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通监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通监是北宋官营四大冶铁监之一,历经置废、降等种种变动,与北宋对河东地区的控制及北宋对外作战形势变化有密切联系。梳理大通监建置沿革及置废缘由,考证东西二冶地望及其关系,能够深入认识大通监,探究宋代监的情况。
  关键词:大通监;交城县;绵上县
  监是宋代以非农经济生产为主要职能的特殊政区,根据生产类型分为矿冶监、铸钱监、盐监等类别;根据行政等级分为同下州之监、隶州之监及隶县之监三等。其中,同下州之监有属县和户口,属统县政区,级别最高;隶州之监属县级政区,仅有户口而无属邑,与县平级但不相同;隶县之监规模最小,只有“监”之名,多是工矿场所。北宋四大冶铁监为大通监、利国监、利成监和莱芜监。河东大通监在四监中地理位置最靠近宋辽战争前线,建置沿革相对复杂,可以以之管窥宋代监的设置情况。
  一、大通监建置沿革
  大通监行政等级在设立初期属同下州之监,有属县和户口。属县是交城县与绵上县,主户二千七百九,客户五百二十一。自太平兴国四年以交城县置大通监始,到金代彻底废置,此监经历废除、重置、降等种种变动。《元丰九域志》详载:“太平兴国四年以交城县置大通监,六年以沁州绵上县隶焉;九年于平晋县置监务,咸平四年升为永利监。天圣元年改大通为交城,明道二年复旧。宝元二年以大通监隶府,俾知交城县兼领监事。”据此可将大通监变动情况细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太平兴国四年至天圣元年,为同下州之监;第二阶段自天圣元年至明道二年,大通监被废,后自明道二年至宝元二年复置,仍为同下州之监;第三阶段自宝元二年至金占领太原府,降等为隶州之监。
  (一)大通监设置(979-1023)
  大通监有交城、绵上两个属县。交城县在太平兴国四年属大通监,但绵上县是太平兴国四年还是六年属大通监,史料有抵牾。《宋史·地理志》载:“太平兴国四年……交城属大通监。”关于绵上县何时属大通监失载。《太平寰宇记》载:“绵上县……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割属本监。”提出绵上县太平兴国四年属大通监的说法,盖为乐史笔误。一方面,《元丰九域志》写明:“六年以沁州绵上县隶焉”;《舆地广记》亦云:“中下,绵上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属大通监”。另一方面,绵上县自隋开皇年间置县属汾州,唐武德元年后属沁州,沁州于太平兴国六年废为沁源县,属威胜军。推断太平兴国六年大通监才有绵上县。此阶段内,大通监有属县与户口,是级别最高的同下州之监,属统县政区。
  (二)大通监暂废与复设(1023-1039)
  前引《元丰九域志》载,天圣元年大通监被废。《续资治通鉴》中另有一个时间:“(真宗咸平二年四月)丙寅,河东转运使掖人宋抟言大通监冶铁盈积,可供诸州军数十年鼓铸,请权罢采取以纾民。诏从其请。”即真宗时期大通监已被暂废。《宋史·宋抟传》记载相似,应是直接从《长编》抄录而来。不过《宋史》并未提及大通监是否此时被废。清雍正《山西通志》记载后续重设时间,似可补充《长编》和《宋史》:“熙宁中,河东转运使刘庠计一路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由此看来,大通监应于999年暂废,1068年至1077年间复设。然而,这一时间与后续宝元二年交城县以大通监来属太原府的多个记载相抵牾。明道二年应是大通监复设的时间。大通监究竟在999年还是1023年被废,通过现有史料很难得出结论,只能做一个推测。
  大通监经过一次或数次废置与重设,主要根据供求关系判断是否有冶铁需要。北宋对铁料需求来自三方面:一是铸造铁钱,这是最长期和稳定的需求;二是军事战争需要与新武器增加带来的对铁需求量增加;三是胆铜生产带来的需求。大通监作为采矿和冶炼兵器官营场所,生产铁料就地制造成兵器坯件后运往京师加工。《长编》载,太平兴国八年,太宗谓近臣:“又大通冶出铁,每送作坊作兵器,复加烹炼,十裁得四五,宜谕本冶,自今制成刀韧之朴,乃以上供。”大通监冶铁供求关系一定程度反映出宋辽、宋夏战争局势。同样,我们可以从宋辽、宋夏战争局势逆推宋军对大通监铁的需求量,推断是否需要设置大通监供铁。自1005年宋真宗与辽圣宗订立澶渊之盟,宋、辽间经历三十余年休兵,真宗采取精简兵员的举措。仁宗宝元元年,西夏勃兴,宋军接连战败,内地不断有小规模变乱,又扩大增兵。据此时间线,北宋由于兵员数量变化,对兵器需求量在真宗时当相对减少,到宝元元年后增加,真宗咸平二年由于需求量降低、储备量充足想要废置大通监很有可能。可以推测中间由于某些原因重设过大通监,但因时间较短没有记录,或是咸平二年的废设并未落到实处。到天圣元年,才正式废置大通监。由于对夏战争接连失败,铁的储备量已经消耗不少,明道二年又重置大通监,為宝元元年后增兵做军备准备。这应是大通监暂废与重设阶段相对合理的沿革过程。
  (三)大通监降等(1039-1126)
  宝元二年,大通监隶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宝元二年十一月)甲午,以河东大通监隶并州,仍命京朝官为知监兼交城县事。”大通监由同下州之监降等为隶州之监。虽然知监兼管交城县事,但监与县并无统辖隶属关系。《读史方舆纪要》载:“大通监。本太原府交城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大通监,交城县属焉,宝元初县改属并州。”交城县入并州。《舆地广记》载:“中下,绵上县……宝元二年来属(威胜军)。”绵上县入威胜军。
  大通监降等有三个原因:首先,河东路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并州更是河东路的核心。北宋平北汉后,为更好控制河东,采取平毁晋阳城、将太原府降等为并州、调整并州辖县等一系列措施,客观打击河东防御能力。设最高级别的大通监是对河东防御能力削弱的补偿,利于最大限度迅速保障前线对铁的需求。北宋中后期,河东已处于宋廷完全控制中,战事也进入相对平稳期,为保证民力充沛、经济发展,将大通监降等在情理之中。其次,北宋是河东铁冶业发展迅速的时期。此前,山西铁矿石品位偏低,铁冶业没有很好发展。利国监和莱芜监矿石质量好,铁矿石储量更大,下辖的冶数量更多。因而降低大通监等级符合生产标准。最后,北宋前期实行劳役制生产,强迫民户从事矿业采炼,到中后期,逐渐转变为召募制和私人承买制。大通监作为官营铁冶场所,生产劳动力由原来属县民户变为召募而来,自然不需要再辖属县与户口。   二、大通监东西冶布局考
  《太平寰宇记》对大通监东西二冶有明确记载:“大通监……管东西二冶烹铁之务也,东冶在绵上县,西冶在交城县北山。”黄河流域历代铁冶地分布集中五大区域,山西山地即其中之一,铁冶点多位于山地丘陵的边缘与沟谷地带。铁冶点区域受到铁矿布局的限制。大通监即设置在铁矿产地。此外,北宋时期至迟在元祐年间,冶铁业就开始以煤为燃料,山西是产煤大省,大通监同样设置在燃料产地。那么,西冶所在交城县北山是哪座山,东冶又在绵上县何处?
  交城县北山应指狐突山,又名马鞍山。狐突山为铁矿产地:“狐突山,县西北五十里。有晋大夫狐突庙,因名。县之镇山也。产清铁,宋因以置监。一名马鞍山。”“(大通监)土产:铁,柏子。出县北狐突山南,每年采进。”西山冶取狐突山铁矿冶炼:“西山冶,在监西文谷内义泉社,去监六十里。此冶取狐突山铁矿烹炼。”大通监监治随之设在狐突山:“又(交城)县西北八十里有大通铁冶,宋设都提举司及铁冶所、巡司,今俱废。”今天,狐突山一带保留许多冶铁相关的地名,如西冶村、陈台村、东孟家山与西孟家山等。
  绵上县本属沁州,后沁州废为沁源县,绵上县在沁源县北八十里。绵上县也是铁矿产地。铁矿可能出自羊头山。羊头山为古谒戾山,产金玉,宋绵上县境内,元代绵上县归沁源县,此山名即不存(《嘉庆重修一统志·沁州直隶州》)。清代此地仍在炼铁:“铁冶在沁源县东北……县境铁矿炉凡五:一在縣西柏子镇,其四曰王陶镇、水峪村、大峪村、柴子坪,俱在县北百里”(《嘉庆重修一统志·沁州直隶州》)。
  绵上县距离交城县较远,历史上交城县属并州,绵上县属沁州,绵上县是大通监在威胜军的飞地。太平兴国六年绵上县隶属大通监,应是基于军事战略考量。河东路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有其他冶铁点。这些冶铁点级别较低,多是冶、务一类,以简单采矿或铸铁钱为主。交城县与绵上县基本属河东路中部,绵上县距交城县的距离比其他冶铁点相对更近,所产铁矿以作兵器坯件为主,铁矿储量与质量更优。东冶地处威胜军内,对威胜军军备的直接供给更有效率,能够保障州军军备需求。不过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管理不便与成本增加,飞地稳定性一般较差,所以到宝元二年绵上县归入威胜军,作为大通监属县不足六十年。
  参考文献:
  [1]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47-1048.
  [2] 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2.
  [3] 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550.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5:554,940,2939.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131.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97.
  [6] 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山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
  [7] 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171.
  [8]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3.
  [9] 王曾瑜.宋代军制初探(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29.
  [10]郭声波.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48-56.
  [11]王菱菱.论宋代的矿冶户[J].河北大学学报,1987(3):18-25.
其他文献
1.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为食品种类越发繁多,餐饮食物生意者与日俱增,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了很明显进步,但是仍然处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初级阶段,进步空间还有很大,而食品安全问题的种类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简单来说,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良过高。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主要的粮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现金支付逐渐被主要形式为二维码扫码的电子货币 支付方式而取代。目前看来,在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个人信息的传递(扫描微信个人二维码、QQ个人二维码等)、采集消费凭证等过程中,扫描手机二维码消费已经成为常事,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高效,但同时也面临的个人信 息泄露的风险,本文旨从移动支付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入手,并对其提出对策和 建议。  关键词:二维码支付;隐私泄漏;法律规制 
期刊
摘要:网络流行语映射出社会深层又隐蔽的心态特征,“逗比”心态是当代青年在面临信息洪流和压力下的自我防御和抗争。正确认识青年“逗比”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才能积极引导青年进行心理调适,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和青春价值。  关键词:“逗比”;社会青年文化;自我防御;抗争   2016年“逗比”作为青年网络流行语迅速走红,并逐步由虚拟网络走入现实生活,很多青年争相领取这一称谓,“逗比”一时风靡。关于“逗比
期刊
摘要:近年来,金融创新推进信托产品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资产收益权信托这一种新兴信托方式。新型信托方式的出现,无疑为企业拓宽了融资的渠道,促进交易的开展。但该种信托却存在着法律的隐患。本文旨在对资产收益权的性质提出相关的意见,对其有无确定性作为详细的分析。结合案例分析司法实践的态度,从而在立法、司法、学界对该问题的看法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资产收益权;信托;确定原则;信托财
期刊
摘要:大航海时代是一个发现的时代,西欧大西洋沿岸的君主们都在努力向外探索。鉴于南部航道已经被西葡两国占领,英国试图另辟蹊径,开拓西北航道,亨利七世时,亨利·卡博特作为英国在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为英国航海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但是,直到伊丽莎白一世上任,这期间英国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航海探索活动,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航海活动如井喷一样层出。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与玛丽一世不热衷于航海活动,各自有因。  关键
期刊
摘要: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本文对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文献进行了述评,整理出部分学者们对于改革与革命关系的学理性分析。  关键词:改革;革命;文献述评  一、改革与革命的概念辨析  (一)改革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改革是指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任重[1]指出一般来说,改革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
期刊
摘要:本文对国有企业工会的定位以及工会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新时代下入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路进行了讨论,对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工会工作良好发展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创新  引言  工会组织最早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代表工人阶级与雇主就工资薪水、工作时间、劳动权益等方面进行谈判的组织。自我国19
期刊
摘要:由于城市的房价高速增长,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未满,农村集体组织与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而开始了房地产的活动,从而导致了法律灰色地带之小产权房泛滥的现象产生。自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提出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后,房地产税征收对象范围的确定就成为了房地产税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小产权房是否应划入房地产税征税对象的范围目前观点也是争论不休。本文将结合相关的税收理论来论证对小产权房征税的必要性、可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针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如何存在的?人需要如何發展、人应该依靠什么实现解放?马克思都进行了解答。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人学思想进行解读,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同时也对正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问题提供丰
期刊
摘要:2014年6月,南粤交通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科学决策,以公司统筹、江肇项目为依托创建了“红棉”营运管理品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南粤交通根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要求,总结提炼出基层党建创新开路先锋“五心红棉”品牌,成为南粤交通“红棉”服务品牌升级版。同时,公司培育出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支部,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五心红棉”品牌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