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们的心灵聚会
1994年1月9日,木心讲完最后一课,前后5年整,木心和他的一批“大”家朋友们,进行了一场“文学的远征”。
“大”家没有开学典礼,没有结业证书,没有薪水,没有考勤,没有教鞭,没有课铃,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奖惩,没有考试,只有70岁上下的木心“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大”家“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围拢来,听木心神聊”。
人们在一起获取的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头脑风暴式的致富经,更不是抬高自己、踩踏他人的厚黑学,人们获得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饕餮。一向年关有限身,闭门听学锁流光。无论生活、生命中有多少山水,有多少风雨,精神之花盛开在一次次的对话、对视、交流中。
书海中的无穷遨游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可怜啊,你们读书太少。”“听课5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20多年过去了,我一行也不曾拜读。”木心先生深深的焦虑、遗憾、不满,毕现于“原来”“可怜”,陈丹青先生的敬畏、自责毕现于“固然”“不曾”。
还做着语文老师的我,读一页,增加一页的恐惧;读一行,增加一行的崇拜;读一字,增加一字的仰视。语文老师,被视为语言、文学、文字、文化之师,我越来越不敢承载这样的称呼。但我还在琅琅书声中穿行,还在甜甜的童音中做着美美的梦——我假如能活到九十岁,六十岁退休后,还有三十年的时间,用来好好读书用来体味木心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作家、作品、人物、事物、思想。
我也曾在学生早读声中捧起《复活》《呼啸山庄》《圣经》《源氏物语》,我也曾在月色迷蒙中诵读《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只是读出了声音,却读不进我的心,哪怕我的心“近”一点“经”也好。可是,常常忍不住手机的嘀嗒声,敌不过歌舞晚会的闪烁霓虹灯,拗不过亲朋好友的推杯换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在北京买了一套《史记》,想读完,想纵览先贤圣哲,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点儿皮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智慧之光。可如今,深蓝色的封面,红色的丝绸,还静静地在那儿,尚没有粘上我的手印。有时,往床上一躺,或往电视机前一坐,心里总有一丝不安。短短不安之后,又不能捧起它们,更别说徜徉其中,我辜负过,不愿再错过,我伤感,我不想沉沦。
如泉智慧何以喷涌
“直到我十二年劳改后,才不怕高尔基。所以话说回来,高尔基确实有教于我。”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末日看来还远,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这样闪烁着灵光的话语,甚多,甚多。
我一次次地抄下,一次次地捧讀,抬起头,向前望去,我似乎看到字符一个个在跳跃,在起伏,又如连绵的山,和远方的天际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无言至美的风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千万个作家,千万本书,从木心先生的口里滔滔而出:兰波、叶芝、勃罗索夫、格里鲍耶陀夫、德默尔……《黑暗之光》《爱情之光》《冰岛渔夫》《盎格鲁人教会史》《枕草子》……先生的思想是高山之巅的雪莲,是天翻地覆后的道道霞光,是滚滚大浪下沙里的金子。没有如此潜心的阅读,没有如此深入骨髓的体悟,何来满口的莲花?何来让人惊羡的珠玑?
作家周国平说:缺少苦难,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人生的壮丽不是与生俱来的,苦难倒会与人如影随形。苦难,不是拦路虎,也不是绊脚石,而成了垫脚石。木心先生十二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锁住先生的灵魂,虽然锁住了手脚,身体不能出走,思想早已远行,早就超越了四围的高墙,早就飞过千山万水。
当今时代,大大不同于先生的时代,物质的丰富掩盖了思想的贫乏,毫无价值的炒作胜过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走江湖式的狗皮膏药超过了“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冷静睿智。
每每念及,我就会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真不知道是不幸言中,还是“简直是诬蔑”,我无法预知,更无法亲历,我只能以我的佝偻之身,蛇蛇于校园,蛇蛇于人群,把我的所读所写所想所虑所喜借助阅读,借助思考,借助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1994年1月9日,木心讲完最后一课,前后5年整,木心和他的一批“大”家朋友们,进行了一场“文学的远征”。
“大”家没有开学典礼,没有结业证书,没有薪水,没有考勤,没有教鞭,没有课铃,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奖惩,没有考试,只有70岁上下的木心“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大”家“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围拢来,听木心神聊”。
人们在一起获取的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头脑风暴式的致富经,更不是抬高自己、踩踏他人的厚黑学,人们获得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饕餮。一向年关有限身,闭门听学锁流光。无论生活、生命中有多少山水,有多少风雨,精神之花盛开在一次次的对话、对视、交流中。
书海中的无穷遨游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可怜啊,你们读书太少。”“听课5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20多年过去了,我一行也不曾拜读。”木心先生深深的焦虑、遗憾、不满,毕现于“原来”“可怜”,陈丹青先生的敬畏、自责毕现于“固然”“不曾”。
还做着语文老师的我,读一页,增加一页的恐惧;读一行,增加一行的崇拜;读一字,增加一字的仰视。语文老师,被视为语言、文学、文字、文化之师,我越来越不敢承载这样的称呼。但我还在琅琅书声中穿行,还在甜甜的童音中做着美美的梦——我假如能活到九十岁,六十岁退休后,还有三十年的时间,用来好好读书用来体味木心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作家、作品、人物、事物、思想。
我也曾在学生早读声中捧起《复活》《呼啸山庄》《圣经》《源氏物语》,我也曾在月色迷蒙中诵读《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只是读出了声音,却读不进我的心,哪怕我的心“近”一点“经”也好。可是,常常忍不住手机的嘀嗒声,敌不过歌舞晚会的闪烁霓虹灯,拗不过亲朋好友的推杯换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在北京买了一套《史记》,想读完,想纵览先贤圣哲,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点儿皮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智慧之光。可如今,深蓝色的封面,红色的丝绸,还静静地在那儿,尚没有粘上我的手印。有时,往床上一躺,或往电视机前一坐,心里总有一丝不安。短短不安之后,又不能捧起它们,更别说徜徉其中,我辜负过,不愿再错过,我伤感,我不想沉沦。
如泉智慧何以喷涌
“直到我十二年劳改后,才不怕高尔基。所以话说回来,高尔基确实有教于我。”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末日看来还远,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这样闪烁着灵光的话语,甚多,甚多。
我一次次地抄下,一次次地捧讀,抬起头,向前望去,我似乎看到字符一个个在跳跃,在起伏,又如连绵的山,和远方的天际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无言至美的风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千万个作家,千万本书,从木心先生的口里滔滔而出:兰波、叶芝、勃罗索夫、格里鲍耶陀夫、德默尔……《黑暗之光》《爱情之光》《冰岛渔夫》《盎格鲁人教会史》《枕草子》……先生的思想是高山之巅的雪莲,是天翻地覆后的道道霞光,是滚滚大浪下沙里的金子。没有如此潜心的阅读,没有如此深入骨髓的体悟,何来满口的莲花?何来让人惊羡的珠玑?
作家周国平说:缺少苦难,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人生的壮丽不是与生俱来的,苦难倒会与人如影随形。苦难,不是拦路虎,也不是绊脚石,而成了垫脚石。木心先生十二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锁住先生的灵魂,虽然锁住了手脚,身体不能出走,思想早已远行,早就超越了四围的高墙,早就飞过千山万水。
当今时代,大大不同于先生的时代,物质的丰富掩盖了思想的贫乏,毫无价值的炒作胜过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走江湖式的狗皮膏药超过了“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冷静睿智。
每每念及,我就会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真不知道是不幸言中,还是“简直是诬蔑”,我无法预知,更无法亲历,我只能以我的佝偻之身,蛇蛇于校园,蛇蛇于人群,把我的所读所写所想所虑所喜借助阅读,借助思考,借助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