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爸菜妈”的田野童话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茹振钢与妻子原连庄

  在中原大地上,有这样一对农业科学家夫妇,一个醉心小麦育种,一个倾心蔬菜种植,纷纷取得傲人成绩。他们便是茹振钢、原连庄夫妇,被外界称为“麦爸菜妈”。

生活中的诗人


  茹振钢出生于河南沁阳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小时候经常挨饿。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奶奶见他饿得可怜,就偷偷地拿出一个自己没舍得吃的馒头递给他。茹振钢接过后,一口就咬下半个。当时,他心里就想:真是太香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吃上白面馒头该多好。
  后来,茹振钢考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那里认识了同学原连庄。原连庄不仅长相甜美而且聪明好学。他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姑娘,经常写一些小诗送给她。
  大学毕业后,茹振钢被分配到河南科技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原连庄被分配到新乡市农业科技学院,专门研究白菜。
  1984年,两人刚结婚,原连庄就被派到北京学习。学成后,原连庄回到新乡,茹振钢则在辉县,两人经常半个月见不了一次面。在和妻子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中,茹振钢就写诗来慰藉爱人,一写就是十多年。

十年之约


  在科研中,茹振钢被同事称为“疯子”。即使遇到风霜雨雪等极端天气,他都坚持前往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他说和麦子一起经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能发现小麦不受冻的奥妙,培育出高产又抗冻的品种。
  搞科研育种难,研究周期长不说,成功率还非常低。茹振钢和妻子约定,看谁先研究出好品种,输的一方就要给赢的一方做后勤服务。原连庄欣然应战。十年时间,两人一心扑在科研上,分别研究出了新的小麦和白菜品种,打了个平手。接着,茹振钢又和原连庄订下第二个“十年之约”,看谁的新品种先投入种植,产生的效益大,市场反响好。
  从此,茹振钢睁眼闭眼都是麦子,甚至半夜还跑到地里观察。2005年,茹振钢研究的新品种“百农矮抗58”培育成功,并以稳产、高产、抗病性好等特性成为“中国第一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该品种为国家增产300多亿元,茹振钢被誉为“小麦之父”。原连庄也毫不示弱。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每2棵大白菜中,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乡小包23”,这个新品种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而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她也因此被誉为“白菜之母”。
  谈到这场“家庭比武”,茹振钢高兴得像个孩子:“真好,又打平了,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年啊?”
  2009年,茹振钢主动提出旅游,要陪原连庄到福建去看看。安排好工作,两人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旅行中,茹振钢对美景心不在焉。原来,他打着旅游的旗号却另有目的:寻找小麦。福建小麦具有抗赤霉病的优良性状,但因种种原因已不再种植,茹振钢此行就是想借机找到种质资源。
  “你想找小麦品种,偏偏这里都是石头路,哪来的麦苗?”一路上,原连庄不忘调侃丈夫。
  茹振钢忽然惊喜地大叫:“快看,快看,是小麦。”原来,一处石缝里,正好有一棵小麦苗。同行的游客一下全围上来,还以为他发现了什么稀奇宝贝。茹振钢小心翼翼地把麦苗挖出装进矿泉水瓶里:“我不走了,我要回家。”
  其实,旅途中的原连庄也没忘记白菜。她也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抗湿抗热的白菜品种。就这样,茹振钢捧着小麦,原连庄抱着白菜,两人高高兴兴地踏上回家的路。

有你在就踏实


  虽然夫妻俩一个研究小麦,一个研究白菜,但他们经常坐在一起交流。有一次,原连庄在育种中遇到了难题。茹振钢听后向她提议说:“如果把大白菜与甘蓝进行杂交,综合二者的优势,会不会让难题迎刃而解呢?”原连庄眼前一亮,马上将丈夫的提议应用起来,但新的品种不结籽,实验没有成功。他又提议说:“你再试试把油菜引入杂交,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个提议最后让原连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一个优质的大白菜新型品种问世。
  “正是有你的理念做依据,我的育种方向才越来越清晰,也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大白菜品种。”原连庄非常感谢丈夫对自己的帮助。她从茹振钢身上学到了先进的育种理念,让种植户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最稳定的利润。
  2011年,原连庄被查出患上了直肠癌,要在上海做手术。当时,河南要申报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大农业项目,茹振钢作为项目牵头人,一边要到北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答辩和项目申报,一边在为推广小麦新品种多方奔走,组织多省专家齐聚新乡开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往日侃侃而谈的茹振钢一反常态,变得沉默不语。在座的领导和专家上前询问,因为牵挂妻子的病情,茹振钢终于没有忍住,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会刚开完,茹振钢立刻登上飞往上海的班机,捧着鲜花来到妻子身边。
  即使在病床上,原连庄也没放下她的白菜,化疗期间还让助手把资料图片发到微信上。她说:“别看我们搞的是蔬菜小作物,但事关民生,其实是在为国家守住‘菜篮子’,必须要把我们的资源保护好。”
  2019年,茹振钢和原连庄一家被評为“全国最美家庭”。三十多年间,茹振钢和原连庄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更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两人上了年纪后睡觉轻,为了不互相影响,选择分开睡。但每天夜里,茹振钢都要到妻子房里查看一圈,摸摸她是不是盖好了被子,有没有受凉。原连庄说:“有你在,我就踏实。”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茹振钢在田间讲授小麦育种知识
其他文献
赛场上总有好灵感  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厨王争霸》上,孙佩洪作为苏州澹台湖大酒店的行政总厨代表中方出战。“稍微拍扁一点”,这样鱼肉才能“酿”得住;牛仔骨中加些许木瓜汁,利用消化酶软化牛肉组织,使口感更加绵软……现场,孙佩洪凭借老道的经验带领团队、把控进程,同时关注烹饪中每个细节,让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赛事紧张,他却乐在其中,在孙佩洪看来,赛场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佳环境。  苏州的苏帮菜博
期刊
毛相林毛支书莫不是疯了  “毛支书莫不是疯了?祖祖辈辈只敢想的事,他居然敢做?”23年前的一天,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口中的“毛支书”名叫毛相林。38岁那年,刚当上村支书的毛相林提出要修路,被村民们看作“痴人说梦”。下庄村被四面千米绝壁合围,堪称“天坑村”,四面绝壁,寸草不生,从坑沿到坑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修路难如登天。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
期刊
沈昌文  在生活中,他爱心满满;在出版界,他犹如一面旗帜,影响了许多人。他穷尽毕生精力编好书,让人们爱读书,读好书,汲取精神力量。渴望知识  沈昌文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困家庭,从小特别爱学习,喜欢新鲜事物。14岁时,因为家里穷,没钱继续读书,他只好到一家银楼当学徒。在学徒中,他是唯一能说几句英语的人,因此得到老板的器重。  在店里时间长了,沈昌文渐渐发现一些奇怪的事情。店里常有一些客人,来的时候衣着简
期刊
稻鱼共作  孙飞大学期间就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参观过“全国有机农业之乡”江西万载县茭湖乡后,很受启发,觉得生态农业大有可为。  2011年,孙飞从江西宜春学院园林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萌发了回家乡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创业的念头。父亲孙庆荣种了大半辈子的田,深知其中的不易,担心儿子只是一时兴起,吃不了这一行的苦。孙庆荣曾尝试在稻田养殖胡子鲶,由于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规模一直上不去。为了测试一下儿子的能
期刊
拉里·金  他在职业生涯中采访过五万人,包括从尼克松以来的所有美国总统、各国政要,以及娱乐圈顶流人物。他是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脱口秀主持人,在他的领域,就像他的姓氏一样,他是真正的King(国王)。他就是美国传奇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从门卫到王牌主持人  拉里·金原名劳伦斯·哈维·齐格勒,1933年11月19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父母是白俄犹太移民,父亲原本经营着一家饭
期刊
在南京,有一家名叫書行早的沉浸自习室,位于南京图书馆对面,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空间,24小时不打烊。85后王长有是书行早沉浸自习室的创始人,也是书行早的“小客服”。每天,他在微信后台联系预约到店的新客,细心指导他们如何使用自助服务。“当初开自习室只是想创业,并没有什么理想和情怀。”王长有笑言。但随着经营自习室认识很多认真努力的年轻人,他渐渐明白:城市需要这样的自习室,公众需要更多的学习
期刊
当上野生动物铲屎官  李如雪毕业于大理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读大二时,他和老师一起在原始森林里考察野生动物,没想到竟与神秘的长臂猿偶遇,也让他从此爱上了野外考察。  目前,我国仅存四种长臂猿,尤其天行长臂猿是2017年才被我国重新描述命名的新物种,仅分布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以及中缅边境的一些原始森林里。  2017年大学毕业后,李如雪进入“云山保护”工作,该机构是国内专门从事长臂猿保护的一家公益机构。
期刊
服务作为营销的一种组合要素,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服务营销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最近和几位做企业的朋友相约去吃火
期刊
我刚到这座城市工作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里人口不过十五六万,没有大型商超,没有上档次的酒楼饭店,弥漫着一种悠闲的静气。我曾经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发生改变。  直到有一天,一家餐馆门口突然排起了队,说有一道叫“酸菜鱼”的菜非常好吃。从此,这家餐馆一次次扩大规模。  如果说创新,我觉得这道来自四川的名菜,彻底颠覆了本地餐饮市场。这种创新可以叫作“冲破地心引力的创新”,它不是本地菜的改良,而是用與
期刊
“老人家”居然是小伙子  25岁那年,在中央戲剧学院创作室任职的贺敬之接受邀请,前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给年轻创作员讲写作,传授创作经验。虽然贺敬之年仅25岁,可是已经在全国如雷贯耳,他参与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推出后产生很大影响。  听说撰写《白毛女》的著名作家来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大家争先恐后地前去听课。20岁的柯岩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的青年编剧、课题代表。初次看见贺敬之她感到万分意外,看《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