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尝试在班会课上发动学生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我发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和训练了学生接受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能力。讲故事的主要手段就是讲。“讲”,一方面指“讲话”,另一方面指“表情”。这二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好。
一、讲话
所谓讲话,就是通过讲故事人的直接叙述,说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怎样运用好讲话这一手段,具体地说是:
1.做到口语化、随意化
口语化,就是要做到讲得顺口,听着顺耳,让听的人一听就懂。随意化,就是不“死”照着书面讲,得有加工过程,无论是叙述、描写、对话、抒情,都要力求用鲜明生动的口头语。如,“宝宝,奶奶带你去公园玩”。这是一种对幼小孩子说的,用的是鲜明生动的口头语。另外,多用形象化的词汇和表示音响、动态的词句。像,“河水哗啦哗啦流”“青蛙扑通一下,跳到水里”“小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等,使听众听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注意说话的速度和节奏
讲故事要求速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什么地方快,什么地方慢,根据内容的需要而选择,速度无论是快还是慢,都应吐字清楚,层次分明,让人听得一清二楚。这就是掌握好每个字的发音、每句话的层次,处理好必要的停顿,使听故事的人感到像听音乐似的,有节奏感。《小猫钓鱼》中:“小猫在河边,钓了一条又一条”中间没有停顿,可是按照生活习惯,说的时候,应该是“钓了一条——又一条”中间停顿一下,给人真的有一条条鱼儿,一一地数着的感觉,停顿要做到藕断丝连,吸引听众。
3.掌握声音的高低强弱
在表达思想感情变化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也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兴的时候,声音就要高一些,烘托出热烈、兴奋的气氛;悲哀的时候,声音就要低沉一些,显出压抑的气氛;紧张的时候,就要压低声音,制造紧张的气氛;一般平常的事,就用平常的语调。
儿童故事《鸡毛信》中,“海娃送情报的路上,迎面碰上了鬼子,‘站住!’鬼子哗啦一声举起枪,对准海娃……”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听众一方面替小英雄捏了一把汗,一方面又为海娃若是送不出情报,将误了大事着急,气氛是紧张的。讲这一段的时候,就要压低声音,说得快些,以制造紧张气氛。
童话《巨人的花园》故事到最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讲这一节时声音就要高些,以烘托出巨人和孩子们喜悦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根据故事的不同内容,声音也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在表示警告、命令时,我们应当先低后高,有低有高,如,《狼和小羊》中,狼的话就是这种情况:“狼把眼一瞪,对小羊说‘谁叫你把水给我弄脏啦?我非吃了你不可!’”声音应由低到高;在表示悲哀的感情时,就要用由高到低的声调,才能表示出沉痛的感情。如,小羊的话:“小羊大声喊,‘你太不讲理了!’可是,到了后来,还是被恶狼吃了。”这样掌握语调,能够鲜明地表达讲故事人的爱憎感情。
二、表情
在讲故事过程中,运用好“表情”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表情”,就是通过讲故事的人,把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手势、眼神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表情”运用得好,能引起听众的联想。
1.用声音变化来“表情”
故事中有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只用一种声音,就很难区分不同人物的特点,若讲故事的人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表出情来,效果就不一样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猪八戒偷懒、嘴馋,但又天真、朴实,讲时用较慢而又浑厚的声音来形容它,就能将八戒的可爱而又有些小毛病的性格刻画出来。
在刻画正、反面人物时,可以把他们阴险、奸诈的性格表示出来,还可以适当地丑化一下,但是在表现正面人物时,要防止油腔滑调。对人物的不同情绪,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争吵时,要气势汹汹;谈心时,要娓娓动听;喝醉酒的人,神智不正常,说话舌头不灵活;奉承拍马的人,说出话来低三下四。总之,要通过声音和语气的变化,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
2.用姿势来“表情”
适当的借助于姿势,帮助听众理解故事的内容是很重要的。讲故事的姿势,主要是手和眼,即用手的动作和眼睛的神情,做出符合故事内容要求的姿势来。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点什么”,在讲到“老木匠左瞧右瞧”这一环节时,讲故事的人,把头一伸、再一歪,就像真的在仔细端详着什么,这样就比较形象地把老木匠的动作表达出来了。
3.用口技音响来“表情”
讲故事中用一些口技,能使故事“表情”更生动。汽车开来了,就“嘀——嘀”;刮风了,就“呜——呜——呜”;说到翻书,就翻翻桌上的稿纸。这样,能收到比较形象的效果。
总之,讲故事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交际功能的更好发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得耳布尔小学)
一、讲话
所谓讲话,就是通过讲故事人的直接叙述,说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怎样运用好讲话这一手段,具体地说是:
1.做到口语化、随意化
口语化,就是要做到讲得顺口,听着顺耳,让听的人一听就懂。随意化,就是不“死”照着书面讲,得有加工过程,无论是叙述、描写、对话、抒情,都要力求用鲜明生动的口头语。如,“宝宝,奶奶带你去公园玩”。这是一种对幼小孩子说的,用的是鲜明生动的口头语。另外,多用形象化的词汇和表示音响、动态的词句。像,“河水哗啦哗啦流”“青蛙扑通一下,跳到水里”“小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等,使听众听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注意说话的速度和节奏
讲故事要求速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什么地方快,什么地方慢,根据内容的需要而选择,速度无论是快还是慢,都应吐字清楚,层次分明,让人听得一清二楚。这就是掌握好每个字的发音、每句话的层次,处理好必要的停顿,使听故事的人感到像听音乐似的,有节奏感。《小猫钓鱼》中:“小猫在河边,钓了一条又一条”中间没有停顿,可是按照生活习惯,说的时候,应该是“钓了一条——又一条”中间停顿一下,给人真的有一条条鱼儿,一一地数着的感觉,停顿要做到藕断丝连,吸引听众。
3.掌握声音的高低强弱
在表达思想感情变化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也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兴的时候,声音就要高一些,烘托出热烈、兴奋的气氛;悲哀的时候,声音就要低沉一些,显出压抑的气氛;紧张的时候,就要压低声音,制造紧张的气氛;一般平常的事,就用平常的语调。
儿童故事《鸡毛信》中,“海娃送情报的路上,迎面碰上了鬼子,‘站住!’鬼子哗啦一声举起枪,对准海娃……”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听众一方面替小英雄捏了一把汗,一方面又为海娃若是送不出情报,将误了大事着急,气氛是紧张的。讲这一段的时候,就要压低声音,说得快些,以制造紧张气氛。
童话《巨人的花园》故事到最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讲这一节时声音就要高些,以烘托出巨人和孩子们喜悦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根据故事的不同内容,声音也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在表示警告、命令时,我们应当先低后高,有低有高,如,《狼和小羊》中,狼的话就是这种情况:“狼把眼一瞪,对小羊说‘谁叫你把水给我弄脏啦?我非吃了你不可!’”声音应由低到高;在表示悲哀的感情时,就要用由高到低的声调,才能表示出沉痛的感情。如,小羊的话:“小羊大声喊,‘你太不讲理了!’可是,到了后来,还是被恶狼吃了。”这样掌握语调,能够鲜明地表达讲故事人的爱憎感情。
二、表情
在讲故事过程中,运用好“表情”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表情”,就是通过讲故事的人,把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手势、眼神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表情”运用得好,能引起听众的联想。
1.用声音变化来“表情”
故事中有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只用一种声音,就很难区分不同人物的特点,若讲故事的人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表出情来,效果就不一样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猪八戒偷懒、嘴馋,但又天真、朴实,讲时用较慢而又浑厚的声音来形容它,就能将八戒的可爱而又有些小毛病的性格刻画出来。
在刻画正、反面人物时,可以把他们阴险、奸诈的性格表示出来,还可以适当地丑化一下,但是在表现正面人物时,要防止油腔滑调。对人物的不同情绪,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争吵时,要气势汹汹;谈心时,要娓娓动听;喝醉酒的人,神智不正常,说话舌头不灵活;奉承拍马的人,说出话来低三下四。总之,要通过声音和语气的变化,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
2.用姿势来“表情”
适当的借助于姿势,帮助听众理解故事的内容是很重要的。讲故事的姿势,主要是手和眼,即用手的动作和眼睛的神情,做出符合故事内容要求的姿势来。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点什么”,在讲到“老木匠左瞧右瞧”这一环节时,讲故事的人,把头一伸、再一歪,就像真的在仔细端详着什么,这样就比较形象地把老木匠的动作表达出来了。
3.用口技音响来“表情”
讲故事中用一些口技,能使故事“表情”更生动。汽车开来了,就“嘀——嘀”;刮风了,就“呜——呜——呜”;说到翻书,就翻翻桌上的稿纸。这样,能收到比较形象的效果。
总之,讲故事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交际功能的更好发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得耳布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