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飘扬在村庄上的军旗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的一个7月,淮河流域突发罕见的大洪水。我们几个部队作家去采访那些抗洪的子弟兵们,一路上坐车行船,奔波在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到处是浑浊无际的大水,大堤上到处是满身泥污、累得不行的战士们。当时几次大洪峰已过,水势已平缓待退,数万子弟兵们都松口气,准备休整回营了。我们奔走在千疮百孔的大堤上,在烈日骄阳下,在沙包木桩间,一面采访那些官兵抗洪的感人故事,一面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敲锣打鼓地欢送着这些最可爱的人。上级有指示,部队要在“八一”这天全部返回驻地,所以建军节这天我们来到安徽阜阳一带时,两岸已经看不见什么抗洪部队了,只有那些在小学校门口跳皮筋的孩子们骄傲地告诉我们:“俺们这里昨天还住着解放军叔叔呢。”
  然后我们就在当地一个偏僻村庄里,遇见了那个叫老郎的老兵。很普通憨厚的一个男人,刚开始我们甚至以为他是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非常瘦削,有点驼背,满脸黑黑的皱纹,头发胡子又脏又乱,笑起来又害羞又木讷。可能是抗洪刚结束,他还没来得及收拾自个呢。但其实他又能怎么收拾自个呢,一个农村老人,常年被穷挣苦作的生涯碾磨着。又聊了几句,我们才真的有点心疼了,他刚过45岁,在城市里正是光鲜气派的好年华。就是这个早衰普通的“老人”,在默默无闯的乡下谱写了他自己最朴素的人生传奇。
  他是个有27年党龄的老兵,70年代入伍在南京军区某步兵师。这个师前身是著名的“皮定均旅”,立下无数赫赫功绩,闻名全军。在这支英雄部队服役7年后,当年的小郎回到家乡——一个淮河岸边偏僻的小村庄。退伍还乡、重返民间了,可老郎和其他老兵一样,只要当过兵,骨子里流淌的就永远是军人的血液。他在村里担任起“民兵营长”,这一任就是20年。20年他处处以“皮旅”精神要求自个儿,把村里的民兵队伍带得有模有样,出操军训巡逻,那正规劲儿使当地乡亲们给他们送了个“小皮旅”的称号。每年的防汛大堤上总少不了老郎和民兵们巡查救灾的身影。前两年县里分来几艘冲锋舟,他们村靠的王家坝段分到两艘,大家都指望那两艘铁家伙在抗洪里发挥大作用,可没一个人会使唤。又是老郎,闷不吭声地接过了这个任务。他凭着当过兵的人吃苦勤奋的劲头,把这“硬骨头”硬是啃下来了。这年的7月大洪水又涌来,他操舟带民兵们转移群众、搬运粮食,那两艘“铁家伙”可是派上了大用场。风大浪大,饥累交加,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浑浊大水里,累得几次犯恶心头晕,差点一头栽在洪水里。妻子儿女转移在防灾棚里,老郎没来得及看一眼,家里几亩毛豆、玉米因为来不及收割,都烂在了大水里,在清贫的农家那可是养家糊口的血汗钱啊。妻子恨得又哭又掐他,他也心疼得心尖打颤。他真懊悔,大难临头没为家里办一分钱的事。
  老郎还说有一天,他冒着大风雨去外乡别的庄台转移被困群众。有个老太婆趟着大水把孙女抱到冲锋舟上,她老眼昏花,也看不清楚他,直叫嚷着“解放军大兄弟,孩子交给你,你帮俺抱结实,谢谢你啊!”老郎当时真沮丧,那老太婆有六七十岁了,是他姨娘辈了,居然叫他大兄弟,自个儿可真是显老得够呛!可紧接着他心里又涌上一阵激动和痴然,解放军,解放军……多熟悉的称呼,多久违的称呼,不知咋的他嘴就锈上,没老太婆解释自己早就不是军人了。他甚至产生出强烈幻觉,觉得自己压根儿就没离开过部队,现在真的就是个超期服役的老老兵呢。他那样说,我们听得也有些痴然,有时强烈的幻觉就是能改变真相,甚至比真相还真,这老郎可不就是逆转时空,把自己的生命真的倒流回到绿色军营的从前了吗!
  老郎坐在我们面前,劳累和暴晒使他更蒙上了衰老的霜色,这风雨里的老兵而对记者激动又不安,他觉得自己没干什么,不值当写成书面上的人。他只是惦记自己的老部队,当听说他的老部队“皮旅”现在改编成一支武警部队,前阵子在寿县古城抗洪抢险时,他熬日熬夜、又红又肿的眼睛一下亮起来,一连声地追问着自己老部队的情况。只有面对此情此景,你才能深深感受到,那根看不见的脐带是怎样把我们当兵的人紧密相连。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勇气啊,都来自那份绿色军营的给予。为此,我们并肩奋斗,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青春还是衰老,无论天涯还是海角!
  老郎最后也没说出什么大道理,大水过后,灾后重建,他说要干的事还有很多!那天是“八一”节,奋战一个多月的老郎和民兵们终于休整了一天,电正好过过这个同样属于他们的“节日”。村里小学那些抗洪战士们回部队了,老郎把他们留给他的那面红色军旗升了起来……在创伤累累又厚重坚韧的灾区大地上,那面猎猎飘扬的军旗是那么鲜艳,那么夺目,而在旗帜下默默注目敬礼的老兵老郎,又是那么平凡和不凡,像石头那样粗糙,像雕塑那么永恒……
  那面村庄上飘扬的火红军旗,那个叫老郎的老兵,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心里,也深深印刻在那片土地和人民的记忆里……
  我想静静地说:军旗,我们爱你,你永远飘扬在当过兵的人心中!
  
  实习编辑
  王 琪
其他文献
驻边退伍战士向军旗告别  11月10日,新疆军区驻边防某部即将退伍的老兵,在边关驻地桦树林旁举行向军旗告别仪式。几年来,这些战士在被称作“蚊虫王国”、“雪海孤岛”的几个边防站驻守,在祖国大西北的界碑前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即将退出现役的老兵们,纷纷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学习十七大,做文明退伍军人”的诺言。  (朱德华摄影报道)
期刊
《军队干部学习丛书》知识竞赛抽奖仪式于2007年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抽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200名;经组委会评议,20个单位获组织奖。  为推动部队读书活动深入开展,今年4月,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军队干部学习丛书》知识竞赛。活动开始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基层干部热情参与,截至8月51日,共收到答卷3万余份。组委会组织力量对试
期刊
《浓浓战友情》  6月2日,海军陆战队某旅野战训练场烈日如火,正在海边进行战术训练的战车一连新战士吴磊水壶里的水喝完了,正在饥渴难耐时,新战士韩光华弯下腰献出了自己水壶里的水,吴磊喝了一小口,冰凉的感觉透彻心扉,而韩光华也感受到了为战友服务的快乐。  (姚泽勇摄)
期刊
前不久,北海某海域。一架正在执行海上巡逻任务的海军舰载直升机突然接到海上求救信号:“一名船员突发急症,生命垂危,急需救援。”舰载直升机直飞出事海域,迅速将病员救起空运回陆地送往急救中心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患者转危为安……这是我军首家“蓝天医院”实施海空立体急救的一个镜头。    把梦想变为现实——在空中架起,“生命长廊”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海战日趋多层次、立体化。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对于搜
期刊
2005年3月,一则报道引起了武警总-医院院党委的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每年在我国新增6%~7%,约15万人,由于治疗方法复杂、费用高昂,让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大约有1/3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此失去救治机会,有的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院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做为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贫困家庭患者解除病痛,替国家分忧,为群众解难,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尽一分责,将是
期刊
黑衬衫,扎着裤脚的蓝军裤,迷彩胶鞋,一件炊事员的白围裙和一顶旧草帽。77岁的姜吉俭老人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就悄悄走出家门。  20多年,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付家庄疗养区,姜吉俭老人每天都在清扫营区中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打扫营院,收拾垃圾,忙里忙外。  老人的名字其实不在疗养院编制名册上。但他是打心眼里想为疗养院做点事。用老人的话讲:“活干完了,里里外外干净了,心里凉快。”因此,老人拒绝拿报酬。
期刊
“在五角星形的十个要塞排兵布阵,每个进驻要塞的指挥员必须遵循第一塞侦察、第二塞巡察、第三塞驻扎的要求,依次给九个要塞派出指挥员。”随着话音一落,数百名广州军区通信团的干部战士都在看似沙盘的中华棋棋盘上虎虎生风地练起了“战地布防”的推演游戏。  替代“布防官”的棋子在指战员的手中布了收、收了又布,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20多分钟,但看似非常简单的布防任务还没有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这时有战士提出让讲课的教
期刊
苦练实训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是使命和忠诚,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了一起。甘于奉献、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他们用军人独具的魅力诠释着无悔的军旅。  为了“如期形成保障力”这一目标,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风高浪急,从院党委到普通一兵,从医生到护士,406医院在职的科技干部有86%参加卫勤分队训练,54%被抽组,人人参训,天天练兵,其中80%都是全训日。紧急拉动、长途奔袭、连续作战
期刊
2007年8月1日,我与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治部副主任阿合买提江、科长张增万,从乌鲁木齐乘早班飞机来到和田,与799名维族村民,共同欢庆建军80周年。和田地区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交给我们总队定点扶贫、结对帮建的村庄。这是远在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名副其实的“博斯坦”。  按照维族习惯,远方贵客必有珍贵礼物。我将总队官兵集资的10万元捐款,交给了博斯坦
期刊
崔琴红:高原“南丁格尔”    2006年一位名叫加羊才珍(音译)的藏族老大娘,身患食道癌住进解放军536医院。入院时她身上的褥疮已经发展到三期,腥臭难闻,家人不愿靠近。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却像大娘的亲生女儿一样,主动担负起护理责任,坚持每天为老大娘创面换药,定期给她洗头,擦浴。  在一次下胃管时,因为语言不通,大娘没有配合操作,储留多目的食糜喷了崔琴红一脸,红的、绿的……她丝毫没有抱怨,耐心地用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