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浇灌习作之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起始年级,很多学生在尚未起步之前,就已经从多种渠道耳闻习作艰难,心理上产生了惧怕之心。那么,如何在作文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将这一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呢?
  一、巧用日记,呼唤尽情表达
  三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情感丰富,乐于表达。很多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这正是他们渴求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进行写作兴趣激发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在晚上回顾当天发生的事情与观察的收获,然后鼓励学生用真切精练的语句写成日记,不唯字数,但求通畅。第二天,将较好的作品和其他同学分享。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日记成为同学互相传诵的作品,或者看到作品中教师浓浓的期待和赞许的语言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喜悦自然难以抑制,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也就会日渐增强。一次中秋节,我布置学生以“中秋之夜”为主题,写一篇观察日记,有的学生写道:“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她那圆圆的笑脸,害羞地望着辽阔的大地。月下的小河,在晚风的吹拂下,波光闪烁,就像无数的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可见,学生观察细腻,描写生动,丰富的情感跃然纸上。
  二、搭建“市场”,拓展词汇积累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所学知识不多,阅读面狭窄等客观原因,表现为词汇量匮乏,在习作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或者心中有话但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创新教学思路,借鉴“跳蚤市场”的理念,在班级设立“词汇市场”(即用几个本子分门别类地记录每个学生推荐的优美词句)。在写作文时,我让学生将各自所了解的词汇集中起来,并说清这些词汇的意思及用途,然后放进班级“词汇市场”,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大家。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习作的需要,随意选取,引入自己的文章。例如,在去年学校“六一儿童节”歌咏比赛后,我布置学生作文,等作文交上来一看,发现学生词汇很单调,总是那几个词“高兴极了”、“紧张”、“兴高采烈”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调出“词汇市场”里的一些词语让学生体会,如描写掌声的词语:雷鸣般的掌声、排山倒海的掌声、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描写精神面貌的词语:精神抖擞、不甘示弱、声情并茂等,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归纳,让学生仿效应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日积月累,积攒了大量的关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优美词汇,既激发了学生词汇储备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习作时词汇可以准确无误地信手拈来。
  三、玩中求情,深化情感体验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只是依纲据本,围绕教材所给的图片与范文,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学生没有切实体会,缺乏真情实感,无物可睹,无情可抒,写起文章自然枯燥无味,如同嚼蜡。三年级小学生淳朴自然,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以做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带进作文情境之中,让他们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生活。在很多小学生的眼中,小麦苗会和你交流,大苹果会对你眨眼,小小的橡皮也能参加比赛。所以,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亲近大自然,用他们的眼、耳、手,直至整个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五彩缤纷。
  叶圣陶先生说过:“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深切,认得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了,体验过了,他们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写文章时才能“鲜活有味”,使文章中的物、情、理融为一体。比如写“难忘的一次活动”一文,写作之前,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游览名胜古迹、举行跳绳大赛等。写作时,先在班级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自由顺畅地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写作兴趣随之而来,自然思绪如泉,下笔成文。
  四、感悟真我,引导抒写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不竭源泉,真情是文章的亘古生命。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现在很多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虚假,看不见生活的丰富多彩,更没有真情的流露,要么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要么是生硬乏味,缺少童真童趣。《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真情感悟,又怎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身边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如汶川大地震之际,给学生展示地震中震撼人心的图片和视频,启发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同学生病了,组织学生到病房探访,对其进行鼓励,增强他战胜病魔的信心;爸妈工作辛苦了,为他们捶一下腰,倒一杯茶……通过这些亲情活动,让学生体会人间之爱,鼓励学生抒写真情。特别是在习作中要求学生写下真话,对表达真情实感者,教师对其大加表扬;而言语空洞,所言无物者,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批评。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必然学会思考生活,学会做真实之人,在平淡处感悟到真情。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走好习作第一步,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时刻做个有心人,用心呵护学生渴望作文的稚嫩心田,用爱擦亮学生观察世界的双眼,为学生撑起一片热爱习作的蓝天,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在这样的蓝天下健康发展!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这一要求,结合农村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课设计试图突出预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无论是校级评优课,还是区级的观摩课,当学生背着手、坐得笔直的时候,他们在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随着简洁的课堂导入,顺畅而又不乏精彩的教学流程呈现眼前,赞叹之余,也不免发现其中一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细节,犹如“美玉上的瑕疵”,观之有些不雅,反复思考,觉得值得一提!  现仅以一年级第二册《汉字真有趣》一课为例,选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段,进行剖析:    一、老师。您在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吗    
【摘要】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备课环节仍存在“教学目标”散乱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提出“教学点”这一概念,从单元整体教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以及学情(生源层次)等角度,精准地确定“教学点”,实现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点”的聚焦和转变,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点,统编教材,备课  长期以来,将语文课程目标错误地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话题源自课文内容,又是学生校园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只是观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采取现场模拟、“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个性风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    教学目标    1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这样设计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美国学校推行“冥想教育”    “专注冥想”教育源自佛教“冥想”仪式,是一种静心修炼法。它引导修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或者一件具体事物上,以放松心情。197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博士,首次将“精神集中”放松法运用于医学领域,对病人进行慢性疼痛、焦躁及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辅助治疗。此后,这种方式逐渐被推广到医疗、企业、专业运动及监狱等领域。然而,教育领域运用这种方式的还只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帮助学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在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实践一:语感培养的广播台  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人物怎样刻画、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文本具有潜在价值;阅读之时,文本的价值得到开发;阅读之后,文本留给学生核心价值。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影响着文本给予学生语文价值的大小。笔者以为,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可以概括为从“读薄”到“读厚”,到“再读薄”的过程。  一、读薄:从相遇、相识到拥抱灵魂  学生阅读一篇文本,就像认识一个有交往价值的陌生人。首先是相遇文本,浅层面触摸语言,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在反复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