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政府形象建构:甲型H1N1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日报》选取30篇甲型H1N1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以van Dijk的社會认知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政府形象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新闻报道作为语篇的社会功能并非仅仅再现事实,还可以构建事实和形象。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政府形象构建;语篇策略
  一 研究背景
  2003年,中国大范围爆发SARS,并逐步扩散到亚洲、欧洲和美洲的25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发出旅游警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这次卫生事件中,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应对危机能力因此受到质疑。管理学、传媒学、医学防疫乃至语言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都针对此事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2009年,甲型H1N1再次爆发,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全国范围蔓延,安抚人民的情绪,一切活动照常进行。中国政府的举措得到了世界的好评。中国政府的施政措施离不开语篇的传达,中国政府的形象构建离不开语篇的宣传。本文将采用van Dijk的社会认知方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在甲型H1N1政府报道中的政府形象及形象构建的语篇策略。
  二 研究框架
  Van Dijk关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受到谋篇布局的认知模式影响,重视人类心智在话语和语境、语言运用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媒介作用。Van Dijk(1984)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语篇与认知的关系,他认为语篇与社会并非直接联系,而是以认知为中介,因为社会结构(如性别、年龄、种族等)与语篇结构(如字、词、句法)并不能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需要中介体,因而形成了van Dijk的三角模式图。
  在这个三角中,van Dijk强调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分析语篇的同时需要认知与社会的分析,反之亦然,只有这样的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对社会问题的充分的批评性研究 (van Dijk,2009a)。Van Dijk(2009b)强调对语境的研究,此语境非传统意义上的语境,并非仅仅是社会环境、情景或是结构(如性别、年龄、种族等传统社会语言学中的社会变体),van Dijk认为语境是一个主观的心智再现,是关于当下交际情景的再现,它是动态的,与交流同步。他称这种再现为语境模型。从认知角度的对语境定义,控制了语篇的生产者和接收者对当下社会环境的理解,并把社会、认知、语篇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语篇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语境模型是中介。对语境模型的分析包括对时空、参与者、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分析。本文还将会涉及具体的语言特征如标题、词语选择、修辞的分析。
  三 样本分析
  3.1 语料选择
  本文以2009年4月27日至2009年5月27日为时间段,以“H1N1”为关键词,从China Daily官网上摘选20篇头条新闻作为语料,对新闻报道中的政府形象及建构策略进行分析。China Daily 创刊于1981年,在中国和国际范围内有着广大的市场,是国内广大人民及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主要渠道。其头条新闻更是该刊的重中之重,体现着该阶段政府工作的焦点和重点,以及对待重大事件的态度。选择China Daily 的头条新闻可以深入探寻中国政府对待甲型H1N1的态度及政府想要构建的形象。
  3.2 语境模型分析
  语境模型包括交际活动发生的时空特点,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目的、意识形态及知识背景Van Dijk(2009b)。语境模型分析可以使读者从社会和认知的角度认识语篇。显然本研究所选语篇的体裁为新闻报道,向世界报道政府防控甲型H1N1的政策措施,以及中国民众在甲型H1N1高感染阶段的生活状态。这个交际活动的双方是简而易见的。一方是China Daily,作为中国现行政策的解说者,一方是国内外的普通公民、政客和学者。在这个交际活动中,China Daily是报道者的同时也是一个说服者,说服人民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
  中国因其一党执政的体制在西方备受质疑,中国的民主与人权更是西方国家多次抨击的对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被誉为将要睡醒的雄狮,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制约其发展的巨大威胁。加上中国政府非典期间的管理不当,中国给世界留下了坏名声。甲型H1N1是一次机会,可以使中国政府提升国际形象,甲型H1N1的新闻报道可以构建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并对其他媒体的质疑提出反驳。
  3.3 新闻标题及物性分析
  新闻标题通常被称作新闻报道的窗户。新闻标题反映着这篇报道的重点,影响整个语篇的结构。新闻标题包含新闻的主要内容并对读者有着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 (Van Dijk,1988)。及物性是语言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则是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情感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行为者一般是人 (Thompson2008) 。
  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布如下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标题中涉及到了四个及物性过程,使用最多的过程为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是做什么的过程,它用来再现真实世界的改变和发展。大量使用物质过程表明China Daily想要再现出一个动态的政府,一个正在工作的政府。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整个社会良好运转。物质过程中的 “actor”有措施、隔离、胡主席、温总理,这些活动者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严密的保护措施、细致的检疫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技术交流。关系过程体现着状态,仅次于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可以使动态的活动呈现出静态、稳定。物质过程赋予事物的特征或描述事物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关系过程的描述有特点、威胁、时态的发展及对抗病毒的措施。对这些困难的描述为的是展现出中国的和谐状态,而和谐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大力宣传的。   Van Dijk (1988),曾提出,人群中共享某些共同意识(common sense)。人们视这些共同意識为理所当然,而这些理所当然的知识在人们大脑中形成了模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读者前期知识形成了交流活动的模型,一些隐含的意义已进驻交流者的心智模型。比如,当报道中出现大量的防疫措施字眼,就会使读者潜意识联想到有关疾病的共同意识。防控措施好自然安全,H1N1不会轻易蔓延到中国,中国人民很安全。China Daily 使用大量物质过程和活动者,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模型在读者脑海中构建形象。
  3.4 言语行为中的词汇选择分析
  作为语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言语行为不仅体现着相关主体的关系(Fairclough,1989),而且构建了行动本身(Fowler,1991: 88)。通过言语行为中词汇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权威机构及官员的言语行为,如asked, suggest有隐含的平民风格,没有权威人士和政府官员的命令,体现着政府亲民的特点,表达出对人民的关心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政府用“urged”督促下属实施严密的防控检测,展现出对下级的绝对权威,督促下级立即采取行动,执行上级指示。总题而言,政府人员安抚民众,同时命令下属监控和检疫,再现了政府在重大卫生事件中的权威形象。特别是“promised”的使用,有着强烈的内涵,同时也是个非常严肃的词语,它揭示了政府战胜H1N1的决心。
  3.5 隐喻分析
  语篇中大量使用修辞格作为语篇策略,他们出现在语篇的各个层次,用来表现语篇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并吸引控制语篇接收者的注意力。比如隐喻可用来突出敌人的反面特征,对比可用来缓解对自己人的责备,而反讽则可以用来挑战对手的反面特征。总之,修辞格的运用可以帮助语篇生产者操纵读者意识。隐喻可以制造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你会偏向从一个方面理解事实。 隐喻对再现社会事实和构建身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甲型H1N1的新闻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可以使一些社会理念变得可信,同时可以使公众接受、相信、并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相信中国人民一定可以战胜H1N1.新闻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战争隐喻,如:
  Fighting, battle, attack 和 defend 等词语出现了不止一次。这里,抵抗甲型H1N1被比作为一场战争。人民要与它斗争,抵抗它的侵略与攻击。Battle (战争)突出了它的本质,fight(斗争)和 defend(保卫)体现了动作,attack(攻击)突出了H1N1的侵略性。因此,H1N1被构建成一个敌人,同时,人民和政府官员自然而然的拉近了距离。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自然而然成为了人民信赖和尊敬的对象。
  同时,H1N1被形象的比作了一个真实的侵略者。例5中的Kill暗示,H1N1将会吞噬人民的生命,威胁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例6中H1N1被比作了一个国际杀手,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例7更是生动的展现了人民在不经意间将会感染H1N1的可能性。总之,隐喻突出了一些事实同时隐藏其它事实。人们通过隐喻不仅可以形象的看到某些事实,同时,隐喻为政策构建了通行证,保障这些措施能够顺利实施。隐喻为一些推论打下了基础:H1N1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它侵略人民的生命,如果我们不团结一致将不会战胜它。隐喻起到了警告的作用,人民将乐于接受各项检疫措施,并对相关措施引起的不便表达出谅解。隐喻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作出解释。
  四 结语
  通过分析得知,China daily 是中国政府的代言人。新闻报道也是在做事情。首先,新闻报道形象再现了中国政府对甲型H1N1的管理,再次它构建了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总之,新闻报道并非简单陈述事实,有其隐含的目的和意识形态。
  Reference:
  [1]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2]Thompson, Geoff. 2008.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Van Dijk, T. A. 1984. Prejudice in discourse. Amsterdam: Benjamins.
  [4]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M].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5]Van Dijk.(2009a).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A].In the website http://www.discourses.org/
  [6]Van Dijk, T. A. 2009b.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In wodak R. & Michael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62-86.
  [7]Van Dijk.(2009c).Society and Discourse: How Social Contexts Influence Text and Talk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辛斌(Xin Bin).2005.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师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指出了角色扮演的误区,并提出了基于教学相长原则下的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师生的角色定位策略,以此说明师生正确的角色定位对英语教学效果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角色定位;误区;策略  长久以来,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争论不休。在国外,
期刊
摘要: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曲朴实无华的《常回家看看》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不久便红遍全国。这首歌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及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尝试揭示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感召力。同时,本文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守孝道的行为进行了善意地批评和规劝,并指出家庭和谐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
期刊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家庭教育等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应提出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内化儿童社会规范、增强父母责任意识三种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学分析;共青团河北省委;承德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谋生,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
期刊
摘要:实施课程改革后,探究式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策略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立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作为
期刊
摘要: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最早应用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大多被用来解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十年,它逐渐被引用到学校教育管理领域。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其成员教师作为思想教育者,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组织承诺的提高在师资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师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的含义,重点论述了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与
期刊
摘要:2012年7月1日全国统一实施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引起了大众对电价的关注,本来相较于国外的居民电价中国历来就有工业用电反补居民生活用电的历史,加之在单位制度下的成员用电更是带有福利性质,不胜合理,本文拟从两者的环境背景、制度条件各角度分析两者电价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单位制度;生活用电价格;价格差异成因  一、单位制度下的成员生活用电价与普通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比较  要了解单位制度下高校教
期刊
摘要: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并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鉴于发展形象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采取感知体验先行、想象感受紧跟、分析概括在后、巩固练习紧扣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右脑开发;形象思维;英语教学  多年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专家和广大英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不少教师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浸入比较教育领域。它展示了与现代比较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可以归为“去中心”、“边缘性”、“多元化”、“差异性”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现代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吸取后现代思潮的合理因素,有利于现代比较教育的重构与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比较教育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对象是读者。文学作品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举足轻重,是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读者的“期待视野”,指引着作者的创作,也指引着译者的译作。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是原文读者, 然后才是译者, 译者对原文的期待视野影响着译文的生成, 不同的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  关键词:接受美学;诗歌翻译;期待视野 
期刊
摘要: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历来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了网络流行词汇的英译方法, 旨在诠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及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指导意义。向渴望了解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有效传递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巴斯内特; 文化翻译观; 网络新词  一、引言  随着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