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能制造时代,对本科应用技术课程的开发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当前,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还存在较多问题,课程既缺乏创新,墨守成规,且我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本就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技术缺陷和理论上的缺陷愈发明显。为此,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然要对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新的布局,既要依据知识的类型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大洗牌,也要根据国人的认知水平对知识进行重新架构,以适应国人知识体系。因此,该类课程的设计必须从内容学习转向策略学习,从面向对象转为面向过程,还要从结果过程评价转向行动过程评价。
关键词:智能制造;现状;课程建设;新工科;校企融合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要求,我国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必须发生变革。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且知识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对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甚至是错误的认知阶段,由此导致我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稀缺,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使国家能够培养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能够拥有“匠师型”工程师,当前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作出修订,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以达到培养出可利用人才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现状及相应的创新举措,以期寻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方法。
1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现状
1.1课程应有的知识体系本身不完善
从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缺乏一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现状的专业课程体系。
1.2课程受制于当前智能制造领域水平的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全国的智能制造水平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化,然而人工智能也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瓶颈所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但人工智能在各个国家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水平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替代更多的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甚至于替代更多的人类进行认知与学习,致使人类对于工作技能和生产能力的退化,加剧了知识与技术的碎片化,以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体现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之中,即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碎片化。
1.3教学对象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均是千篇一律的基础性内容,在知识领域占有绝对领导权,这就导致了教育供给同质化现象泛滥,学生创新思维受到桎梏。智能制造时代,本就要求技术、产品趋向于多元化,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来源大致相同,被灌输的智能制造思维大致相同,所接触与获得的智能制造方面的知识均为被动接受,而没有接收到差异化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缺失,缺乏创新想法,使得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的目的。
2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全方位革新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课程。
2.1课程目标:从单一教学转为全方位教学
依据“新工科”的时代要求和根本目标,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出发,进而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再在智能制造的应用类型与问题检测技术上展开教学,最后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开发与重建上取得突破。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出集应用、维修、开发为一体的全能型人才,为我国的智能制造领域推波助澜。
2.2课程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
在智能制造时代,尽管课程学习的过程依然需要依托课程内容展开,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经从具体的知识学习转向为应用技术的学习。因此,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方法必须从书本转移到实验室,要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操作步骤、应用条件与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驾驭机器,实现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操控。
2.3课程内容:从面向对象转为面向过程
按照真实或者接近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能够满足当前人才的知识记忆规律,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教会学生迁移运用该类知识,实现工作过程迁移与理论知识的转换。
3 相关举措及分析
3.1以“新工科”为指导,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按照“新工科”的时代要求和目标,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培养集应用与开发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实际案例,例如以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作为案例,或者以教师的科研过程作为案例,以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指引,让学生们在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出更多样化、更全面的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
3.2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导向,进行多元化教学
智能制造技术给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智能制造技术盛行的时代,应用型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学生特征,遴选适当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1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对书本的依赖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多样化和便携化,使得在线教学、混合学习等教学方式大幅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在多种情境下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教学。
3.2.2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对现实的依赖
随着仿真VR与AR技术的应用,使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弥补了教学设备匮乏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限制。
3.3 以实践操作为依托,加强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的关键,是要让优秀教师与龙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共享。高校师生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大批掌握前沿科学理论的博士和教授,掌握企业所不具备的差异化核心技术。通过校企融合,学生获得了近距离接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机会,并拥有实践操作的机会,能够快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已有技术上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实现技术更新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并在今后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带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入职工作。
4小结
作为契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和《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在职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重构适应于当前学生的教学体系和校内外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适应,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建设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是国家对于全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和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将来必然会回报社会一批批的优秀“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云,殷鹏程.智能制造应用:浅谈数据采集[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 029(010):89,91.
[2]王照信.浅谈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建设[J].职业,2018,000(008):73.
[3]童念慈.淺谈智能制造领域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优化[J].湖南农机,2018, 045(012):153.
关键词:智能制造;现状;课程建设;新工科;校企融合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要求,我国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必须发生变革。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且知识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对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甚至是错误的认知阶段,由此导致我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稀缺,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使国家能够培养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能够拥有“匠师型”工程师,当前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作出修订,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以达到培养出可利用人才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现状及相应的创新举措,以期寻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方法。
1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现状
1.1课程应有的知识体系本身不完善
从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缺乏一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现状的专业课程体系。
1.2课程受制于当前智能制造领域水平的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全国的智能制造水平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化,然而人工智能也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瓶颈所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但人工智能在各个国家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水平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替代更多的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甚至于替代更多的人类进行认知与学习,致使人类对于工作技能和生产能力的退化,加剧了知识与技术的碎片化,以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体现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之中,即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碎片化。
1.3教学对象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均是千篇一律的基础性内容,在知识领域占有绝对领导权,这就导致了教育供给同质化现象泛滥,学生创新思维受到桎梏。智能制造时代,本就要求技术、产品趋向于多元化,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来源大致相同,被灌输的智能制造思维大致相同,所接触与获得的智能制造方面的知识均为被动接受,而没有接收到差异化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缺失,缺乏创新想法,使得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的目的。
2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全方位革新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课程。
2.1课程目标:从单一教学转为全方位教学
依据“新工科”的时代要求和根本目标,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出发,进而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再在智能制造的应用类型与问题检测技术上展开教学,最后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开发与重建上取得突破。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出集应用、维修、开发为一体的全能型人才,为我国的智能制造领域推波助澜。
2.2课程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
在智能制造时代,尽管课程学习的过程依然需要依托课程内容展开,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经从具体的知识学习转向为应用技术的学习。因此,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方法必须从书本转移到实验室,要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操作步骤、应用条件与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驾驭机器,实现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操控。
2.3课程内容:从面向对象转为面向过程
按照真实或者接近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能够满足当前人才的知识记忆规律,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教会学生迁移运用该类知识,实现工作过程迁移与理论知识的转换。
3 相关举措及分析
3.1以“新工科”为指导,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按照“新工科”的时代要求和目标,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培养集应用与开发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实际案例,例如以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作为案例,或者以教师的科研过程作为案例,以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指引,让学生们在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出更多样化、更全面的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
3.2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导向,进行多元化教学
智能制造技术给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智能制造技术盛行的时代,应用型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学生特征,遴选适当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1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对书本的依赖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多样化和便携化,使得在线教学、混合学习等教学方式大幅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在多种情境下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教学。
3.2.2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对现实的依赖
随着仿真VR与AR技术的应用,使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弥补了教学设备匮乏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限制。
3.3 以实践操作为依托,加强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的关键,是要让优秀教师与龙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共享。高校师生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大批掌握前沿科学理论的博士和教授,掌握企业所不具备的差异化核心技术。通过校企融合,学生获得了近距离接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机会,并拥有实践操作的机会,能够快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已有技术上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实现技术更新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并在今后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带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入职工作。
4小结
作为契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和《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在职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重构适应于当前学生的教学体系和校内外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适应,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建设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是国家对于全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和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将来必然会回报社会一批批的优秀“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云,殷鹏程.智能制造应用:浅谈数据采集[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 029(010):89,91.
[2]王照信.浅谈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建设[J].职业,2018,000(008):73.
[3]童念慈.淺谈智能制造领域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优化[J].湖南农机,2018, 045(0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