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舌尖上的浪费”司空见惯。不论是高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专家指出,倡导文明、理性就餐的生活方式,消除“面子”隐忧,杜绝中国式“剩宴”,减少浪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剩宴”浪费 触目惊心
餐桌 每年浪费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
中国文明网2013年1月29日的文章《哪些中国人一年倒掉两亿人11粮》称,近期,“舌尖上的浪费”成为公众聚焦的话题。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又据国务院扶贫办网站显示,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这组数据正如央视《新闻联播》所评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好,但“舌尖上的浪费”很可耻。
公款吃喝 一年开销3000亿元
人民网2013年1月28日的题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先管好公款吃喝》的文章指出,“舌尖上的浪费”,既有来自民间的红白喜事、人情来往开销;亦有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特别是公款吃喝,浪费惊人。据一项调查显示,92.6%的严重浪费属于公款吃喝。而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报出的一个统计数据表示,全国公款吃喝的开销一年已达3000亿元。公款吃喝,形式繁多,如各项检查指导、验收,需好好款待;争项目跑资金,少不了吃吃喝喝;向上级单位请示汇报,吃吃喝喝好谈工作;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要吃吃喝喝以尽地主之谊;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以表诚意。由此,“盛宴”变成了“剩宴”,不仅耗费了公共资源,败坏了党风政风,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大学食堂 每年倒掉1000万人一年食物
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23日的《直击武汉高校食堂的浪费与污染》一文指出,2012年11月4日,武汉某高校食堂,布满桌面的一次性碗筷,未动一筷的米饭,各种香烟、酒瓶、饮料和小吃夹杂其中。一项对北京数个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婚宴
泉州一年至少倒掉4.8亿元
中国广播网2013年1月24日的题为《婿宴浪费排前列,一年至少倒掉4.8亿元》的文章说,记者从泉州市民政部门了解到,2011年全市结婚登记的新人有77,548对,2012年为72,520对。尽管结婚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在酒店办婚宴举行婚礼,还是成了近80%新人的选择。婚宴俨然排在宴请浪费榜单上的前列。一位业内人士为婚宴浪费现状保守地算了一笔账,按目前泉州市的行情,以每对新人平均摆20桌、每桌价格2000元来计算,一场婚宴的花费为4万元。每桌剩余量假设为20%,每桌就浪费了400元,整场婚宴至少要倒掉8000元的饭菜。按照一年全市6万场婚宴,婚宴浪费保守估计也能达到4.8亿元以上,这笔钱可以资助48万名希望工程的孩子(每人以1000元计算)读书。值得提醒的是,每对新人举办的婚宴多数不止一场。“许多新人要市区办一场、老家一场、女方一场,这样算一点不为过。”该业内人士说。
浪费之源 多方热议
讲面子、讲排场观念
中国网2013年1月24日的文章《“舌尖上的浪赞”让人品出苦涩》谈到,“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美味,而“舌尖上的浪费”让人品出的只有苦涩,直抵国人内心。尤其是当看到这样的对比画面,更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一边是珍馐美馔等着被倒进垃圾桶,另一边却是甘肃农民坐在自家厨房里展示冰冷的“馍馍”——那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一边是一筷子都没动过的盘中大鱼,一边却是普通百姓“这条鱼顶我一个月工资”的慨叹。
作为礼仪之邦,国人对迎来送往的待客之道尤为重视,重视排场、讲究面子等观念仍大有市场。就拿请客吃饭来说,似乎一定得“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点些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够阔气”。由此,铺张浪费之风不知不觉在全社会蔓延,甚至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网2013年1月23日的题为《中国每年约倒掉2亿人口粮,民众开始反思“剩宴”现象》的文章指出,中国人大吃大喝的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遭到过热议,明知道是浪费却因为“面子”文化一直未杜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认为,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不少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大吃大喝导致“剩宴”的问题还在于权力过分集中,公款吃喝风行,造成“三公”消费居高不下。“比如在接待这种事情上,下级担心其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要上最好的饭菜,反正不是自己买单。”
奢华奢靡的社会心态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发表的《透过京城高档餐厅“最低消费”,看奢靡之风》指出,北京有几个著名的高档吃饭场所,人均“最低消费”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这样的“最低消费”,完全背离了价值规律和人的需要。为什么把标准定得那么高?商家說,贵在环境、贵在食材、贵在服务。专家说,“舌尖上的浪费”折射出的是奢华思想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目前浪费成风的现象,与我国一些人浮躁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浮华奢靡将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力量,也将导致社会性的浮华和制度性的腐败。当一个社会的腐败和奢靡成为普遍时,我们就要警惕了。
报销助推公款吃喝风行
光明网2013年1月24日的《30张饭店餐桌日均剩菜100公斤,爱面子催生浪费》提到,今年1月21日,《海南日报》随海南省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组,在海口市一家酒店暗访公款高消费等阿题时,发现该酒店前一晚29个包房被订出27个,发票显示有9家党政单位在此消费,其中消费最高的一笔为1.5万余元。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和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指出,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加之我国素有的吃喝传统,于是手握权力的人被请上餐桌,公款吃喝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而财务制度的缺陷是公款吃喝的重要原因d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允许公款吃喝,公款吃喝可以在所谓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
“装进肚子里的腐败”
《检察日报》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浪费是过度奢侈,挥霍资源、能源的行为,舌尖上的公款吃喝是将公有财产装进自己的肚子里,某种程度上是“装进肚子里的腐败”。故意挥霍,浪费资源、能源會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危害,绝不亚于贪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奢侈浪费的严重性、迫切性,这也是“舌尖上的浪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共同行动遏制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新华网2013年1月24日的题为《网友热烈响应习近平“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讲话精神》的文章指出,在1月2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加大监督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5日发表了题为《奢侈宴请屡禁不止,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文章。文章指出,浪费是个老问题了。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都明令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才能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
纳入法律轨道
《检察日报》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和法律问题,把“舌尖上的浪费”纳入法律轨道。其实很多国家早就出台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法律。如英国在19世纪就出台了“马桶法律”,规定马桶每次用水不得超过6升。早在十几年前,德国就开始倡导商品“无包装”和“简单包装”,还出台了《包装条例》,对浪费包装材料的要处罚。国外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需传递社会正能量
光明网2013年1月23日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1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狠刹浪费之风,首先要从公款浪费开始。其实,铺张浪费已成危及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风。气。此种扭曲的风气得不到扭转,单纯从刹住公款浪费开始,无疑是按住葫芦浮起瓢。
要想刹住“舌尖上的浪费”之风,必须要有全社会的正能量。首先要有敬畏劳动者之心,敬畏劳动者就是珍惜粮食。若连粮食都不能珍惜的人,谈何为国强民富作贡献?所以,只有社会传递“勤俭节约”的正能量,发扬共产党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每个人在内心拥有“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荣辱观,才能在内外结合下刹住“舌尖上的浪费”这股不正之风。
“光盘”行动受追捧
《光明日报》2013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杜绝餐桌“剩宴”,“光盘”行动受到广泛响应》的文章称:“有一种节约叫‘光盘’:吃光你盘子中的食品,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的认可,很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餐饮行业也都加入“光盘”行动中。
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北京、上海、南京、海口等地餐厅开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
短短几天,“光盘”行动在网络上急速升温,在微博上被转发约5000万次。网民“DLTV东伊”说,想想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孩子们,自己节约每一粒米、每颗菜都足以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大家行动起来,不留剩饭,节约粮食!
责编/玉坤
“剩宴”浪费 触目惊心
餐桌 每年浪费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
中国文明网2013年1月29日的文章《哪些中国人一年倒掉两亿人11粮》称,近期,“舌尖上的浪费”成为公众聚焦的话题。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又据国务院扶贫办网站显示,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这组数据正如央视《新闻联播》所评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好,但“舌尖上的浪费”很可耻。
公款吃喝 一年开销3000亿元
人民网2013年1月28日的题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先管好公款吃喝》的文章指出,“舌尖上的浪费”,既有来自民间的红白喜事、人情来往开销;亦有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特别是公款吃喝,浪费惊人。据一项调查显示,92.6%的严重浪费属于公款吃喝。而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报出的一个统计数据表示,全国公款吃喝的开销一年已达3000亿元。公款吃喝,形式繁多,如各项检查指导、验收,需好好款待;争项目跑资金,少不了吃吃喝喝;向上级单位请示汇报,吃吃喝喝好谈工作;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要吃吃喝喝以尽地主之谊;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以表诚意。由此,“盛宴”变成了“剩宴”,不仅耗费了公共资源,败坏了党风政风,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大学食堂 每年倒掉1000万人一年食物
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23日的《直击武汉高校食堂的浪费与污染》一文指出,2012年11月4日,武汉某高校食堂,布满桌面的一次性碗筷,未动一筷的米饭,各种香烟、酒瓶、饮料和小吃夹杂其中。一项对北京数个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婚宴
泉州一年至少倒掉4.8亿元
中国广播网2013年1月24日的题为《婿宴浪费排前列,一年至少倒掉4.8亿元》的文章说,记者从泉州市民政部门了解到,2011年全市结婚登记的新人有77,548对,2012年为72,520对。尽管结婚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在酒店办婚宴举行婚礼,还是成了近80%新人的选择。婚宴俨然排在宴请浪费榜单上的前列。一位业内人士为婚宴浪费现状保守地算了一笔账,按目前泉州市的行情,以每对新人平均摆20桌、每桌价格2000元来计算,一场婚宴的花费为4万元。每桌剩余量假设为20%,每桌就浪费了400元,整场婚宴至少要倒掉8000元的饭菜。按照一年全市6万场婚宴,婚宴浪费保守估计也能达到4.8亿元以上,这笔钱可以资助48万名希望工程的孩子(每人以1000元计算)读书。值得提醒的是,每对新人举办的婚宴多数不止一场。“许多新人要市区办一场、老家一场、女方一场,这样算一点不为过。”该业内人士说。
浪费之源 多方热议
讲面子、讲排场观念
中国网2013年1月24日的文章《“舌尖上的浪赞”让人品出苦涩》谈到,“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美味,而“舌尖上的浪费”让人品出的只有苦涩,直抵国人内心。尤其是当看到这样的对比画面,更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一边是珍馐美馔等着被倒进垃圾桶,另一边却是甘肃农民坐在自家厨房里展示冰冷的“馍馍”——那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一边是一筷子都没动过的盘中大鱼,一边却是普通百姓“这条鱼顶我一个月工资”的慨叹。
作为礼仪之邦,国人对迎来送往的待客之道尤为重视,重视排场、讲究面子等观念仍大有市场。就拿请客吃饭来说,似乎一定得“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点些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够阔气”。由此,铺张浪费之风不知不觉在全社会蔓延,甚至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网2013年1月23日的题为《中国每年约倒掉2亿人口粮,民众开始反思“剩宴”现象》的文章指出,中国人大吃大喝的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遭到过热议,明知道是浪费却因为“面子”文化一直未杜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认为,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不少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大吃大喝导致“剩宴”的问题还在于权力过分集中,公款吃喝风行,造成“三公”消费居高不下。“比如在接待这种事情上,下级担心其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要上最好的饭菜,反正不是自己买单。”
奢华奢靡的社会心态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发表的《透过京城高档餐厅“最低消费”,看奢靡之风》指出,北京有几个著名的高档吃饭场所,人均“最低消费”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这样的“最低消费”,完全背离了价值规律和人的需要。为什么把标准定得那么高?商家說,贵在环境、贵在食材、贵在服务。专家说,“舌尖上的浪费”折射出的是奢华思想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目前浪费成风的现象,与我国一些人浮躁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浮华奢靡将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力量,也将导致社会性的浮华和制度性的腐败。当一个社会的腐败和奢靡成为普遍时,我们就要警惕了。
报销助推公款吃喝风行
光明网2013年1月24日的《30张饭店餐桌日均剩菜100公斤,爱面子催生浪费》提到,今年1月21日,《海南日报》随海南省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组,在海口市一家酒店暗访公款高消费等阿题时,发现该酒店前一晚29个包房被订出27个,发票显示有9家党政单位在此消费,其中消费最高的一笔为1.5万余元。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和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指出,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加之我国素有的吃喝传统,于是手握权力的人被请上餐桌,公款吃喝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而财务制度的缺陷是公款吃喝的重要原因d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允许公款吃喝,公款吃喝可以在所谓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
“装进肚子里的腐败”
《检察日报》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浪费是过度奢侈,挥霍资源、能源的行为,舌尖上的公款吃喝是将公有财产装进自己的肚子里,某种程度上是“装进肚子里的腐败”。故意挥霍,浪费资源、能源會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危害,绝不亚于贪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奢侈浪费的严重性、迫切性,这也是“舌尖上的浪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共同行动遏制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新华网2013年1月24日的题为《网友热烈响应习近平“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讲话精神》的文章指出,在1月2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加大监督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5日发表了题为《奢侈宴请屡禁不止,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文章。文章指出,浪费是个老问题了。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都明令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才能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
纳入法律轨道
《检察日报》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和法律问题,把“舌尖上的浪费”纳入法律轨道。其实很多国家早就出台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法律。如英国在19世纪就出台了“马桶法律”,规定马桶每次用水不得超过6升。早在十几年前,德国就开始倡导商品“无包装”和“简单包装”,还出台了《包装条例》,对浪费包装材料的要处罚。国外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需传递社会正能量
光明网2013年1月23日的题为《遏制“舌尖浪费”呼唤法律》的文章说,1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狠刹浪费之风,首先要从公款浪费开始。其实,铺张浪费已成危及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风。气。此种扭曲的风气得不到扭转,单纯从刹住公款浪费开始,无疑是按住葫芦浮起瓢。
要想刹住“舌尖上的浪费”之风,必须要有全社会的正能量。首先要有敬畏劳动者之心,敬畏劳动者就是珍惜粮食。若连粮食都不能珍惜的人,谈何为国强民富作贡献?所以,只有社会传递“勤俭节约”的正能量,发扬共产党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每个人在内心拥有“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荣辱观,才能在内外结合下刹住“舌尖上的浪费”这股不正之风。
“光盘”行动受追捧
《光明日报》2013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杜绝餐桌“剩宴”,“光盘”行动受到广泛响应》的文章称:“有一种节约叫‘光盘’:吃光你盘子中的食品,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的认可,很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餐饮行业也都加入“光盘”行动中。
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北京、上海、南京、海口等地餐厅开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
短短几天,“光盘”行动在网络上急速升温,在微博上被转发约5000万次。网民“DLTV东伊”说,想想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孩子们,自己节约每一粒米、每颗菜都足以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大家行动起来,不留剩饭,节约粮食!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