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2日13时15分,由成都开往扬州的K246次列车缓缓驶入西安车站。列车上,从四川雅安平安归来的西安邮电大学89名师生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
对于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的89名师生来说,地震让他们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灾难面前,学校及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让西邮的89名师生感受到人间大爱的温暖,懂得了感恩与回报。
强震突袭,师生同在
位于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北部的上里古镇,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田园小丘,木屋为舍,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白马泉、喷珠泉,特点各异,闻名天下;文峰塔、建桥塔,历史悠久,连通古今。这里东接名山、邛崃,西连芦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上里古镇的生动写照。上里古镇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西邮的师生也被这里如诗如画的景色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他们将这里确定为每年写生的实习基地。
2013年4月15日,西邮数字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涛、副院长闫兴亚等6名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带领2012级83名大一新生来到上里古镇,进行为期2周的写生实习。面对风景如画的上里古镇,学生们喜出望外,不顾劳顿,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个个全身心投入实习,生怕错过了一处胜境,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可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总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突然降临。
4月20日早晨8时,师生们和平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出去写生。写生的队伍分为两队,一队在黄震老师和崔遥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走出驻地的院子100多米,另一队正要出发。突然,地动山摇,天昏地暗。一阵阵“轰隆隆”、“呜呜呜”声从大地深处传来,令人不寒而栗。整个古镇在不停地颤抖,房顶的瓦片像冰雹一样“刷刷”、“刷刷”落下……“地震!是地震!”有人喊。
强震来袭!四川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上里古镇距震中仅20公里!突如其来的灾难吓懵了就要出发的学生。危急时刻,张涛书记和带队的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大喊:“往屋檐下躲!快!往屋檐下躲!”同学们回过神来,立刻躲到屋檐下。而此时,已经离开驻地院子的师生们正好走到楼群交汇处,房屋震颤,瓦片飞落,十分危险。情急之下,两位带队老师迅速将身边的学生们揽在怀中,用自己的臂膀将学生严实地保护起来。可怕的30秒钟过后,整个上里大地面目全非,原本的青山绿水已成遍地废墟。
强震过后,老师们立即召集大家互相照应着往外面的广场跑。到了广场,立刻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两名学生。此刻,余震不断,房屋已遭受强震破坏,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但老师们心里装着学生,灾难面前不想落下任何一名学生。不久前才做过心脏射频手术的张书记与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屋檐返回院子,冲进学生住的房屋,一间房子一间房子地找,直到找到落下的那两名已被吓坏了的学生,将他们快速带到安全地带。
经过检查,89名师生安然无恙,无一人受伤。此时余震不断,有同学受到惊吓,呜咽起来。张书记组织师生围成一个圆形,就地给同学们讲解防震的知识,并安抚大家的情绪,他郑重地说,“有老师在,就有同学们在,大家放心”。学生们的情绪逐渐平定了下来。领队老师开始组织同学们给家人报平安,以免亲人担心,并再三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每隔一小时清点一次人数。
事后,张书记回忆道:“我们当时处于房屋交错的城中村地带,正常情况下,地震来了,不能跑,得及时找地方躲震。跑得越快,越易被砸到。”为了及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当天中午,张书记在亲自检查确认宿舍状况良好后,每次安排5-6人进屋收拾行李,转移物品。
“整个地震中,学生们很懂事,临危不惧,表现出三个出奇:出奇地团结,出奇地镇定,出奇地听指挥。”张书记自豪地说。
上里遇困,共伸援手
师生们情绪稳定后,张书记立即与学校联系,汇报实习师生被困雅安地震灾区的情况。
险情就是命令,安全高于一切,灾区实习师生的安危牵动着远在西安的校领导的心。8时30分,学校领导接到张书记的电话,立即研究安排援助接应事宜。董小龙书记、卢建军校长决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提出要“调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我校在灾区的实习师生安全健康”。学校决定即刻成立由张涛书记任组长的前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被困师生的安全,报告前方情况。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校办公室、学工部、数字艺术学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三人接应小组,即刻飞往成都,并随时和雅安上里古镇的被困师生保持联系,组织接应;特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黄小梅赴灾区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请求雅安当地政府、四川校友会、通信企业、学生家长,请他们全力支援,确保实习师生能吃上饭,喝上干净的水,不受冻,不生病。
这如同一颗“定心丸”,让身处上里古镇的带队老师顿时心里有了底。
上里恩情,久久难忘
此时,上里古镇,时间在不断和外部的联系中已到中午,同学们租住房的房东婆婆要给学生们做点吃的。那时余震不断,房屋受损,老人头部那一缕带着血的灰白的发丝,直击每个人的心底。为了老人的安危,师生们一再婉言谢绝,还有同学想用创可贴给她止血,可老人不顾师生们的劝说,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坚持给师生们烧水做饭。工夫不大,一大盆稀饭和三碗炒青菜就端上了桌。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师生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那菜虽然简单,颜色虽然单调,却是世间最难忘的美味。那是我们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面对记者,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
与房东婆婆相处的日子虽然短暂,实习师生却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上里古镇时,房东婆婆为实习师生们送行,与大家相拥而泣。老人嘴里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没能照顾好你们,真是对不起啊!”
汽车缓缓开动了,老人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一车静默不语的师生早已泪流满面。南玉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哽咽着说:“那个房东婆婆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杨佳兴同学在采访中也动情地说道:“我们很多人都哭了,特别感动,真心谢谢她。” 震区资源匮乏,离开古镇之前,师生们把能留下的东西全都留了下来,希望能为房东婆婆和灾区人民尽一份力。“虽然离开了,但我们心里还惦念着那位善良的老婆婆,希望老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张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89位师生的共同心声。
经过当地政府的紧急调配,西邮的89名师生于地震当天晚上20时5分,搭乘3辆大巴车离开了震区。雅安应急办的大巴一直将师生们乘坐的车辆护送到成都高速路口。23时30分,89名实习师生安全抵达成都,与学校派来的接应小组会合。西邮接应小组联合当地校友会积极安排89名师生当晚在成都的食宿,与此同时,四川校友会紧急联系返程车票,并购买当夜火车票送89名师生连夜返回西安。
列车上,经过一天紧张奔波的师生们终于放下心来。夜晚的车厢静悄悄的,只有张涛书记接听卢建军校长电话的声音:“卢校长,您放心,都已经上车了,同学们都好……”此时的张涛书记也已经20多个小时未休息了。
4月22日下午14时30分,89名师生平安归校!
同学们回到学校之后,深有感触地说道:“经过这次生死历险后,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感恩与责任,我们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激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对于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的89名师生来说,地震让他们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灾难面前,学校及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让西邮的89名师生感受到人间大爱的温暖,懂得了感恩与回报。
强震突袭,师生同在
位于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北部的上里古镇,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田园小丘,木屋为舍,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白马泉、喷珠泉,特点各异,闻名天下;文峰塔、建桥塔,历史悠久,连通古今。这里东接名山、邛崃,西连芦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上里古镇的生动写照。上里古镇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西邮的师生也被这里如诗如画的景色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他们将这里确定为每年写生的实习基地。
2013年4月15日,西邮数字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涛、副院长闫兴亚等6名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带领2012级83名大一新生来到上里古镇,进行为期2周的写生实习。面对风景如画的上里古镇,学生们喜出望外,不顾劳顿,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个个全身心投入实习,生怕错过了一处胜境,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可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总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突然降临。
4月20日早晨8时,师生们和平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出去写生。写生的队伍分为两队,一队在黄震老师和崔遥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走出驻地的院子100多米,另一队正要出发。突然,地动山摇,天昏地暗。一阵阵“轰隆隆”、“呜呜呜”声从大地深处传来,令人不寒而栗。整个古镇在不停地颤抖,房顶的瓦片像冰雹一样“刷刷”、“刷刷”落下……“地震!是地震!”有人喊。
强震来袭!四川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上里古镇距震中仅20公里!突如其来的灾难吓懵了就要出发的学生。危急时刻,张涛书记和带队的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大喊:“往屋檐下躲!快!往屋檐下躲!”同学们回过神来,立刻躲到屋檐下。而此时,已经离开驻地院子的师生们正好走到楼群交汇处,房屋震颤,瓦片飞落,十分危险。情急之下,两位带队老师迅速将身边的学生们揽在怀中,用自己的臂膀将学生严实地保护起来。可怕的30秒钟过后,整个上里大地面目全非,原本的青山绿水已成遍地废墟。
强震过后,老师们立即召集大家互相照应着往外面的广场跑。到了广场,立刻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两名学生。此刻,余震不断,房屋已遭受强震破坏,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但老师们心里装着学生,灾难面前不想落下任何一名学生。不久前才做过心脏射频手术的张书记与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屋檐返回院子,冲进学生住的房屋,一间房子一间房子地找,直到找到落下的那两名已被吓坏了的学生,将他们快速带到安全地带。
经过检查,89名师生安然无恙,无一人受伤。此时余震不断,有同学受到惊吓,呜咽起来。张书记组织师生围成一个圆形,就地给同学们讲解防震的知识,并安抚大家的情绪,他郑重地说,“有老师在,就有同学们在,大家放心”。学生们的情绪逐渐平定了下来。领队老师开始组织同学们给家人报平安,以免亲人担心,并再三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每隔一小时清点一次人数。
事后,张书记回忆道:“我们当时处于房屋交错的城中村地带,正常情况下,地震来了,不能跑,得及时找地方躲震。跑得越快,越易被砸到。”为了及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当天中午,张书记在亲自检查确认宿舍状况良好后,每次安排5-6人进屋收拾行李,转移物品。
“整个地震中,学生们很懂事,临危不惧,表现出三个出奇:出奇地团结,出奇地镇定,出奇地听指挥。”张书记自豪地说。
上里遇困,共伸援手
师生们情绪稳定后,张书记立即与学校联系,汇报实习师生被困雅安地震灾区的情况。
险情就是命令,安全高于一切,灾区实习师生的安危牵动着远在西安的校领导的心。8时30分,学校领导接到张书记的电话,立即研究安排援助接应事宜。董小龙书记、卢建军校长决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提出要“调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我校在灾区的实习师生安全健康”。学校决定即刻成立由张涛书记任组长的前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被困师生的安全,报告前方情况。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校办公室、学工部、数字艺术学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三人接应小组,即刻飞往成都,并随时和雅安上里古镇的被困师生保持联系,组织接应;特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黄小梅赴灾区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请求雅安当地政府、四川校友会、通信企业、学生家长,请他们全力支援,确保实习师生能吃上饭,喝上干净的水,不受冻,不生病。
这如同一颗“定心丸”,让身处上里古镇的带队老师顿时心里有了底。
上里恩情,久久难忘
此时,上里古镇,时间在不断和外部的联系中已到中午,同学们租住房的房东婆婆要给学生们做点吃的。那时余震不断,房屋受损,老人头部那一缕带着血的灰白的发丝,直击每个人的心底。为了老人的安危,师生们一再婉言谢绝,还有同学想用创可贴给她止血,可老人不顾师生们的劝说,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坚持给师生们烧水做饭。工夫不大,一大盆稀饭和三碗炒青菜就端上了桌。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师生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那菜虽然简单,颜色虽然单调,却是世间最难忘的美味。那是我们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面对记者,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
与房东婆婆相处的日子虽然短暂,实习师生却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上里古镇时,房东婆婆为实习师生们送行,与大家相拥而泣。老人嘴里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没能照顾好你们,真是对不起啊!”
汽车缓缓开动了,老人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一车静默不语的师生早已泪流满面。南玉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哽咽着说:“那个房东婆婆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杨佳兴同学在采访中也动情地说道:“我们很多人都哭了,特别感动,真心谢谢她。” 震区资源匮乏,离开古镇之前,师生们把能留下的东西全都留了下来,希望能为房东婆婆和灾区人民尽一份力。“虽然离开了,但我们心里还惦念着那位善良的老婆婆,希望老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张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89位师生的共同心声。
经过当地政府的紧急调配,西邮的89名师生于地震当天晚上20时5分,搭乘3辆大巴车离开了震区。雅安应急办的大巴一直将师生们乘坐的车辆护送到成都高速路口。23时30分,89名实习师生安全抵达成都,与学校派来的接应小组会合。西邮接应小组联合当地校友会积极安排89名师生当晚在成都的食宿,与此同时,四川校友会紧急联系返程车票,并购买当夜火车票送89名师生连夜返回西安。
列车上,经过一天紧张奔波的师生们终于放下心来。夜晚的车厢静悄悄的,只有张涛书记接听卢建军校长电话的声音:“卢校长,您放心,都已经上车了,同学们都好……”此时的张涛书记也已经20多个小时未休息了。
4月22日下午14时30分,89名师生平安归校!
同学们回到学校之后,深有感触地说道:“经过这次生死历险后,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感恩与责任,我们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激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