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培养路径

来源 :科教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更需要培养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家国情怀。但是,作为语言的传授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却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要把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语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授者和商务、文化的传播者,跨文化教育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日益频繁,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既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交汇。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新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受到来自西方意识形态及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正在各个领域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后备军,也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社会思潮感应最灵敏,受其影响也最大。大学生正处在学习和完善自我的特殊阶段,具有思想活跃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但是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未成型,加上自身经历浅薄,文化沉淀不足,鉴别和认知能力不够,面对各种价值观冲突,很難辨别是非。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教育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认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倡导跨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跨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脉络、指导性原则进行了梳理。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指的是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以主动的姿态通过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对话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超越消除消极的文化共存,通过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创造性的理解、尊重和对话共同构建多元社会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的生存方式。跨文化教育是对某一文化的受教育者输入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为契机而培养其跨文化能力的教育活动,不仅包括个人的文化态度、民族归属感、思维方式,还包括多元文化意识、人文情怀。
  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也编入了“跨文化教育“这一词条,该词典对跨文化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者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
  基于跨文化教育以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课程思政”精神,我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解是: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的是在学好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平等和相互理解的方式,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跨文化教育既要培养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要树立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致力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其实就是跨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独特的优秀文化,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是家国情怀。其次,我们要树立多元文化观,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和理解其它文化,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这就是国际视野;最后,当我们面临跨文化冲突时,我们要包容异域文化,这就是人文情怀。
  1.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育和践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有家国同构和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强调个人修身、乡土观念、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心怀天下。既重视传统文化,又是对这些又要超越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国际视野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所以当我们深度挖掘我国优秀文化内涵的时候,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台阶之上,将我国传统文化传达给整个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怀,培养国际意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认识,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3.人文情怀
  当然国际视野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平等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这就是人文情怀。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代的自负和近代的自卑中走出来,平等的去关注世界上的文明和人群,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文明间的共性和不同,识别并抵制各类偏见,从更大的地理层面和更久的历史层面上进行思考。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培养路径
  “课程思政”的根据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基于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观的高等学校课程目标,“跨文化教育”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因为外语课程思政其实就是跨文化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1.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多元文化的贡献巨大。要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外语课程设置是关键。首先,将跨文化教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课程目标,并且在教育目标中要细化跨文化能力要素:学好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文化多元认同心理;平等对待异域文化,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跨文化教育课程中增加其它学科内容,建立包括语言、文化、政治、历史和人文等各学科课程的立体化跨文化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应用型和国际化交流人才。
  跨文化教育的吸收者是学生,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正确的跨文化心态是跨文化教育的关键。要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一方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视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問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2.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
  要想培养出具国际视野和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高校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推动者和传播者,要更新教学观念。高校教师要站在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观的角度,积极有效改变以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地训练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所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认知水平和发展愿望,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倡导知行合一,以行践知。
  高校要更好地实施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必须提升高校教师的跨文化能力素质和“政治素养”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能力和“政治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就需要学校的支持---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对党的忠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跨文化理论知识,丰富学科理论知识;增加其它学科知识,拓宽文化视野;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要尽可能创造亲身探索和亲身体会异域文化的机会,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项目或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关系,将教师外派到国外高校进修有关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不仅可以该学科发展的信息和最前沿的动态,还可以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适应和实践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效果
  要有效地实施跨文化教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改变。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意义、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呈现课程内容,开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人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品质不断提升、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次,使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落实英语课程内容和素养发展要求,使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建构式的生动有趣而且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和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课程总目标。
  此外,教材是课程的现有的跨文化教材,因为传统教材多是用固定模式,表面化的方式展现目的语的文化和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当其冲就是减少外语教学课本教材的使用,只选用教材里文化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的部分课文与练习内容;其次,教师或学生采用存档法自己收集一些“原汁原味的”目的语的文字或印刷材料,然后,按照要求对所收集的材料按主题等分类、归档、整理,以此取代部分传统教材。
  四、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高等学校课程指导纲要,是中国政府着眼于高校“育人”作用提出的战略举措,跨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通过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辨别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同感,并以开放的态度、批判的思想和包容的胸襟对待多元文化现象;通过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价值层次:个人、社会、国家、世界,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志成. 《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正,钱春春.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高线教育管理. 2011
  [3]王铁. 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12
  [4]徐斌艳. 跨文化教育发展阶段与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
  [5]袁小陆. 大学教师的跨文化教育[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设计研究(2021XJKCSZ0026)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庄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思想在当时以及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子“天籁”音乐思想以及庄子音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来阐释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籁;影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称老庄。庄子的著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更加倡导学以致用。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真正地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不断地提高应用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最终的教育效果持续、不断提高。至此,目前,在数学课程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从小抓起,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让理想当中的教育效果得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概念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心理、生活环境,使班级管理变得较为复杂,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教育的基石,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师生间的沟通问题,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以期提
期刊
摘要:中国五千年上下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思想、理论观念、鉴赏等多种文化内容,不单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还在初中阶段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展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所以老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加强探究、发掘传统文化的工作力度,找到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衔接方向,从而开展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工作,让学生逐渐发展成当代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
期刊
摘要: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开展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与其法事仪式相伴相生,是中国唯一汉传佛教(青庙)与藏传佛教(黄庙)珠辉玉映的地方,青庙与黄庙仪式音乐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五台山丰富的佛教音乐文化。本文以五台山青庙黄庙仪式音乐及其特点的研究为主,从世界民族音乐学角度结合人文学,探究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的独特风格特征,使宗教音乐以更加完整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青庙;黄庙
期刊
摘要:在现如今的时代教育背景之下,教育部不断新推出课程改革方案,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现如今,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为主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顾名思义,它是在构建主义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本文基于校企联合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例,结合国内研究现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构建共同体理论模型,将创新创业领导力培养与实践育人共同体有机融合,打造以“双创”领导力为核心的农科英才培育模式,试图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依据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整合资源;实践育人共同体;人才培育模式  实践育人旨在通过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方式方法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幼儿园授课活动当中,语言教学属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在针对幼儿展开语言教学的时候,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升幼儿的学习激情,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与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存有的制约,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展开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语言能力  引言:  
期刊
摘要:中职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个人综合素养的教育,并且也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部分,与智育以及美育相联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根据如今德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在教学当中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不算加深。那么根据这个方面来说,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更要强化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在后期职业发展中的不断进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期刊
摘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增强幼儿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知识修养不足、表达方式单调、心理敏感脆弱的现状,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群体游戏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让幼儿在多种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有效增强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意识与能力。本文就只要从这些方面谈一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