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思危这个名字在中国经济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是海内外媒体曝光率最多的官员之一。近年来各方对成思危的争论很多,对他的言论公开批评的声音也不少,他关于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股市的言论更是频频引起争议。作为领导人,他勇敢地承认学术界的腐败之风,作为经济学家,他指出了中国股市的泡沫经济危机,有人赞誉他为“有良心的学者型领导人”,有人称他是经济界的“翻云覆雨手”,但不论人们怎么评价他都不得不承认他在经济界的泰斗地位。
出身名门上下求索
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取天降大任舍我其谁之意)是中国传媒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新闻界德高望重。成家家境富裕,但成舍我一生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并身体力行为子女作榜样。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严谨,但又充分给他们自主权。他不干涉孩子的政治倾向,不干涉他们的择业选择和婚姻大事,并要求子女从小立志自强。成舍我给儿子取名为“思危”,就是要他居安思危,不要忘记个男儿的责任。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母亲萧宗让早年是留法回国的知识女性。幼年的成思危在这样个书香门弟的家庭里成长,父母从小就向他灌输了爱国之心。他复杂的家庭背景使他经历的磨难比一般人更多,但他始终勇敢地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矢志不渝地向着自己确立的目标艰难迈进。
成思危16岁时,成家移居香港,他受到新中国建设高潮的影响,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拳拳赤子报国之心,放弃了数亿的家产,于1951年7月瞒着父母,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广州,后进2xn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后来由于他良好的工作表现又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化工学院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正当成思危风华正茂,雄心勃勃要干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成思危的出身让他成为造反派心目中的“特务”的理想候选人,原因是他在香港生活得那么好,家境那么富裕,而他却放弃这一切回到祖国,这一定是别有用心,即便他不是特务,也有特务的嫌疑。成思危被下放到工厂当锅炉工,在逆境中他没有浪费宝贵的光阴,他读了许多关于数学、化学、锅炉学的书,同时还自学了4门外语。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在台湾的成舍我先生终于有机会寻找大陆的亲人,他让在美国留学的小女儿成露茜利用到大陆访问的机会寻找日夜思念的儿女(成思危的姐姐49年以后也由香港回到内地)。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成露茜后安排成思危兄妹见面,成思危带着女儿和妹妹一同游览了长城。这以后没多久,文革中造反派们以莫须有强加给他的罪名得以洗清。
平反后的成思危被调入北京的化工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工作。1979年,成思危赴美考察,81岁高龄的成舍我司讯后专程从台湾赶去看望28年未见的独生儿子。他并没有因为儿子当年的不辞而别而责备他,反而忠言相劝成思危努力学习,安心深造。
当时的成思危在化工专业已小有成就,1981年他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他深感中国市场经济最缺乏、最需要的就是管理人才,因此他决心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当时的成思危已经是46岁的“高龄”,但他仅用两年就获得了工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成思危的父亲曾希望他深造后能留在美国,有机会再去台湾继承家业,当成思危向父亲表达了要回祖国大陆的时候,父亲仍然通达地赞许了他的选择,并鼓励他报效国家。成氏父子虽然分离数十年,但感情深厚。1990年,成思危赴台湾探视病中的老父,离别时,成思危在家收拾行李,90多岁高龄的成舍我重病在身,他专门从医院回家送别儿子,谁知竟阴差阳错,在同一时间成思危又去医院看望父亲,老父知道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医院。望着父亲苍老、渴求的眼神,成思危泪洒衣襟。那次见面,也成了成氏父子的诀别。
“官员是暂时的,学者是永恒的”
成思危一直希望自己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媒体上,但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他的学术影响力肯定会受到限制。作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是法律的制定者。这几年关于他的争论很多,褒奖的,批评的,成思危总能积极应对,甚至表示不怕挨骂。
成思危在政坛身居高位,而他自己则更希望别人称他为“成教授”而不是“成委员长”,成思危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学者型的高官,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并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成思危领导中国无机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近二十年,并在硼矿及铬矿的加工利用研究方面有显著成就。后来他的学术研究转向管理科学,同时他还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天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
2006年底,成思危在迪拜接受采访时警告中国内地股市过热并存在“泡沫”的风险。尽管成思危并不直接参与中国金融政策的决策,但媒体普遍认为他的讲话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管理层对牛市不断上涨的一些想法。此言一出即引发了国内A股的场大振动,有人甚至形容成思危是“股市风向标”。
近年来成思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风险投资和虚拟经济上,并出版了8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针对媒体对他出书是否完全本人所著的疑问,成思危信誓旦旦地保证所有的著作均出自本人之手。除了晚饭和看电视,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写作上,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更是充分地利用,笔者也注意到成思危每次长假之后几乎都有新作面世。
成思危对著书情有独钟,并乐在其中,他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后他将更多地投身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官员是暂时的,学者才是永恒的。
出身名门上下求索
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取天降大任舍我其谁之意)是中国传媒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新闻界德高望重。成家家境富裕,但成舍我一生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并身体力行为子女作榜样。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严谨,但又充分给他们自主权。他不干涉孩子的政治倾向,不干涉他们的择业选择和婚姻大事,并要求子女从小立志自强。成舍我给儿子取名为“思危”,就是要他居安思危,不要忘记个男儿的责任。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母亲萧宗让早年是留法回国的知识女性。幼年的成思危在这样个书香门弟的家庭里成长,父母从小就向他灌输了爱国之心。他复杂的家庭背景使他经历的磨难比一般人更多,但他始终勇敢地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矢志不渝地向着自己确立的目标艰难迈进。
成思危16岁时,成家移居香港,他受到新中国建设高潮的影响,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拳拳赤子报国之心,放弃了数亿的家产,于1951年7月瞒着父母,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广州,后进2xn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后来由于他良好的工作表现又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化工学院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正当成思危风华正茂,雄心勃勃要干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成思危的出身让他成为造反派心目中的“特务”的理想候选人,原因是他在香港生活得那么好,家境那么富裕,而他却放弃这一切回到祖国,这一定是别有用心,即便他不是特务,也有特务的嫌疑。成思危被下放到工厂当锅炉工,在逆境中他没有浪费宝贵的光阴,他读了许多关于数学、化学、锅炉学的书,同时还自学了4门外语。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在台湾的成舍我先生终于有机会寻找大陆的亲人,他让在美国留学的小女儿成露茜利用到大陆访问的机会寻找日夜思念的儿女(成思危的姐姐49年以后也由香港回到内地)。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成露茜后安排成思危兄妹见面,成思危带着女儿和妹妹一同游览了长城。这以后没多久,文革中造反派们以莫须有强加给他的罪名得以洗清。
平反后的成思危被调入北京的化工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工作。1979年,成思危赴美考察,81岁高龄的成舍我司讯后专程从台湾赶去看望28年未见的独生儿子。他并没有因为儿子当年的不辞而别而责备他,反而忠言相劝成思危努力学习,安心深造。
当时的成思危在化工专业已小有成就,1981年他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他深感中国市场经济最缺乏、最需要的就是管理人才,因此他决心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当时的成思危已经是46岁的“高龄”,但他仅用两年就获得了工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成思危的父亲曾希望他深造后能留在美国,有机会再去台湾继承家业,当成思危向父亲表达了要回祖国大陆的时候,父亲仍然通达地赞许了他的选择,并鼓励他报效国家。成氏父子虽然分离数十年,但感情深厚。1990年,成思危赴台湾探视病中的老父,离别时,成思危在家收拾行李,90多岁高龄的成舍我重病在身,他专门从医院回家送别儿子,谁知竟阴差阳错,在同一时间成思危又去医院看望父亲,老父知道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医院。望着父亲苍老、渴求的眼神,成思危泪洒衣襟。那次见面,也成了成氏父子的诀别。
“官员是暂时的,学者是永恒的”
成思危一直希望自己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媒体上,但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他的学术影响力肯定会受到限制。作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是法律的制定者。这几年关于他的争论很多,褒奖的,批评的,成思危总能积极应对,甚至表示不怕挨骂。
成思危在政坛身居高位,而他自己则更希望别人称他为“成教授”而不是“成委员长”,成思危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学者型的高官,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并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成思危领导中国无机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近二十年,并在硼矿及铬矿的加工利用研究方面有显著成就。后来他的学术研究转向管理科学,同时他还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天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
2006年底,成思危在迪拜接受采访时警告中国内地股市过热并存在“泡沫”的风险。尽管成思危并不直接参与中国金融政策的决策,但媒体普遍认为他的讲话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管理层对牛市不断上涨的一些想法。此言一出即引发了国内A股的场大振动,有人甚至形容成思危是“股市风向标”。
近年来成思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风险投资和虚拟经济上,并出版了8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针对媒体对他出书是否完全本人所著的疑问,成思危信誓旦旦地保证所有的著作均出自本人之手。除了晚饭和看电视,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写作上,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更是充分地利用,笔者也注意到成思危每次长假之后几乎都有新作面世。
成思危对著书情有独钟,并乐在其中,他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后他将更多地投身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官员是暂时的,学者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