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此,我认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即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练即是经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基本口算能算得又对又快;灵活就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一、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视算或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夺红旗、抢答、闯关卡等。就连比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小组比、男女生比、同桌比等。比赛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比速度、比正确率、比方法多样等等。当然,对应的奖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奖励小贴画、小印章,口算奖励卡等等。这样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的口算基本训练
在口算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算法,而且十分重视算理教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上课前选进行两数凑十和前两数和是10的三个数连加式的铺垫练习,教学时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9加几需要将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并能类推出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后,要求学生会讲口算过程,会画思路图,最后再通过举一反三地训练得以巩固。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上课一开始出示16-7=( ),问:“16减7等于几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等于9。”我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说:“因为9+7=16,所以16-7=9”,我马上表扬:“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就叫‘做减法想加法’”。我又进一步引导:“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它的办法来做这道题呢?”这时学生马上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积极动脑筋。一会儿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0-7=3,再算3+6=9。”另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6-6=10,再算10-1=9。”这时学生的思路活了,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争相发言,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说完之后,我及时出示不同的退位减法,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思路说一说口算过程。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三、使学生明白算理
对算理的正确理解,能使学生正确掌握算法,逐渐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整十数相加减时用数的组成等。同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想加算减、平十法等,但都要明白算理才能正确计算。初学时要求说出或写出计算过程,熟练后可直接口算。
四、加强2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本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平时的基本训练至关重要。制作口算卡片,每天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来训练口算。由于受家庭辅导的影响,每次口算时总有部分学生是采用掰手指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这些学生非常依赖手指,计算速度很慢,采用读卡片的形式口算后,掰手指的现象基本就没有了,长期坚持,就能确保学生又准又快的算出得数。课堂上让学生相互当“小老师”,给同桌批改口算练习,在给别人纠错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口算正确率。课堂上还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还能达到预防效果。课后不放松: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好的,它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所以,光是课堂上的练习时远远不够的。要天天练,节节练,以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所以每天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口算练习任务,有和同学合作练习、和家长合作练习、自己独立练习等多种方式。如让他们轮流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出题计算,小老师判断他们是否算对;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游戏,讲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和父母比赛谁对得多、谁做得快等等。让学生在课后的娱乐活动中加强练习口算。坚持做到每天在家里读口算卡片一遍,并要求家长记录每次口算所花费的时间和错题的数量,第二天到校后再全部汇报、交流、评比。另外在一年级的口算训练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是重点训练内容,要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只要训练到位了,今后学生再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就容易理解了,后面的训练也就会更容易达到熟练的地步了。
总之,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耐心和长期坚持,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落实,家校配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口算基本功。
一、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视算或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夺红旗、抢答、闯关卡等。就连比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小组比、男女生比、同桌比等。比赛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比速度、比正确率、比方法多样等等。当然,对应的奖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奖励小贴画、小印章,口算奖励卡等等。这样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的口算基本训练
在口算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算法,而且十分重视算理教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上课前选进行两数凑十和前两数和是10的三个数连加式的铺垫练习,教学时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9加几需要将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并能类推出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后,要求学生会讲口算过程,会画思路图,最后再通过举一反三地训练得以巩固。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上课一开始出示16-7=( ),问:“16减7等于几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等于9。”我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说:“因为9+7=16,所以16-7=9”,我马上表扬:“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就叫‘做减法想加法’”。我又进一步引导:“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它的办法来做这道题呢?”这时学生马上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积极动脑筋。一会儿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0-7=3,再算3+6=9。”另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6-6=10,再算10-1=9。”这时学生的思路活了,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争相发言,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说完之后,我及时出示不同的退位减法,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思路说一说口算过程。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三、使学生明白算理
对算理的正确理解,能使学生正确掌握算法,逐渐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整十数相加减时用数的组成等。同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想加算减、平十法等,但都要明白算理才能正确计算。初学时要求说出或写出计算过程,熟练后可直接口算。
四、加强2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本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平时的基本训练至关重要。制作口算卡片,每天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来训练口算。由于受家庭辅导的影响,每次口算时总有部分学生是采用掰手指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这些学生非常依赖手指,计算速度很慢,采用读卡片的形式口算后,掰手指的现象基本就没有了,长期坚持,就能确保学生又准又快的算出得数。课堂上让学生相互当“小老师”,给同桌批改口算练习,在给别人纠错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口算正确率。课堂上还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还能达到预防效果。课后不放松: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好的,它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所以,光是课堂上的练习时远远不够的。要天天练,节节练,以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所以每天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口算练习任务,有和同学合作练习、和家长合作练习、自己独立练习等多种方式。如让他们轮流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出题计算,小老师判断他们是否算对;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游戏,讲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和父母比赛谁对得多、谁做得快等等。让学生在课后的娱乐活动中加强练习口算。坚持做到每天在家里读口算卡片一遍,并要求家长记录每次口算所花费的时间和错题的数量,第二天到校后再全部汇报、交流、评比。另外在一年级的口算训练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是重点训练内容,要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只要训练到位了,今后学生再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就容易理解了,后面的训练也就会更容易达到熟练的地步了。
总之,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耐心和长期坚持,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落实,家校配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口算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