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天然“舞台”。要上好信息技术课需要选择合理的“剧本”,“导演”的艺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用带学、以用促学,达到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关键词积极性创新能力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
1 天然的“舞台”
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所独有的特点。这些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必将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信息技术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2 合理的“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演什么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还有一部分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3 “导演”的艺术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具体内容如下。
3.1心有灵犀一点通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
3.2充分交流
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3.3充分展示自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展示学生的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3.4作业个性化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3.5为与不为而为
信息技术课程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关键词积极性创新能力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
1 天然的“舞台”
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所独有的特点。这些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必将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信息技术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2 合理的“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演什么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还有一部分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3 “导演”的艺术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具体内容如下。
3.1心有灵犀一点通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
3.2充分交流
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3.3充分展示自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展示学生的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3.4作业个性化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3.5为与不为而为
信息技术课程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