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个会读书的人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讀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深知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必须营造一种恬适娴静的心境,唯有此时才进入到浩瀚书的世界。他们通过读书,以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如此的心境,通过读书达到增智慧的目的,那无疑就是会读书的人了。
  我已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一生都是在与书打交道,读书、教书和写书成了我的全部的精神寄托。但我绝不敢自诩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至今,我仍然还在苦苦地求索,可谓是愚者千虑终有一得,愿意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交流读书的心得。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读书贵在于精,包括精选、精读和精思,这是每一个名家读书的共同的心得。可是,在“好大狂”的思潮影响下,现在图书的版本越来越大,字数也越来越多。现在,无论是学术著作或小说动辄数十万言,有的甚至百万字以上。目前,连研究生的论文多数都是十万字以上,有的甚至多达二十万字。可是,在民国时期的学者和国外的学者,他们最富有创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校注人间词话》,其中曾经创立了“境界说”,但仅有小三十二开本七十页,只不过四万字。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叙述百年历史仅有五点五万字,如果由中国现在的一些大学教授们来撰写,恐怕要写上百万字。
  显然,要想读小而精的书,必须改变我国当前学术界追求多而杂的著述风气,只有著作者提供精品的著作,读者才能读到精品的图书。我国当前学术状况是,许多学者著书而不立说,时兴主编或合作编书,这是快捷出成果的诀窍。试问:古今中外的传世经典著作,有哪一本是合作编写出来的?一本极有创意的著作,其核心观点及其论证,充其量几千至多几万字足矣。然而,现在大部头的著作,多数是故弄玄虚,或者是为了赚取稿酬,不仅对读者毫无启迪作用,而且令读者感到厌烦,这也是导致当今不少人不愿购书和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最高境界是读“通”。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优劣的主要标志。悟性是能够学会的,但却不可以教授。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需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渐悟与顿悟都是获得智慧的途径,渐悟是逐渐的,顿悟是突发的灵感,像创造性的灵光一闪念。我以为,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其他文献
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则关于做人底线的“鸡汤文”,大意是一个人可以忍受贫穷,但不能背叛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但不能挥霍无度;可以不做君子,但不能去做小人;可以容忍邋遢,但不能容忍颓废;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可以不说感谢,但不能不懂感恩,如此等等。这引发了笔者对底线的思考,就此聊聊这个话题。  底线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原本指体育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延伸的基本释义是指“最低的限度”,或者“事情
期刊
前些日子,微信圈里热传一则反映日本老年社会现状的帖子———《如果今早我没有拉开窗帘,麻烦您帮我料理后事》,说的是一位91岁的独居老奶奶伊藤千惠子,担心自己死后不能及时被人发觉,拜托邻居每天早晨看一眼她的窗帘是否拉开。  伊藤千惠子居住的小区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东京最大的社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小区往昔的欢腾热闹已不复存在,到处是乏人照料、生活孤独的老年人。甚至每年夏天高温时段,这里都有独居老
期刊
前不久,一家大型国企为新进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我受邀主讲阅读。我开宗明义,希望有积极互动,作为一位不敢夸口经验丰富,但至少教训不少的“资深”阅读者,我会针对听者的具体要求,给出自己的经验分享———我交过的“学费”,大家可以免交或少交一些。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场的冷遇,让人沮丧。  正式开讲前,我做了个口头调查:平均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的,请举手!举手者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大概可以断言
期刊
前些天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为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所感动。  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人走红网络、荧屏和舞台,统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一首题为《最美》的歌,也沉醉于“你发脾气时翘起的嘴”,说这乃是“我眼中”的“最美”……  这里有一个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人
期刊
赵德汉,是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国家某部委的处长,墙壁间床垫下满屋都是整捆整捆的百元大钞,贪污受贿超过2.3亿元。刘旗,可谓现实中的“赵德汉”,曾担任重庆市发改委资金平衡处处长,涉嫌共同受贿2.57亿元,单独受贿440万元。他们都被称为“小官巨贪”的典型。  我以為赵德汉与刘旗未必就是“小官”。他们都是正处级,若以官衔而论,是与县长和县委书记平级的,只要再上半个台阶,他们就可进入“高干”行列,把他
期刊
节日里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来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教育方面的信息。闺蜜琴随口说了句“年轻同事的孩子没考上幼儿园”,我就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幼儿园入园考”这种奇葩现象,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多少国家和地区会如此?  看我满脸痛苦,沙发对面的琳开了口:“幼儿园没考上不奇怪,我一个同事说她亲戚的孩子考上幼儿园了,因为家长面试没过,孩子没能入园。”看我一脸疑惑,琳继续解释:“人家那幼儿园还得看父母的
期刊
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  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
期刊
日本很久以前在摄津有个孝子,他听说有一个人被称做“信州第一孝子”,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来到该地,信州第一孝子刚好外出砍柴不在家,于是他就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信州孝子背着一堆木柴回来了。  只见信州孝子的母亲赶忙迎向前去,帮儿子将木柴卸下来,接着还为他脱下鞋子,提水为他洗脚。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位号称“信州第一孝子”的儿子,竟然就这样接受老母亲为他做这一切,摄津孝子看在眼中实在觉得不可思议。于是
期刊
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自嘲:“我小时候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大都完成于童年,我到了成年才考虑这个问题。成人思考小孩子的问题,当然要深入和成熟一些。”  话挺俏皮,什么意思呢?原来小孩子看事物只看表象;成人则能从表象“看”出复杂来;或者说,小孩子只是感性地认识事物,成人则能理性地了解事物,进而研究事物。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跟众多孩子一样,脑子里的时间,无非是年月日,一天又一天;空间
期刊
苏州一家护理院为激励子女前往探望老人,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这不禁令让我们直面一个问题———孝道(到底)存在于哪?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四句,最先引出一个“孝”字。再回首,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性要求,有汉代察举征召制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