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浮雕:“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a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南自唐以来造塔之风日兴,各式石塔浮雕,既蕴含佛教义理,也生动展示了闽南历代的佛教盛况,成为“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是“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闽南佛塔浮雕的发展脉络,印证了宋元以来闽南佛教世俗化的过程,逐渐缩短与士大夫和民众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切和实用,呈现社会等级观念并发挥教化作用。可以说,商贸的“海丝之路”催生了佛教的“海丝之路”,闽南宗教石刻体现了闽南宗教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佛塔浮雕;宗教石刻;泉南佛国;东西塔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51-04
  【本文著录格式】刘琴姐.佛塔浮雕:“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51-53,126.
  基金项目:1.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建设项目“闽南石雕艺术与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2.厦门工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厦门工学院闽南石雕艺术与产业发展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KYTD202009)。
  在闽南漫长的石刻艺术历程中,佛塔浮雕汇聚了多种文化艺术的精髓,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闽南宗教艺术研究的独特体系。随着佛教的汉化,宗教石刻艺术也逐渐世俗化,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宗教石刻艺术也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在中国宗教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一、“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
  闽南古称“泉南佛国”,早在西晋,就有了第一座寺庙。南朝时,天竺僧人拘那罗陀来到南安九日山,翻译佛典,众人追随。自唐末五代,先后主政泉州的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等人都推崇佛教,使闽南佛教逐渐兴旺起来。佛教的兴盛,势必要建造大量的寺庙和佛塔,唐代泉州就有45座寺庙,漳州有12座,厦门岛内也有多座佛寺。到了南宋虽偏安一隅,但南方经济富庶,宗教大为活跃,此时佛教渐趋世俗化,一些寺庙出现“儒释道并祀”的现象。元代统治者尊佛,僧人地位较高,儒释道也进一步融合。之后,虽经历了“反佛运动”及多次战乱,但闽南佛教总体相当兴盛,民众也大都笃信佛教,因此建寺造塔之风绵延千年。据统计,福建现存各类古塔共231座,其中石塔184座,砖塔42座。[1]单单闽南现存古石塔就有近70座之多。
  佛塔,又名浮屠,起源于印度,最早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法物,也作为古印度佛寺布局的核心。随着佛教的汉化,中国寺庙的布局逐渐以大雄宝殿为核心,但有寺就有塔几乎成为惯例。佛塔随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便与传统文化、建筑藝术逐渐融合,衍变出多种样式,如五轮塔、经幢塔、宝箧印经塔、楼阁式塔等,其中楼阁式塔数量最多,孤地拔起,引得历代文人登临吟咏。随着朝代发展,建塔的材料也发生变化,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塔、石塔得到了发展。闽南盛产花岗岩,取材便利,因此石塔数量在唐宋之后迅速增长。位于泉州开元寺的现存最早石塔,就是建于唐代的经幢。
  石塔是佛法的象征,是佛教重视形象崇拜的产物,而塔身是否有雕刻,雕刻是否精致,不仅是当时雕刻工艺水平的反应,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佛教兴盛与否的信息标志。闽南各式石塔的浮雕艺术,不仅蕴含佛教义理,更蕴含了其建造时代的佛教发展状况。通过大量考察闽南石塔雕刻实物,不难推见闽南自唐以来佛教氛围的浓郁和宗教建筑的活跃。
  闽南最负盛名的古石塔非“东西塔”莫属,其体量和高度都在现存石塔中位居第一,可谓石塔界的“绝代双骄”。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成为“泉南佛国”的最重要的实物存证。据《泉州府志》[2]载,东西塔始建于唐末,由僧人文偁禅师倡导建成五层木塔,在宋朝先后遭受火灾,建塔的材料由木改为砖。在南宋末期,东西塔由僧人募资,先后改成五层石塔并保存至今。一对佛塔,历经不同朝代,由木改砖、再由砖改石,毁了重建,这正是唐宋闽南佛教徒诚挚之心的表达,他们用更坚固的材料、更精巧的雕刻,来表达对佛教的赤诚。而这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唐宋整个社会对佛教的尊崇。东西塔分别费时12年、10年建成,属典型阁楼式石塔,双塔塔壁每层皆饰有花岗岩浮雕,各80幅,都是佛教人物(图1)。东西塔须弥座皆雕有佛传、花卉、鸟兽四十多幅浮雕,另有众多负塔侏儒、塔檐守望神将等,它们保留部分唐代雕塑的圆满大气特征,兼具宋代细腻、灵动的气质。如此繁复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任何朝代,建造佛塔都是浩大工程,众人集资,耗时多年。因此,只有在经济富庶、统治者倡导、民众笃信的朝代,才能建成“东西塔”这样大体量、精雕刻的宏伟宗教建筑。东西塔由砖改石的盛举,标志着唐宋时期泉州“三大佛寺”建筑——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的完成,也标志着泉州佛教发展鼎盛阶段的出现。[3]今日,双塔历经800年仍巍峨挺立,成为研究“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一座丰碑。
  闽南古石塔式样繁多,自成体系,是闽南宗教文化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缩影,它们汇聚成一座庞大的“宗教建筑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古人造塔,无论体量大小,塔身皆有或繁或简的浮雕。这些浮雕阅尽沧桑,成为“泉南佛国”历代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引领一批批后人前来研读和观瞻。
  二、闽南佛教世俗化的印证
  宋元时期,闽南佛教十分发达,寺院、佛塔遍布城乡。朱熹曾盛赞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个时期闽南佛教渐趋世俗化,佛塔的宗教功能得以拓展,兼具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诸如保平安、求长寿、昌文运、改风水等都可成为造塔的初衷,而正是“身兼多职”进一步促进了石塔数量的增加。如云霄的石帆塔(清代)建于漳江小岛之上,就是为了把守云霄东南门户,聚集灵气、振兴文风。重建于元代1336年的石狮六胜塔,是“锦江人凌恢甫”捐资建造的,从塔身匾额刻有的“万寿宝塔”字样,我们明确得知其造塔以求长寿。为了表达愿望的诚挚,他命人在塔身雕刻了金刚、力士、菩萨像80尊。然而与东西塔充满神性光辉的雕像相比,六胜塔的雕像显得较为简单朴拙,细节刻画较少,似乎更贴近人间的生活。当然,六胜塔的文字和雕刻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元代闽南佛教世俗化倾向的珍贵资料。位于泉州南安市桃源村的陀罗尼经幢石塔,建于北宋,当数存世经幢塔中较为精美的。经幢位于桃源宫天井正中,七层八角,雕有负塔侏儒、檐角飞天、双龙戏珠、禅定佛像等,饰以水波纹、仰莲等。工艺精湛,精美生动。此经幢为南安葛门陈二十二娘为其亡夫出资建造。据南安丰州镇桃源村老人协会会长傅天赐介绍,宋代这个地方盛行为亡灵竖经幢,祈求亡灵能够渡到彼岸。经幢可以是纸做或者布裁,经济宽裕的人便会用石头来建造,以期永久。这个风俗使得民间建小型石塔的风气日盛。塔身浮雕承载善男信女诸多愿望,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重要媒介。现存类似有精美浮雕的经幢小石塔还有许多,如泉州开元寺内现存1座唐代经幢、3座五代经幢,承天寺现存1座宋代经幢,漳州塔口庵现存1座宋代经幢……它们是闽南信众虔诚之心的载体,也见证宋元佛教“世俗化”的历程。可以说,“世俗化”是宋元时期佛教顺应时代的方便法门,它以不同形式融入世俗生活,缩短了与士大夫和民众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切和实用,民间佛教的昌盛,标志着佛教的主要功能从“寻求解脱”衍变成“求福去灾”,成为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石塔雕饰熔铸了古代匠人的心血,表达了主观的审美意趣,但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基于“礼”的精神,以此来呈现社会等级观念。社会等级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体现在传统建筑的石雕装饰中,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庙、陵墓等等。这些石雕装饰既体现了该建筑的社会等级,也隐含了建筑主人的社会等级和品位等级。作为典型宗教建筑的石塔,随着佛教的世俗化,渐渐成为宗教艺术“等级观念”的集中展示地。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但学佛有次第,从修行层次来说,是有等级的。小乘佛教共有高低四个果位,大乘佛教也有三个果位,修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佛教不同果位享受不同等级的神通和朝拜,激励信众更加虔诚、修行人更加精进。
  泉州开元寺东塔塔身佛教人物浮雕,便是按照修行的五乘教法进行编排布阵的。从低到高依次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级分明,不可僭越。东塔呈现的是人间秩序,因此受等级观念约束。西塔塔身的浮雕人物则打破了等级观念,道行深浅、尊卑不同的佛教人物被罗列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西塔表现的是彼岸“佛国”。如此说来,似乎唯有离开人间,才能打破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五乘教法教导众生恪守自己的根基层次,精进修行,诸恶莫作,因此也起到了教化作用。教化作用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闽南石塔浮雕迎合世俗所呈现的显著功能之一。我们想到,西方教堂内令人震撼的壁画,使信徒在踏入教堂的瞬间,心灵受到感召,发挥了教化作用。这种通过直接体验使民众与“神”进行心灵对话并得到教化的方式,同样表现在闽南石塔雕刻中。开元寺东塔须弥座的40幅佛典故事浮雕,就是最生动直接、通俗易懂的佛教义理教材。古代民众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这些佳作,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升腾起更强的信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开元寺两座宝箧印经塔塔身雕有佛本生故事,树立完美的人格楷模,使人赞叹的同时,更加坚固信心、坚定信仰。开元寺西塔须弥座束腰雕有40幅祥瑞之图,有名花异草、珍禽异兽,描绘“西天佛国”盛景,给人以美好向往,并成为精神归宿。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化模式。还有许多雕饰亦给人美好向往,如石狮六胜塔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双狮戏球、双龙戏珠、祥鹿、瑞荷、牡丹等图,以人间美好意象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又如南安桃源村陀罗尼经幢,飘逸的飞天、盈润的莲瓣,使人如沐春风、如闻佛音,充满神圣灵光。
  三、佛教文化的“海丝之路”
  闽南背靠陆地面向海洋,东邻台湾,南接东南亚,是我国海外文化流通的重要门户。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称“东方第一大港”,厦、漳也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海洋文化的发达,使得自宋以来,许多海外文化进入闽南地区,首先是多种宗教的进入,宋元时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诸多宗教荟萃于此,带来了多种宗教文化,并促进了闽南宗教建筑的百花齐放。其次,阿拉伯、印度等各国客商的频繁进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再次,唐宋以来闽南繁盛的宗教文化,也影响着东南亚。唐代追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就有泉州高僧昙静。清初,泉州高僧木庵率众弟子东渡日本弘法,是闽南佛教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传播。[4]直到现在,闽南佛教还保持着与海外的密切交流。开元寺、承天寺方丈都是“海归派”。
  可以说,商贸的“海丝之路”,催生了佛教文化的“海丝之路”。千年海外文化的流通印迹,体现在闽南文化的诸多方面,古石塔及其雕刻,亦然见证这段辉煌历史。
  闽南先民从中原迁徙而来,带来“和为贵”的儒家文化,加上开放的海洋文化,奠定了闽南人对外交流的眼界和思想的特殊的基础,这在宗教艺术特别是石刻艺术体现得极为明显。闽南各种宗教遗址众多,以泉州为主,以佛教为最,另有印度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等。遗留的宗教艺术主要是神像雕塑、古塔石刻、以及神庙的雕花石构件。
  据史料,宋元时期,泉州密宗信仰昌盛,印度教也开始传播,近年发掘了印度教石刻近300方,证实元代泉州有至少两座印度教寺庙。发达的海洋文化带来了印度文化的传播,因此在闽南宗教雕刻中常常出现印度文化的踪影,并和民间传统雕刻题材结合,塑造出具有闽南特色的宗教雕刻纹样。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后方有两根印度教石柱,雕有印度教神话故事,雕工精湛,此时期的印度教石刻属于犍陀罗艺术范畴,兼具印度和希腊艺术风格。在泉州开元寺还可以找到婆罗门教石刻和锡兰印度教神话的踪迹。伊斯兰教对闽南石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样上,诸如缠枝花纹、菊花纹、散点花伞纹等,都表现出典型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由于宗教种类和艺术形式众多,使得闽南宗教石刻艺术特别是佛塔浮雕百花齐放,虽然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但它们成为闽南宗教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重要实证。
  宋代闽南佛寺大量出现一种小型佛塔——宝箧印经塔,造型奇特,极具异国风采。泉州开元寺,除了闻名遐迩的东西塔,还有两座宝箧印经塔,又称阿育王塔。此塔源于古印度阿育王时代,造型保留最初形制,具有印度佛塔特点,在我国已有1800年历史。开元寺宝箧印经塔建于南宋,正值福建密宗信仰鼎盛,因此在塔身雕刻中,可找到许多印度文化印迹。塔身四面雕有佛本生故事,每个转角雕有大鹏金翅鸟,金刚怒目,威风凛凛。此鸟源于古印度神话,生性刚烈,乃毗湿奴天坐骑。佛经说:拜谒大鹏金翅鸟,可以消除業障。因此宋代民众喜欢亲近它,并将它雕于佛塔。厦门同安西安桥塔,也属宝箧印经塔,此塔建于宋代,装饰华丽,塔身亦雕有大鹏金翅鸟。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郑振铎见之惊叹不已,称之为“婆罗门教塔”,据其建议,该塔移至大轮山梵天寺内。此类型塔,还有洛阳桥月光菩萨塔、陈山塔、诗山塔、潘湖塔、塘园塔等。
  闽南留存许多宝箧印经塔,可知“泉南佛国”地处古代海外商贸重镇,其佛教艺术一方面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受到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宝箧印经塔的浮雕,不仅是闽南石雕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有力佐证。
  四、结束语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地理环境并不利于农耕的发展,先民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取得精神寄托,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变得尤为重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形成“泉南佛国”的盛况,散布于闽南各地的石塔及其雕刻,便是“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是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产物。进而,随着宋元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石塔浮雕为代表的宗教艺术也日益走向世俗化,显得亲切和亲民,从而融入民众生活,并起到教化作用。总之,闽南石塔浮雕是福建独特的艺术文化遗产,不同石刻作品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定的审美意蕴,具有闽南宗教、石雕艺术、海丝文化等课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莉. 福建的古塔[J].福建史志. 24页.2012年第1期
  [2] [清]乾隆.泉州府志[M]. 卷16. 坛庙寺观. 开元寺
  [3] 何小凤. 泉州寺庙园林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4] 泉南佛国[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泉南佛国/4451865?fr=aladdin
  作者简介:刘琴姐,女,福建厦门人,助教,初级编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研究、非遗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谈论临床药师在门诊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12月来我院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门诊药师用药
【摘要】高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主阵地,担负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任。因此,在新时期,如何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顺应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為抓手促进学校思政工作的系统开展,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校;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严重影响了新闻话语的建构以及传播模式,现如今,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已经完成向“媒介—用户”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客观、全面的看待新闻事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发表言论,变得至关重要,文化性、实践性以及权力是新闻话语的三大特征,大学生作为传播实践和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本文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目的,引入文化话语研究方法,解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课程是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纵观国际一流大学,开设美育类通识课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通过专业的教学手段和非专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广纳文化艺术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本文以英美部分一流大学的美育为案例,归纳其教育理念指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方法,从中借鉴可取的元素为建设我国特色美育体系而开阔视野。  【
【摘要】 教师提问行为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行为。本研究以大学英语线上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为语料,运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揭示教师执行提问行为时构建的序列结构。研究发现:在线上课堂授课时,教师通过运用提问前扩展和后扩展等序列结构来构建区别于传统线下课堂的会话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线上课堂;提问行为;序列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
【摘要】在如今我国人们对美的视觉体验接受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外国设计文化也不断深入渗透到中国设计文化中。现代传统艺术设计文化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非常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更好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民间美术制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是反映我国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是存在于特定地区、富有该地区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文化形态,是其历史由来、形成与发展、音乐特点与其特有的语言形态等精髓之处。因此,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该地区音乐文化特色,并制定改革课程方向,课程大纲以及研究课程设置等,以体现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以某地方高校(D校)为例,探讨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该地区本土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提出建
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植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维吾尔语译
中国传统元素积淀着民族智慧,以独特的形式美感被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带给大众视觉和情感上的认同.在我国大力提倡文化创意化发展的背景下,众多高校进行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建
目的 了解芦山地震五年后雅安市15岁及以上人群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9年在雅安市的两区六县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