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滑轮组”教学难点及其处理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也就是超出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果不突破这些难点,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甚至失掉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造成教学难以弥补的损失。要突破教学难点,必先了解难点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化难为易。
  1 “滑轮组”学习难点及生成原因
  “滑轮组”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有:①对于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求拉力;②在使用滑轮组时,已知重物上升速度求动力作用点移动速度;③水平放置滑轮组机械效率。
  1.1 来自教材本身的原因。教材中的“重物的重力由几股绳子承担,所用的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只是在滑轮组“竖直悬挂”的特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1.2 来自于学生的原因。学生的思维定势致使“竖直悬挂”时阻力的大小等于重力,机械地套用在“水平放置”情况中。
  1.3 來自于教师方面的原因。没有处理好“阻力”与重力的关系;没有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感知动力与阻力、物体移动速度与动力作用点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中都与承担阻力“绳子股数”存在数学关系。
  2 “滑轮组”的教学建议
  2.1 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教材中通过“竖直悬挂”滑轮组得出的结论:F动=1/n(G物+G动)改为“F动=1/n·F阻,其中‘G动’为动滑轮的重,F阻=(G物+G动)”。为“水平放置”滑轮组教学做好铺垫。
  2.2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S=nh。式中“S”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n”为承担阻力的绳子“股数”;“h”为在相同时间内重物移动的距离。
  2.3 运用数学方法,再结合V=S/t推导出:V动=nV物是式中“V动”表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物”表示重物移动的速度;“n”为承担阻力的绳子“股数”。
  3 新的教学理念下“滑轮组”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思维的正迁移。
  难点一: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求拉力。
  在“竖直悬挂” 滑轮组的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强化“动力与阻力”的关系,而不是“动力与重力”的关系并着重指出:只不过是在这种情况下,阻力的角色由重力来扮演,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F动=1/n(G物+G动)其中“G动”为动滑轮的重。但其本质应该:“F动=1/n·F阻,F阻=(G物+G动)”。也就是说教学时应从“F动=1/n·F阻”引伸到“F动=1/n(G物+G动)”。这样,在进行“水平放置”滑轮组教学时,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从“阻力”开始情境转移——摩擦力扮演了阻力的角色,从而实现思维的正迁移——F动=1/n·f摩。同时也为难点三“水平放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埋下伏笔。
  难点二:关系式:V动=nV物的导出。
  设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首先,教师用演示实验让学生产生感知性疑问:是真的吗?可靠吗?具有普遍性吗?
  实验:先将黑板画上若干等分线,第两条线之间的长度设为h。再将由一定一动组成的滑轮组悬挂在小黑板上,挂上钩码。使动力作用点(细线上作好的标记)和钩码的下底面分别自在某一“线”上。然后向上拉动致某一“h”的整数倍,让学生观察钩码上升多少个h。
  其次是学生实验探究:
  器材:铁架台,四个滑轮(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米尺,弹簧秤,白纱线,钢笔。
  过程:仿照教师演示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滑轮组性质的探究
  班组:姓名:
  
  难点三:水平放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设计依据:从概念的本质上突破。
  要想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好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关键在于理解有用功和总功。不论是“竖直悬挂”的滑轮组还是“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有用功的本质就是“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总功就是“人们对机械所做的功”。对于“竖直悬挂”的滑轮组W有=Gh,W总=FS,?浊=Gh/FS=?浊=Gh/Fnh=?浊=G/nF;而对于“水平放置”的滑轮组W有=f摩h,W总=FS。?浊=f摩h/FS=f摩/nF。这就与难点一、二相呼应。
其他文献
教师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富于乐趣的事业。教师这一职业艺术性是很强的。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我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在民主和谐的氛
期刊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蓝蓝的威尼斯》一文
期刊
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也是一项科学活动,是人类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有理想、有情感的人,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工展班任主工作,将获得可喜的效果。    1 净化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师高尚的情操通过教育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灵魂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个人主义私欲,树立共产主
期刊
班主任既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学生生活的教育者和引路人。班主任的品德修养,工作态度和管理能力对班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必须塑造自己的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形象魅力,团结、感召、带动全班学生,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集体。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形成自身的形象魅力呢?  1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集体建设也是
期刊
【摘 要】 当前的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则需要精心设计课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 政治教学 课件    当前的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指运用文字、图形、
期刊
【摘 要】 小学音乐欣赏课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原则:①由浅入深;②由近及远;③由具体到抽象。  【关键词】 音乐欣赏儿童    小学音乐欣赏根据儿童思维和接受能力,欣赏教学中应灵活动用下列原则。    1由浅入深    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处于缺乏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阶段,由于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对作品所描述的某些客观现实不易理解,对某些情感不易体验,因而欣赏教学要按儿童的认
期刊
1 活动生成  一连几天,我班的几个孩子,在区角“知心话吧”聊着同一个话题:“你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它们是怎么生出来的吗?我们又是怎么生出来?……”大班的孩子正处于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的时期,碰到什么事情都有会问你“这是为什么?”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通过这个语言故事“母鸡的秘密”,设计此活动,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  2 活动目标  2.1 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
期刊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一学期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
期刊
政教工作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政教工作关系学生遵规守纪、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经常与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打交道,经常涉及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家长工作,所以要做好学校的政教工作并不容易。我从事政教工作多年,在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对自己从事的政教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政教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
期刊
【摘 要】 幼儿园音乐教育创新活动并非指要教幼儿创作完整的歌曲,而是在刺激幼儿感官和动作的敏锐反应,培养他们有创新的适应变化能力和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感情的能力,突出启发幼儿自由思维与亲身探索,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获取音乐、经验和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促进其整体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活动 创新能力    音乐是一种自然普遍的语言,它是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