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铁复合磁性材料制备及其对零价汞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iy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工业是我国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控制汞排放至关重要.本文将氧化性强的过渡金属锰离子引入Mn/γ-Fe2O3晶格中,制备出锰铁复合磁性材料(Fe3-xMnx)1-δO4,以其来模拟Hg0在燃煤废气中的吸附过程,并通过比表面积和孔隙率、X衍射分析、SEM、磁性分析、氧化还原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Fe3-xMnx)1-δO4的吸附性能,同时重点研究(Fe3-x Mnx)1-δO4在不同掺杂量、温度、空速等操作条件下对Hg0的吸附能力.结果 显示,制备所得的(Fe3-x Mnx)1-δO4的比表面积均在120 m2·g-1以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以为Hg0的吸附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区域,促进反应进行.SEM表征也显示(Fe3-x Mnx)1-δO4的微观特征呈现球状颗粒物,拥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活性位.在磁性铁氧化物中引入过渡金属锰,其对汞的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在100~200℃的反应温度窗口,此时温度大小与(Fe3-x Mnx)1-δO4对汞的吸附能力成正比,达到200℃时,500 min内平均穿透率可达到9%;空速对(Fe3-x Mnx)1-δO4吸附汞的能力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铁(氢)氧化物还原、砷(As)的形态转化有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了As的环境行为.本文研究了生物炭/AQDS(蒽醌-2,6-二磺酸盐)对含As(Ⅲ)水铁矿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的影响,探索了由此产生的非生物和生物过程中Fe和As的形态转化及次生矿物的形成.结果 表明,生物炭和AQDS的添加可以促进水铁矿的化学还原和As(Ⅲ)的化学氧化,AQDS促进水铁矿化学还原和As释放的能力强,生物炭促进As形态转化的能力强;生物组在添加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后发现,生物炭和A
为提高枸杞枝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效能,采用甲醇(体积占比分别为0、20%、50%、100%)-水-NaOH(0.01 g·mL-1)体系(分别简称为0组、20%组、50%组、100%组)对枸杞枝进行改性处理,研究原枸杞枝的静态释碳、改性前后枸杞枝的静态反硝化特性、表面形态和脱氮动力学.结果 表明,原枸杞枝释碳过程同时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第1阶段(1~3 d)为碳源快速释放期,第1Ⅱ阶段(4~21 d)为碳源稳定释放期;改性后枸杞枝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占比增加了8.7%~35.2
监测了北京市某A2O工艺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段逸散出的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径分布情况,统计了各工艺段所有采集样本污染程度和可吸人颗粒占比,分析了影响各工艺段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和可吸入颗粒数变化的因素.同时,计算了各工艺段暴露风险值,判断微生物气溶胶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性.结果 表明,各工艺段微生物气溶胶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浓度变化范围在107~37139 CFU·m-3之间,其中,生物池释放浓度最低,为107~624 CFU·m-3,一直处于清洁等级;板框脱水间释放浓度最高,为3329~37139 CFU· m
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狭缝孔模型,通过调节官能团的种类、含量及湿度,了解在不同情况下活性炭吸附二氯甲烷时应选择的结构.结果 表明,在1,0 nm的孔中加入适当数量的羰基、羟基或羧基,在低压下都有利于二氯甲烷的吸附,其中,羧基的吸附效果最好.在二氯甲烷分压为1 Pa条件下,孔径为1.0 nm、羧基含量为6.25%的活性炭和孔径为1.0 nm、羰基含量为3.13%的活性炭,其二氯甲烷的吸附量受湿度的影响较小,而其他吸附剂的吸附量都随湿度的增加而降低.
利用2013-2019年银川紫外观测数据,分析了银川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基于TUV模式,结合云光学厚度、云顶高度、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比、波长指数、臭氧柱浓度和NO2柱浓度等遥感资料,研究了TUV模式在银川紫外辐射模拟中的适用性.结果 表明,银川多年年平均紫外辐照度为8.7 W·m-2,7月最高为17.7 W·m-2,1月最低为3.1 W·m-2,13:00前后达到日最大值;不同参数输入方案下TUV对银川紫外辐照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把握能力均较好,但平均值和标准差都普遍存在高估现象,2-5月TUV模拟
为了对城市污染物进行详细区域来源解析,基于长沙市低成本传感器监测网络,收集了2019年10月PM2.5、PM10 、SO2、NO2的高空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对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本地排放和背景浓度变化的不同相对频率,基于小波分析提取了污染物背景浓度并结合空间密集监测量化了城市环境中监测点的近场、远场及区域传输贡献.结果 显示,2019年10月长沙市4项常规污染物中,PM2.5浓度较高,SO2浓度较低.小波分析提取各监测点背景浓度结果表明,部署在乡村的监测点PM2.5、PM10和NO2背景浓度平均水平
利用2015-2020年沈阳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产品、NCEP再分析资料及WRF-Chem数值模式,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沈阳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空气质量对污染物减排和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 表明:疫情防控导致沈阳市PM2.5 、PM10和NO2质量浓度下降,但O3质量浓度小幅增加;PM2.5和NO2对人为减排的响应更敏感;防控期内沈阳市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气象条件使PM2.5质量浓度下降16.37%,防控减排措施导致PM2.5
海水养殖循环水高盐分和波动的低碳氮比造成水处理困难和亚硝酸盐累积,影响循环水处理利用,其排放造成受纳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本研究采用混合营养型钝顶螺旋藻结合膜光合反应器(MPBR)考察碳氮比对海水养殖循环水碳、氮、磷一体化去除效率及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原水碳氮比为5时,钝顶螺旋藻可实现碳、氮、磷高效一体化去除,出水COD低于20 mg·L-1,满足《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一级标准,总氮和总磷浓度均满足二级标准.提高碳氮比有利于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油脂累积和氮磷的去除,
从县域尺度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研究,对指导区域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9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①2013-2019年,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较为显著,基本上在波动中呈递减趋势,空间上呈现自中部地区向四周地区渐弱的态势;②2013-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Moran\'s I值呈“上升下降再上升
针对微污染水水质不稳定,CODMn波动较大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3套中试规模的以“前置生态氧化塘、两级水平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为核心、后置沉水植物塘”为工艺的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水量230 L·d-1,分别命名为S1、S2和S3).在3种进水浓度条件下(原水、稀释2倍和稀释1.3倍后的水体,分别作为S1、S2和S3系统的进水),考察了3套湿地-塘系统各单元对实际微污染河水中CODMn的处理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解析了S1系统湿地单元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套系统的平均出水COD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