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想在未来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包客,单反控,技术宅,用这些标签形容古稀之年的叶永烈,一点儿不为过。
  从2010年开始,叶永烈的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他每天发微博,没事儿还会刷刷朋友圈,有人称其为“潮人叶永烈”。他自己欣然接受。
  50多年前,叶永烈还是个大孩子的时候写下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对未来世界的描写吸引了很多小读者的目光。可以腾空和无人驾驶的飘行车,人造大米和鸡蛋,机器人管家——这些在五十年前看来异想天开的幻想在叶永烈笔下构成了一幅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半个世纪之后,叶永烈书中的大部分幻想成了真。谷歌推出了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的无人驾驶机动车,李嘉诚的人造蛋已经走进了香港的超市货架。机器人管家也像罗宾·威廉姆斯的那部电影一样走进生活。
  如今隐退科幻界的叶永烈已经将自己的写作重心转移到政治纪实文学,生活中的他依然在追逐潮流科技的脚步。


  梦想,源于画饼充饥
  叶永烈说,很多记者采访他都是从《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切入话题的。
  “白岩松、崔永元,他们那一代人都是看着小灵通的故事长大的。陈鲁豫至今记得里面的发明,许戈辉跟我说这本书还是她小学时参加比赛赢得的奖品。”提到小灵通,叶永烈难掩自己的得意。
  对于没有看过这部科幻作品的中国人,提到小灵通三个字则会联想到在2000年之后风靡一时的无线市话产品。1996年,生产小灵通话机的浙江UT斯达康公司得到叶永烈的无偿授权,“小灵通”成了替代手机的通讯品牌名称。
  2006年小灵通的用户在高峰时期曾达到9341万户,接近1亿。这令叶永烈感到欣慰,小灵通的普及也引发了更多人对这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科幻童话的关注。
  1957年,17岁的叶永烈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北大的自由氛围点燃了叶永烈的创作梦想。那时的他是个标准宅男,常宅在北大的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天。由于故乡温州距离遥远,到了寒暑假叶永烈也很少回乡,而是泡在期刊杂志中度过。1958年,叶永烈在阅读了大量科学期刊、杂志、报纸之后,摘录了其中的300则科技研究编写了一本名为《科学珍闻300条》的科技杂文集,这本书被出版社退了稿。一年后,坚持不懈的叶永烈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也因此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中最年轻的一位作者。
  编写《科学珍闻300条》和《十万个为什么》的过程为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带来了灵感。1959至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于是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让画饼充饥成为了这部科幻小说的主题。未来市的大米工厂、人造鸡蛋都是最符合孩子们现实需求的“关于吃”的梦想。《小灵通漫游未来》属于硬科幻小说,特别讲究科学性。很多的幻想和发明是有科学基础的,叶永烈说,这是后来很多幻想成真的原因。
  技术控的50年
  6年前,叶永烈开通了博客,这里成为一个作家笔耕不辍的见证。后来即使开通了微博,叶永烈也没有放弃博客的更新。他评论高考作文、点评世界杯,还不时地分享他周游世界的新奇见闻。叶永烈曾把自己称为“小溜溜”(叶永烈作品《小溜溜溜走了》主人公),形容自己忙于行走的状态。
  叶永烈的行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半个世纪以来,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更新让他的写作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他自己就像书中的小灵通一样接触并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科技数码产品的推陈出新。
  叶永烈对电脑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无师自通做导演的叶永烈计划拍摄了一部名为《电子计算机》的纪录片。为此他走访了全国使用和生产电子计算机的工厂,包括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他还特地向一位复旦大学物理系的老师学习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1983年,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到访中国,叶永烈负责接待他在上海的行程。海因莱因送给叶永烈一张照片,是海因莱因在书房里用电脑写作的照片。那张照片叶永烈一直保留下来。对于当时只知道打字机的中国人来说,电脑的存在是天方夜谭。
  1992年,叶永烈终于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那是一台当时售价将近4000元的286。叶永烈也因此成为第一批脱离笔纸的作家。在那个“万码奔腾”的输入时代,叶永烈曾为了用电脑写作而苦背“王码五笔输入法”,也经历了Windows系统的朝代更迭。20年来,电脑更新换代,那台古董286作为家里的元老电脑,至今还保留在他那个游泳池改造而成的书房沉思斋里。
  让叶永烈着迷的还有数码相机。“2002年左右,上海市场上有一种叫好易拍的微型相机,它长得像个手电筒,应该是数码相机的雏形,拍摄出来的照片只有30kb大小,却可以连接电脑。我把它带到美国的儿子家,他们见了都觉得很新鲜。”一提起数码电子产品,叶永烈一脸兴奋。“2010年,我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今天,手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取缔的东西。”他把离不开手机的年轻人叫做“屏奴”。“还好,我虽然也喜欢智能手机,却还没达到屏奴的地步。”


   Q&A
  BQ:当年作为一个化学系的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
  Y:我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记者,无冕之王嘛。所以小灵通的职业也是一名记者。写了《十万个为什么》,才萌生了作家的想法。
  BQ:在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候,你的未来是如何界定的?你预料到我们会在多少年后就把未来市变成真?
  Y:我没有想过,当时21岁的叶永烈也是个大孩子,根本没有想那么多。科幻小说有两类的,一类未来是灾难性的,地球毁灭、洪水泛滥、恐龙复生,未来是人类的末日,小灵通的未来观是很乐观的。现在有人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最早中国梦的雏形。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想法,有一种梦想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小灵通诞生于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人们在饥饿和困难的时候会有美好的幻想和追求,我就能直接想象食品的数量很大,一个西瓜切开的横截面像一个桌面那么大,三个小朋友吃也吃不完。由于小灵通本身是孩子,而且他生长在那个年代,所以更多的幻想是围绕衣食住行展开的。   BQ:有些发明和设计都成了真。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当年人们所迫切希望的,现在则成了备受质疑的。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Y:是,最近他们在讨论转基因的时候也把我扯进去了。有人甚至说小灵通是转基因概念提出的鼻祖。书里面提到的直径像圆桌那么大的西瓜,那不是转基因吗?我知道崔永元也一直在调查这些事情,但我觉得调查应该要懂得些科学才行。转基因的特点是第一产量高,第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强。它的优势很明显,自然很多农场主会采用转基因的技术的种子。但至于它是否对人类造成危害,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我为此也去美国做了一些调查。我去到很多超级市场,转基因食品是6字开头的。也问了很多美国老百姓。美国的食用油大部分是用转基因的大豆做的。在美国社会的争论没有国内这样轰轰烈烈。至少美国政府是允许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会带来一些疑问,仔细考证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
  BQ:如果现在让您想象未来,您还敢想吗?现在请您续写小灵通,您眼里的未来市还会有什么新鲜事?
  Y:中国人讲事不过三,所以我写到第三部就驻足了。现在我的主要精力投入在政治纪实文学上。不过我今年年初去了趟硅谷,又获得了很多灵感,我也不排除写科幻小说的可能。最近我去美国看到了他们的电动汽车和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的街景照片也是用这些无人驾驶汽车拍摄下来的。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电视的革命,以后甚至可以把电视屏幕做得像纸一样,并且实现屏与屏之间的任意交互投射。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在国际立足的原创品牌。我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我找了个角度想拍张照片,刚好有个韩国三星的牌子不偏不倚刚好挡住我的视线,我当时觉得有点气愤,我走遍很多国家都有韩国三星的广告,我们国家的品牌何时能够也出现在国外的广告牌上呢?
  BQ:您觉得现在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缺乏的是什么?
  Y: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有基础,还要有一批队伍。另外,我们需要对科学家的尊重。我们每年的科学进步奖励都是奖给颤颤巍巍的老年人,我认为如果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才获奖,我们的奖项才真正有鼓励作用。诺贝尔奖也是如此,当年的诺贝尔奖金最初的设置是为了发给正处于困难之中的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而现在的诺贝尔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这与社会风气、媒体的舆论导向都有关系。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盲目崇拜韩国明星,对科学明星的了解却很少。从中国的留学热也看得出,学习经济管理的多,学自然科学的并不多。目前我们国家还很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大师。
  钱学森在中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爱国科学家,他的“两弹一星”的成就是对我们国家的巨大贡献。我问一个美国的研究火箭设计的朋友,你知道钱学森么?他说不知道,但我提到冯布莱恩,他马上跳起来。德国人冯布莱恩后来留在了美国,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总设计师,他和钱学森是同时期的火箭专家。如果钱学森留在美国,他会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成为世界级科学大师的机会,但他依然选择了回归中国。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拿到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真正培养出自己的世界级大师,那才是我们科技立足的标志。
其他文献
最近,有关“富二代”混时尚圈的话题特别惹火。某杂志执行主编吐槽有关圈里富二代的刊首语,甚至引起某天下午微信遭遇刷屏。  “至于吗?这么义愤填膺!”物质狂觉得这圈里见过世面的人怎么越来越少啦,这点事就大惊小怪跟打了鸡血似的。要知道2014年此时才被大家小题大做的事情,物质狂几年前就经历了。当时她手下的时装编辑可是因开着保时捷上班,戴着百达翡丽参加巴塞尔钟表展报道而震惊了时尚圈的。  不过,如果真的要
期刊
周末宅在家,捧着手机来两局“天天酷跑”,出门坐车,车上也要抓紧时间玩两把“节奏大师”,这是很多手游玩家的真实写照。  移动游戏在2013年还属于碎片游戏,但经过1年多的发展,许多轻度玩家逐步过渡到重度玩家,移动游戏安装包已经从早期的几MB发展到现在的百兆产品,游戏用户对于游戏画质与操作性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开始投入大段时间。  近日,“猎豹清理大师”公布了《手机游戏玩家心情指数调查》,对中国、美国、
期刊
“煮夫”典范黄小厨  黄磊一直以“黄小厨”自称,在他的微博上,他最愿意晒和嘚瑟的就是他烹调的各式美食,最近又从微博上做到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早前,他曾在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中演过一回“家庭煮夫”,其实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典型“煮夫”。  于他来说,做饭是一种乐趣,“最近忙的好久都没空做饭了,我现在特想做顿饭,逛逛菜市场。”黄磊一脸遗憾的表情。  忽然,他眼神一亮,仿佛已置身菜市场。
期刊
“《国情教育读本》完全是‘自选动作’”  BQ:24年前,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北京乃至全国的青年手中风行流转。您作为这本《国情教育读本》的总撰稿人,作为时任《北京青年报》总编辑,编写推广这样一本书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  C:《北京青年报》1981年复刊,1986年调整办报方向,面向全体青年人。1989年8月,针对当时的年轻人对中国的“落后”知道的多,对中国古代文明和近代落伍的真正原因知道
期刊
韓寒与互联网的碰撞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他开通新浪博客。在博客活跃的年代,韩寒一直稳居新浪博客名人人气榜榜首。他发博文对社会事件发声,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曾掀起与数位名人的论战,也制造过社会话题。他每篇博文的阅读量动辄数十数百万,跟帖则上千万,影响力巨大,于是被媒体称为 “中国互联网民意领袖” 。后来,博客式微,微博兴起,韩寒在众网友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开通了微博,如今粉丝已达到4039万。  20
期刊
在戛纳学习如何推销  2013年1月在网络上播出的《坏未来》,现在已经有9,166,063的点击率,一年多过去了,这部片子保持每天有几百次的人按下播放键。  《坏未来》其实是大银幕电影《她的亡命之徒》的预告片,在导演李阳的构想中,这部影片是现代魔幻题材,“西游故事发生在唐朝,要是发生在现代,会怎么样?”他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拍现代人怎么看待“西游”。高点击率的直接结果是高期待值。在豆瓣电影页面上,《
期刊
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情侣之一,安吉丽娜·朱莉与布拉德·皮特以及他们六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如今,夫妻二人确定将联合出演新片《海边》(暂译名,By The Sea)。这将是继2005年定情之作《史密斯夫妇》后,二人的再度合作。不同的是,夫妻俩这次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新片将由朱莉自编自导,伉俪二人共同担任制片。  尽管二人生活中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还有领养的),在各大典礼不停地“秀恩爱”
期刊
被互联网糟践够了  “我现在跟他没啥关系了”。2012年9月13日,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大嘴”张伟平幽幽道……自此,人们除了以复杂的心态玩味曾在中国影坛缔结“英雄”神话的“二张”决裂,更加关注的自然是在2008年奥运会后在坊间民舆进阶为“国师”的张艺谋的动向。  “国师”去哪了?当这个问题依旧悬浮在空气中时,互联网却抛给了张艺谋一个更大、更狗血的问难:爸爸,去哪?  作为圈内资深记者,笔者
期刊
《大国文化》已于7月24日登陆甘肃卫视周四21:20分黄金档。郭德纲再度牵手柳岩搭档主持。谈及为什么参加这档节目,郭德纲很是开心:“有人说甘肃很偏僻,我不认同。一台电视好几十个台,上一秒江南再摁一下就是塞北。我做主持人也不是头一回,这些年访谈的综艺的聊天的电视节目我都干过,但是这个是做文化的,一下就把我打动了”。  他调侃自己,“这么多年终于有人说我有文化了,我这初中文凭还没毕业呢”。  Q:跟柳
期刊
1951年,一套驼色大衣和一套天竺葵红套装的推出标志着Max Mara传奇的开端,完美无瑕的时装系列,低调独特的时尚风格受到众多国际巨星的追捧;2014年7月12日,Max Mara北京华贸中心旗舰店盛大开幕。Max Mara以四层 8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旗舰店,成为华贸购物中心最具奢华感的时尚地标。当天开幕仪式星光熠熠、名流荟萃,著名歌手李宇春、影星张歆艺倾情助阵,共同为新店开幕剪彩。  其实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