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做学问,昂首狮子吼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学生臧克家记他的文章,去探究闻一多先生获得崇高赞誉的原因。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代表作有《难民》、《老马》、《烙印》等。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臧克家前去报考。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一多对这三句杂感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臧克家当年报考青岛大学数学考试是零分,因为有了闻一多判的国文试卷做底子,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地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美点赏读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语言精美,处处透露着赞扬和崇敬之情。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布局谋篇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句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两个段落,很自然地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都使文章结构谨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感受。
  二、巧手剪裁选材美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紧紧围绕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选材,前者选取了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后者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每个方面各有三事,结构匀称,布局合理。在运用素材方面,作品更显匠心。如写他作为“学者的方面”时,作品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去写他研究学问的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重点表现他的是爱国情怀和刻苦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样剪裁,更有助于突出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有利于突出中心。
  三、语言生动诗意美
  作为诗人,作者在叙事时,其语言自然富有诗意的韵味。这不仅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更富有诗意美。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厚,气势流畅,犹如一首小诗。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再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很有诗意。另外,文中还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也都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四、融聚真情情感美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缅怀恩师,自然在作品中时时处处都融聚着崇高的敬意。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从写法上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如此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善于化平淡为神奇,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知识把握
  1.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2.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类文阅读
  了解了学者和革命者的闻一多,我们再来了解作为师者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的赠言
  在毕业季,闻一多先生不为安抚学生,更一扫文人古道长亭惜别时孱弱感伤的情绪,以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号召代之。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年刊》上刊登了闻先生写给当年毕业生以《败》为题的毕业赠言。
  闻先生独辟蹊径,把毕业后的人生看作是一个战场。他开篇指出:“要当兵,先去报名入伍,检验体格,及格了,才算一名入伍兵。三个月至五个月不定,大早上操,下半天上讲堂,以后是野外实习,实弹射击。民丁入伍之后,营盘里住下一年半载,晓得步法阵势等等,但是还算不得一个兵。”这话告诉毕业生,不论干什么,只有亲身实践,才有可能成功。   但要想打好人生的这场战役并非容易,他接着写道:“一个真正的兵,要离开营盘,守壕冲锋,把死人踩在脚下,自己也许也挂了彩,这人才渐渐像一个兵了。”打了败仗,带着遍体的鳞伤回来,剩下了一丝气息,甚至是连最后的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是败,败得精光。”“朋友们,现在我将送你们这支生力军去应战。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再遇你们,要看见你们为着争一个理想而赢来得那遍体的鳞伤。去了!我祝福你们——败!”
  最后,闻先生总结道:“恭维的话、吉利的话,是臭绅士的虚伪,我们弃,想你们也厌恶。”这些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追求人生的战场,不会一帆风顺,有血与汗的激战,有重重的苦难,唯有那些不怕失败、不怕受伤、不怕死的士兵,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也许就是闻先生给予我们的沉思和启示。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5年19期)
  离别,总是痛苦的。然而闻一多先生以其犀利的文笔,一扫惜别时凄楚的感伤,代之以直面惨淡人生的态度、勇气,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对青年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号召。穿过历史的长河,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民主斗士文化精神的那份力量和沉重。想一想,从他的演讲中,你又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读后一思
  一、阅读从“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到“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回答问题。
  1.概括文段的大意。
  2.文段是抓住闻一多的什么特点来介绍他的?
  3.第六自然段“‘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
  4.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知识把握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在结构上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在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3.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4.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和赞扬。
  5.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类文阅读
  示例如:追求人生理想,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像搏斗的战场,充满着血与汗的激战和重重的苦难,唯有那些不怕死、不怕受伤不怕失败的士兵、强者,才会有可能成为生活的最后胜利者。
  考题回放
  1.写闻一多在学术方面,实干苦干,硕果累累。
  2.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3.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5.比喻。突出了纸上的字写得密,写得整齐,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在学术上下的功夫之深。
其他文献
当看到别人的不足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
期刊
有个姑娘第一次上游泳课,一小时以后,她对教练说:“我想,今天就练到这里吧?”教练:“为什么呢?”姑娘:“我实在喝不下去了。”
期刊
几个人去原始森林被食人族抓了,几个人都不想死,于是不断求情。  食人族族长:既然你们不想死,我就给你们机会,你们谁把我逗乐了,我就放了谁。  一个男人说了一个笑话,笑话说到一半,大家都没笑,他自个儿笑了半个钟头。  族长:你走吧!  男人大喜:你是觉得我说的笑话好笑吗?  族长摆摆头道:我们从来不吃有病的,特别是神经病。
期刊
一家水产店里,他的螃蟹个个被五花大绑装在盛水的塑料盒内。每盒里螃蟹的数量不等,装了3只螃蟹的叫“桃园三结义”,装4只的叫“初唐四杰”,装5只的叫“五虎上将”,装6只的叫“戊戌六君子”,装7只的叫“竹林七贤”,装8只的叫“唐宋八大家”。顾客对老板说:“你卖螃蟹可真够有创意的!”老板:“来这里买螃蟹的,文化人多,咱打的是‘文化牌’!”
期刊
监狱长:“你只要回答两个  问题,我就不会惩罚你!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制造暴动?”  囚犯:“因为这里的食品太糟了。”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用什么东西撬开门的?”  囚犯:“面包片。”
期刊
公交车上,一占地面积偏大的三十来岁穿着体面皮肤挺好的典型北京爷们儿一边不停抹汗,一边打电话:那小子说要参加婚礼,跟我换几天车用用,到了地方,我给他车钥匙,他给我一公交卡!
期刊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挖掘其写作价值,做到引得源头活水,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都会有美丽动人的『风景』,就再也不用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真题回放  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身边风景也动人”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考题透视  作为命题作文,“身边风景也动人”这个
期刊
窗外,大雨倾盆。风歇斯底里地怒吼着,嚎叫着,虽是傍晚,可外面的天已黑如墨染,那翻滚的波涛汹涌的云海上不停劈出一道道刺眼的光,那震耳欲聋的雷声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突然想到了什么,我心中涌上一股暖意。  同是一个雨天,同是傍晚,风雨肆虐,夹杂着风雨雷电之声,我撑伞到楼下的馄饨店。推开馄饨店的门,眼镜马上就上了霜。我擦了擦眼镜,坐在了靠门边的位置,面对着外面的街道。店里异常冷清,街上偶有行人,也都行
期刊
山静日长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
期刊
“铃……”放学铃声响起的一瞬间,我们用刘翔百米跨栏的速度冲向目标——教学楼下的校车。我左突右冲,抢到了一个座位。  不一会儿,车厢内便人山人海了。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两鬓微白的发丝在车内灯光的照射下那么醒目,那张质朴、博学的面孔让人难以忘怀,那不是语文老师吗?我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愧疚之感:我们在学校“坐着”学习了一天,都感到很累,老师也在学校“站着”传授了一天的知识啊!  想到这儿,我立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