况,对于宁波来说,亦是如此。为此,无论是浙江,还是守波,都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必要。
  茫茫东海,变为通途。
  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使宁波在中国的经济地理,遽然改变。此前,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现在,宁波成为连接上海与浙江的枢纽,此外,纵贯东北至海南的沿海高铁开通后,宁波正好成为沿海高铁的中心,区位优势更为险要。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而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亦将使宁波面临着重新定位。同时,在国务院已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位于核心区,宁波在浙江的海洋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而在最近几年,宁波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又该如何破局?
  
  海洋经济三位一体
  
  “海定則波宁”,宁波得名来自于海。宁波处于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人海之处,向海而生,乃是宁波的宿命。
  3月1日,浙江省正式对外公布,国务院已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的兴起,对于浙江有着特殊的意义。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其经济排名全国第四,但是陆地面积,却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但是,浙江与广东存在很大不同。广东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更大,而浙江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业,而目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通过海洋经济,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对于宁波而言也是如此,宁波是“市场大市、资源小市”,以浙江10%的土地,创造了20%的产值,资源也已经被利用到了极致。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缓解资源要素和空间制约的迫切需求。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布局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宁波一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6%,占全国海洋经济的比重达15%。
  广东的海洋经济重镇,主要是粤东和粤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而在浙江的布局中,其海洋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最发达的宁波,这是宁波与广东的湛江、惠州等不同的地方。宁波既是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发达的区域,亦挟港口之威,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中心。
  宁波在传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双重中心作用,使其海洋经济布局,充满了异数。
  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有三大重点:一是“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业,二是海岛开发,三是清洁能源。而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业,主要就是通过宁波实现。
  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宁波·舟山港是国内货物吞吐量第一港,在相关的国家级规划中被列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副中心。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
  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物流的三位一体。
  宁波港是一个更多面向买方的港口。原本宁波港的多个码头已经具备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的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划,宁波市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突出其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最终将依托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来实现。而此前,宁波港更像只是一个过道,被当地人形容为“酒肉穿肠过”,吞吐量很大,但是,却无法将财富留住。而现在,宁波港将建立强大的物流体系,加大服务力度,将更多的利润留在海港。宁波将此种模式,总结为“开发大港口、发展大服务”。
  事实上,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在长三角城市中的区位优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前,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宁波的陆地战略腹地有限。而杭州湾大桥,则将宁波东向与上海、江苏的陆地交通打开,西向,则将温州、台州和福建的陆地通路打开,
  宁波由此不仅拥有海道,更扩展了广阔的内陆腹地。更多的货物,可以通过宁波出海,宁波港的地位将更为险要。未来,宁波的将从以海为生,过渡到海陆联动。战略空间更为广阔。
  
  宁波如何发展临港工业?
  
  在发展港口服务业之外,宁波需要建设强大的临港工业。目前,中国的造船工业,已经超越韩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基于大经济区的自然分工,以及我国国防工业的分散于安全,在黄海领域的青岛,东海领域的宁波,南海领域的湛江,将成为中国的三大造船中心。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已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可同时建造8艘海洋工程船,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占总量35%,其未来可期。
  在传统临港工业中,石化和重工无疑是地方政府最优的选择。而作为临港工业发展最典型城市的新加坡,当年亦拥有大规模的炼油产业。
  但是,对于宁波来说,石化和重工产业的未来,却前程未卜。而这与宁波日益成为长三角战略腹地有关。
  广东最近几年能够在沿海大搞石化和钢铁工业,与其海洋经济的布局有关。广东与浙江不同,其海洋经济中心,不在广深,而在东西两翼,以湛江为例,中石油、中石化等陆续进驻,投资达上千亿,宝钢亦从南沙迁移到湛江,目前,湛江的外来和尚的投资,超过了湛江本地产值。等于再造湛江。
  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不似作为广东侧翼的湛江,环保压力将更为巨大。其石化产业,不能随便布局,目前,宁波的石化产业,主要布局于杭州湾新区。同时,在浙江省的总体规划中,未来的石化产业,可能也似广东一样,主要布局于西翼的温台一线。中石油在台州的投资,达到1000亿。未来,台州将更大规模吸引大型石化和钢铁企业投资,甚至台州的三门都在筹建核电项目,而东线的宁波由于地处长三角腹地,离上海太近,将受到诸多制约。目前北仑台塑一期后续项目,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浙江省PTA改扩建工程等,三项投资相加,也没有超过1000亿。   而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之一,宁波的优势在于,它是全国发展海洋经济地区中制造业基础最好的城市。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由此,宁波更合适于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的杭州湾新区,这种产业布局就非常明显。在石化产业之外,还有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医药和海洋生物产业。
  
  宁波vs上海:错位发展
  
  杭州湾大桥与珠港澳大桥,被称为中国最重要的海上大桥,它们承担起串联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重任。
  而在这两大桥的竞争中,杭州湾大桥率先建成,宁波在全国的经济地理,亦被彻底改变。此前,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现在,宁波成为连接上海与浙江的枢纽,战略腹地更广阔,此外,纵贯东北至海南的沿海高铁开通后,宁波正好成为沿海高铁的中心,区位优势更为险要。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而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亦将使宁波面临着重新定位。
  宁波未来的抱负,在杭州湾新區的规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宁波杭州湾新区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地处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被寄望于成为浙江版“浦东新区”,其定位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极,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
  在产业布局上,杭州湾新区以高端化、高新化为方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龙头,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主要致力于三个产业体系。
  其一为先进制造业,主要加快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其二为高端服务业,主要加快发展总部经历,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运动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其三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型、观光型、规模型都市农业。
  事实上,宁波经济地理区位的改变,亦将使原有产业体系受到考验。此前,宁波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与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并不太大。而杭州湾大桥建成之后,宁波的产业体系,将被纳入到整个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中。如此,则宁波的未来发展,需要与长三角诸侯如杭州、上海等进行错位竞争。
  在杭州湾新区的布局中,隐约可以看到,其部分产业,与上海的产业关联巨大。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宁波重点发展的几大产业,如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也是上海的重点产业,更直接的是,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制造业,与上海将构成直接竞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湾新区要成为新兴服务业总部基地和金融后代基地,而此前,在国家大战略中,整个长三角的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中心,均在上海。宁波在服务业领域的抱负,将置上海于何地?
  
  宁波vs东莞:服务业比重真不合理吗?
  
  2010年,宁波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55.6:40.2。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60%-70%以上,美国在75%以上。就城市而言,比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香港甚至超过了90%。内地的北京也超过了70%,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比重超过60%,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以及珠三角重镇深圳的比重,则刚刚超过50%。
  在未来,宁波的三产比重,到底应该是多大才合理,这是个问题。
  一个误区是,很多地方认为,如果第三产业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过50%以上,就不能视为发达,而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受到两种条件的制约,其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很多主流城市的发达,有一个发展历程,即,先通过工业化,达到一程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澳门,纳斯维加斯等有特殊政策的城市除外)。其二是,一个城市,必须受到与其关联的经济体的影响。
  宁波目前工业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逻辑,其服务业比重,应该早已超过50%以上,为什么目前还停留在40%左右?唯一的解释,即是它受到了关联经济体的影响,特别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分流了部分宁波的服务职能。
  东莞曾经怀疑自己,是否东莞的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代表东莞不发达?
  而事实上,这是个误区,因为东莞不仅是东莞,还是珠三角的一员,而整个珠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自选选择上,就——是香港为龙头的,不是说东莞第三产业不发达,而是,东莞的部分第三产业,实际上变相已经由香港代替完成了。香港的服务业超过80%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
  而在2009年,东莞倒是服务业超过50%了,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反下降为5%,其潜台词是,工业出现了滑坡。去年,东莞的服务业跌破50%,回落到48%,整体经济反增长10.3%。
  在京津冀经济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北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70%了,说明很多河北的城市,服务业已经被北京拿过去代做了,而每个河北的城市,如果都认为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就不合理,那反不合理了。
  相反,目前北京制造业只有30%,跑哪里去了?很多就是跑到河北去了,这就是很多河北城市的机会。如果在渤海三角,一些城市非要以服务业衡量自己的发达程度,就是对于北京的漠视,承接来自北京的工业,何尝不是一种机遇?
  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城市中依然存在。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其三产比重比不过上海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上海是长三角公认的龙头企业,同时,在国家战略中,上海还是长三角的服务业中心和高端制造业中心。很多服务业,都被上海代做了。上海之于长三角,正如香港之于珠三角。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长三角城市都与上海在服务业领域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争雄,是非常不智的。
  如此,则宁波未来,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应该更多加强与上海的联系。承接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这是杭州湾大桥通行之后,带给宁波产业布局的最大变化。如,未来杭州湾新区可以争取上海将一汽大众的部分业务转移过来,与吉利一起,打造宁波汽车产业。而在服务业领域,宁波成为金融服务业中心并不现实,宁波服务业的最大优势,应该是港口服务和物流。不要去与上海争抢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在这个领域先天不足。同时,也许宁波未来最合理的服务业比重,不需要达到60%甚至70%,制造业的优势,才是宁波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可放弃。
  
  需要适度重型化
  
  最近几年,浙江的发展速度放缓,宁波在此大势之下,亦似乎失去了改革初期的迅猛势头。继之而起的,是天津等依靠重工投资为主的城市。就中国的产业现状来说,浙江模式其实是最合理的,但是,坚持众人独醉我独醒,需要巨大的勇气。亦要付出巨大代价。
  就三年发展速度,天津远远超过宁波。2008年至 2010年,天津三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6.5%、16.5%、17.4%。生产值从6354.38亿元,增长到9108.83亿元。
  而同期,宁波2008年至2010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1%、8.6%、12.4%。经济总量从3961亿增长到5125.8亿。相比天津年均突破15%,宁波甚至在2009年跌破了10%。
  但是,在这种增长背后,两者真实的经济效率,却往往被忽视。
  自2D08年至2010年,宁波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728亿、2004亿和2206亿,均未超过50%。而增长率分别是8.2%、16.0%和10.1%。
  相对之下,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却异常迅猛。自2008年至2010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3404.09亿元、5006.32亿元、6511.42亿元,增长分别为42.5%、47.1%、30.1%。增量连续3年超千亿元,固定投资复合增长率为全国之冠。
  某种意义上说,天津的高速增长,很大原因,在于其直辖市的地位,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在天津布置了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对于天津的经济造成了强力拉动,相对而言,宁波则没有这种优势。
  如果将城市竞争比喻战争的话,那天津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其内功的深厚,而在于其身披重甲。
  同时,2009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5000亿,占GDI的比重,创纪录地达到了75%以上,为国内最高的城市之一。以47.1%的投资增长,换取16.5%的经济总量增长,天津的效率不仅不值得推崇,而且是出奇的低效。
  相对而言,宁波对于投资的依赖,则小得多。最近几年,全国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都超过了60%,而宁波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不到45%,宁波虽然发展速度稍逊于天津,但是真实经济效率,却高出好几倍。
  而在天津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滨海新区几乎贡献了一半。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滨海新区基本撑起了天津的经济增长。
  得宜于天津的特殊政治地位,2006年9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下称《方案》)上报国务院之后,作为天津“特区”的滨海新区,就一直获得了巨大的关照。金融改革实验区、港股直通车、“百万吨”大乙烯、空客等大项目,都落户天津,这种优势,是宁波无法比的。某种意义上说,天津的高速发展,是国家的政策红利所致,而非内生性增长。
  重剑刚猛,失去灵便。
  天津的大投资,大项目模式,虽然能够短期内拉动经济,但是,过于依赖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而缺少内生性、竞争性企业,是天津的硬伤,天津的主导产业,总产值占90%,其他产业难以发展。
  
  民营权重的悖论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宁波则远远领先于天津。宁波非公有经济占比超过70%。而天津多年以来,民营经济的比重,都不到40%,基本是国有经济一手遮天。
  成败两萧何。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达,一直以来是宁波的优势所在。宁波目前的困局,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发达,而缺少必要的重工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缺少足够的抵抗力。在未来,宁波要冲击经济总量,更多需要部分重型化,通过大企业、大项目来中和目前的企业过于分散的格局。
  而以前的轻工业重镇,逐步走向重型化的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
  同为中国制造业工厂的广东,早在21世纪初,即开始布局重化工业。在石化、钢铁、汽车、核电等大型、特大型重工业项目的拉动下,广东轻重工的结构2010年达到39.9:60.1。
  2002年,一度在产业选择上“避重就轻”的广东,破天荒地开始引导全省产业向重化工业倾斜。开发南沙即在此背景下启动。广州几乎不惜一切举措以吸引重化工业企业来粤投资。一大批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工业为核心的重型化企业,迅速在广东落地生根。一直被视为民营企业大本营的深圳,也提出要向重化工业转化。
  而同在浙江,温州亦早完成了经济转型。
  此前,温州一直以民营企业和轻工业为主,但是,由于规模小,利润低,温州经济缺乏后劲,甚至发展速度一度低于浙江平均速度。为此,很多温州资本外流,民间传言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即在此大背景下产生。而在国家宏观政策收缩下,这种发展空间被关闭。在此情况下,温州将发展重工业作为突围之路。
  正如温州人所说,温州所有打火机产业加起来有5亿多只,却比不过一个钢铁项目的利润。为此,温州早在几年前,即在洞头岛发展港口工业,如今,这个海岛小县临港工业占GDP比重超过50%。而自2003年之后,温州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至今,轻工业比重逐步下降,温州已经彻底扔掉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国际轻工城”的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一直领跑全国,经济实力跃升至第4位。然而,近几年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缓慢倍感压力,增速已落后于各省市。缺少重工业的支撑,使浙江的经济抗御风险能力不足,利润也偏低,这种情况,对于宁波来说,亦是如此。为此,无论是浙江,还是宁波,都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必要。
  就全国范围而言,逐步放缓的增长,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都使各个地方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理解为工业系统的重型化,所谓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新兴制造业,主要就包括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
  事实上,石化行业是世界各国GDP平均比重最大的行业,在中国,石化行业更是国家垄断行业,利润比传统制造业高很多。而且规模大,产业集中。发展石化行业,对于以GDP论英雄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浙江模式软肋
  
  事实上,浙江的发展模式,应该代表中国未来的方向,亦符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对于一个庞大而贫穷的国家来说,发展大规模的轻工业,满足庞大民众生活需求,将至少持续20年,但是,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在中国,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主体,政绩考核模式,逼迫各地政府搞大产值。为此,发展重工业就是一条捷径,北京是世界上技术力量最集中的城市,所以应是高新技术基地、创新基地,但是,最后发现,发展高新救赎效果不彰,反是搞制造,业创造了“现代奇迹”。
  浙江此前一直坚持发展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因为获得了国内对于浙江模式的肯定。但是,中国经济目前尚未完全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很多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一些大型垄断企业,资源性企业巨头,更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作为地方政府,一个任务之一,就是尽量为本地争取更多的资源。
  “十一五”时期,浙江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是,很多时候,地方的发展,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天津的崛起,并非内生力量,而是中央扶持的结果,虽然浙江不提倡这种模式,但是,争取适当的支持,是完全应该的,而在这个方面,浙江乃至宁波以前过于保守。
  今年第一季度,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在某种意义上,还只是补课,浙江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吃亏不少。在未来,浙江需要争取更多的来自中央的资金支持,亦需要争取更多的来自中央的企业。
  广东最近幾年,就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网打尽,同时宝钢也先后投资广州和湛江。在未来,浙江也需要加大引进大型企业。具体到宁波,除因环境保护受到约束,石油行业需要有限制发展之外,其他如钢铁行业、造船工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需要大力引进。
  而作为一个本土经济发达的城市,宁波的重化工业,与广东湛江的模式绝对相同,广东湛江通过引进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企业,实现了再造湛江,但是,本土经济却被空心化。
  未来,宁波的重化工业,应该是本土经济的补充,而非另起炉灶,彻底颠覆宁波现有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在很多领域,本来重型化对于民营企业就是一种排挤。虽然在重化工业领域,宁波重新对民营企业开放,但是,重化工业所需要的大投资,非一般民营企业能负担得起,最后,重化工业实际上成为央求和外企的领地,民营企业已久被困在低利润行业。而重化工业虽然规模巨大,但是真实效率很低,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尤其能力有限。
  为此,宁波需要在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平衡。在加大固定投资、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保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优势。重化工业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宁波冲击经流总量,同时,中和轻重工业比重。目前,宁波已形成了以石化、电力、纸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冶金、建材、轻工、纺织服装、医药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重工业比重已经达到72.1%,基本已至峰值,未来不宜比重太高。
  同时,宁波由于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并非如广东的湛江和粤东那样处于侧翼,所以,对于发展石化和钢铁等重工,需要有所克制,宁波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应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更重要的是,宁波需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而非仿效广东部分地区的“腾龙换鸟”。2010年,宁波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9.5亿元,增长39.2%,这些说明宁波新型制造业的比重在增加,这对于提高宁波经济竞争力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政府还鼓励办企业开工厂现在也没有兴趣了。卖一块地就是上亿、十几亿、几十亿,办多少企业才有这么多税收?搞房地产赚钱多,赚钱快。
目的系统评价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1期),PubMed、CNKI等数据库
中国公共经济主导着一个大国经济走向科学、规范、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轨道;探索成功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融入世界公共经济之中都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
东莞应该把经贸洽谈会开成"资本输出洽谈会",并设立"莞商对外投资促进会",为改善资本过剩状况,也为莞商资本的安全输出,创造一个良好的保障。近几年来,学界流行商帮文化,在历
期刊
本文对国有企业在反腐倡廉制度上存在执行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领导执行力度、加大监督追究力度等
由于成本增加,很多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进行制造业务的跨国公司开始迁入或拓展到内地。    由上海美国商会和管理咨询公司博思艾伦共同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由于成本增加,很多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进行制造业务的跨国公司开始迁入或拓展到内地。调查称,中国在外资企业眼中,正扮演着“巨大市场”以及“面向亚太和全球出口基地”的双重角色,中国的投资吸引力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强劲和持久。  调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
目前,智能锁行业还处于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市场上看似品牌很多,但其实很多都是浑水摸鱼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无论从实力还是技术包括品牌都没有多强的竞争力,未来很难成为行业
2010年,根据中国和日本两方各自统计,中国经济总量正式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从19世纪初期,中国从全球第一跌落谷底之后,经过将近200年的漫长跋涉,付出几代人的心血与努力,方始重新崛起为世界大国。  历史从来是曲折的,却绝不轮回,而是涅槃与超越。  遥望100年前,中国满目疮痍,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20年饱含热忱地写下了《建国方略》的雄文,以期指导中国走向富强文明,这是中国近
期刊
论述了汽轮机轴瓦损坏对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分析了汽轮机轴瓦损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