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的风景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一种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进都市,构成我们眼中都市生活的每一个分支。起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忙碌,或许并没有太多关注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个体的情感表现,那么在解决了物质生活需求并且大有盈余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到每一个阶层或者个体当中,对他们进行客观或者主观的表达。特别是作家、美术创作者以及摄影艺术家等,从他们的关注中能够发现一些变化,他们敏锐的视角已经开始从关注现实对象转向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些作品的精神指向具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主题。
  在现实主义题材美术作品当中,人文关怀是一个绕不开的学术主题。以油画语言描绘都市生活题材创作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刘小东、忻东旺、邓剑今等一批油画家为代表,这些艺术家所关注的不是那个时代宏大的叙事和都市景观的变化,而是把自己作为都市生活中的一份子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这些事物是具有个人的生活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让大家共鸣的艺术佳作。
  画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一定是在个人长时间生活情感积累和体验之下而产生,一幅好的油画作品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我们现实生活的基础性作用,这种体验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在我们的作品中传达出来,在我创作《下班路上的风景》系列以及《陌生的都市》系列作品当中,完全是我个人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个人情感的等同性表达,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的生活轨迹和方式与他们是一样的,这种等同性会影响我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的走向,但是这种表达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带有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归纳和总结,经过提炼之后的情感。《下班路上的风景》系列是我上、下班路上所看到的最为普通的场景,他们每一个人基本上属于在城市生活中较为普通的人群,他们骑着电动车或者自行车来回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起早贪黑奔赴于家与工作的地方,我也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大多数人一样穿梭在家与工作地之间,或许是出于艺术创作者身份的原因,我有着较为敏锐的视角和直觉。他们每一个背影或者面庞都是一种“生活”,他们的背影都是家庭。他们或许劳累、困顿、迷茫,但是依然坚持向前,这种生活的态度打动了我,与我内心所崇尚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契合,虽然他们是非常普通的一群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曾关注过自我,也或许他们在物质社会的定义之下是归属于不成功一类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不简单,因为我们共同的情感和社会经历告诉我们——生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这种情感的体验不仅是我个人的,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正是这种普遍的经历也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和默契。
  都市生活带给了我对现实环境的思考与感悟,它的丰富性也给我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和自由。以都市题材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是我在生活中亲身体会和用心感受到的,并将情感注入其中,才创作出了具有生命力和贴近生活的作品。城市给了我创作上的营养和方向,从而促使我以绘画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产生了一系列反映本我精神和情感的作品。我的作品里所包含的情感也是我通过现实体验所得的结果,这种情感越强烈,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更加希望去表现。但是情感是互通的,如果是真实且打动人的情感一定是会产生共鸣,一幅好的作品只有正确地传达出了你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才能够打动观者,这种交流仿佛是与创作者本人或者是环境。我眼中所观察的城市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需要借助一种合适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才能使得观者能够清晰地认知。在《陌生的都市》系列作品中,我以城市为背景,毫不掩饰地把人放在这个具有都市符号的高楼大厦面前,与空间的对比,一个生命的活体与水泥钢筋等冰冷物象进行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种陌生是一种孤独,是一种迷茫,是人与都市关系的思考。此系列作品的色彩维度上也经过了控制,画面整体的明度和纯度进行极度压缩,使得二者在相互融合,使得画面的色彩变得“简单”,从而让观者能够在一瞬间就能够看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是画面中的颜色、笔触、形式等,当然情感的形式表现里面也包含色彩的情感、语言的情感和内容的情感等,但是它们所产生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作为艺术创作者而言,情感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与思考者之间产生关系的结果,但是又区别于我们普通人的感受,这种情感是经过升华和提炼并且符合艺术产生规律的,同时也具有时代性。通过一个主题或者对象把时代的精神状态都能够准确地表达,这种准确且敏感的艺术感知力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只有对现实生活进行仔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在生活中提炼加工使我们感动的素材,才能够在浮躁的时代环境下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品质的艺术作品,也才能通过这些作品为生活在“困境”中的多个个体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張明远
  1986年生,河南固始人。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学术秘书、江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八零油画学社副社长。现工作于南昌工程学院。
  2014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2014年获全国首届水粉画大展优秀奖,2014年获第三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优秀奖,2017年获第十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2015年获“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2017年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2018年获亚洲艺术双年展铜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深圳大芬美术馆、山东十笏园美术馆、福建省文联、江西省美术馆、吴冠中艺术馆、敦煌大唐美术馆、泰安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南昌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其他文献
第一次接触胡朝阳的作品,是从《陕北印象》(作于1998年)开始的。画布上浓重的黄色基调,简洁、流畅的笔触,几种图式符号的合理叠加,在想象与现实的零接点上,陕北景象凸现而出,真实又确切,像是视觉意象中率真写意的抒情表达。  胡朝阳新近的几幅画作,基本都是以马为题材的油画。色彩饱和、厚重,在自由挥洒的笔触中,漫溢着自由奔放的黄土气息,将中国式的写意与西方的表现融为一体。艺术家对于东方本土精神文化有着独
期刊
谢麟、孟远烘的著作《广西美术发展史》,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从史前到当代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资料翔实,脉络清晰,真正填补了中国美術史地域美术专题研究的空白。作者重点论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广西漓江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广西多样性地域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广西美术的成就,而以前我们对广西美术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甚至低估了。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广西美术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但长期处于边缘
期刊
一  我偏爱肖像画,因为肖像画能够让我坐在画板前面,不时地瞥一眼她的嘴角、鼻尖,然后将他们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我也安静下来,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没有言语的交流,形象也变得更纯粹,她给我的感受更直接了。  当然,将形象绘入画面,就是绘画者的观察、思考、想象、情感延伸的开始,绘画作为艺术,与真实的生活就已经有了距离。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你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是形象的真实也是你内心
期刊
我遇到过不少这种人:因为热爱艺术,一直怀揣着对艺术的梦想,因此即使年轻时因为生活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没能从事艺术,但一旦有机会,便重拾画笔,继续艺术的追梦之旅。何亚林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人是真正热爱艺术的。因为经历了生活的磨炼,他们对艺术会有坚定的自我追求;又因为爱得纯粹,他们的作品没有功利性,画得本真;因为在别的行业摸爬滚打,历经磨练,所以他们画起画来更为得心应手。  我认识何亚林的时候,他便
期刊
我和邓天平君面对面地坐着,静静地,十分钟、二十分钟,谁也不说话。我在看他顺道带过来的一大叠画稿!  这是他新近的陕北麻黄粱写生,一张张翻动观览,静默深处我的心被不断地扯动着,激励着。看天平的画就像面对他本人一样,于平朴明丽的背后散发着一种力量!一种浑厚苍然的力量,一种生动勃发的力量,一种漫不经心的缜密与意趣天成的机巧!  这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天平經历了艰难蜕变与超越,正走向自己绘画探寻的新境地。
期刊
就读艺术硕士,使我有缘结识了不少年轻而富于才华的同学,因同在于先生门下修业,这“同学”便有了实在的意义。所以相处时,也不免忘却了孔夫子的训诫,虽四十无闻,余少有惭意。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些年轻的同学又可称得上是我的畏友。不用说,陈昭就是其中我了解较多的一位。  陈昭身上所体现的对艺术的笃诚、感觉的敏锐,以及求索的韧性,在年轻画家中堪称迥出同伦,是令人欣慰的。这一点尤其在当下背景中,显得格外难得。  
期刊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水边的缘故,我对水一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近感,在我的创作中我也一直在探索着抽象意味,试图用它来表现我所看到的以及我所感悟到的世界。水一直是我创作的主要元素,在我看来它无可取代。它的灵动,它的包容,它的纯净与神秘,都一次次地激发着自己创作的灵感。以自己的方式和思想形式来看待世界,来记录和描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强调对人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去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态
期刊
几年前,读过一本书——《诗意地栖息》,书名好,写得也好。说的是老子、庄子等古代先贤一生追求诗性生活,他们活在精神的境界里,自然、自在、逍遥。于是,我记住了那本书,甚至把书中的理论当成我长久以来追求的人生理想!  前几天,蒋明把他近期的一大堆新作带给我看,一下子,我又想到了那本书,只觉得蒋明的画就是对“诗意地栖息”的另类读解。  很难用传统的概念来界定蒋明绘画的归属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蒋明将山水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对“五色”的认知是多元的,是集历法、占卜、中医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理论体系。自然界的“五色”,即来源于自然界的矿物质颜料,是人类创作视觉艺术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五色”为基点研究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五色”,进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考察“五色”对美术考古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五色;矿物质颜料;美术考古学;朴素唯物论  在美术考古学领域中探寻“五色”的
期刊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朴不雕”,“若拙”并不是真的拙,“不雕”并非不知道如何去雕琢。《庄子》里面讲了一个“抱瓮灌畦”的故事,说是一个老翁,抱着一个瓦罐子去灌溉菜园子,可是那时已经发明了“桔槔”这种帮助取水的木制机械工具。可是老翁不去用它,认为一旦运用了这项工具之后,便是“机巧”的行为,那样人就失去了纯朴的本质。明明知道好用,可是不用它,为的是保住质朴不丢失。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是不会搞些机巧谋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