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分析r——基于SFA模型和Log(t)回归方法

来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4r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和长期收敛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农业发展差距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基于中国29个省(市、区)1978—201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Log(t)回归的PS收敛检验分析累积农业TF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农业TFP的动态分析表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支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TFP增长的速度放缓.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86—2017年中国农业累积TFP增长在全国省际层面和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层面都发散,但存在6组俱乐部收敛和4个不收敛地区.从收敛速度来看,俱乐部1的收敛速度最快,是唯一的绝对收敛,俱乐部2的收敛速度最慢;根据累积农业TFP增长的差异,可以将收敛俱乐部划分为“高速增长”“平稳增长”和“低速增长”3种类型.“高速增长”俱乐部(俱乐部1、2)与其他俱乐部(俱乐部3~6)的增长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是其他俱乐部之间增长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应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资源禀赋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耦合关系,实现有效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其他文献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乡村新一轮发展改革的高潮.从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三个全面”,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的“三总”,以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的“一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认知的深化.同时近年来各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表明
期刊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数学思维就开始广泛应用于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认知当中.数学科学基础理论中的算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的依赖,并成为促进各领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农村发展既有广泛的科学基础,又富有浓郁的经验色彩, 2019年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也再次强调了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脚步的重要性.足见进一步挖掘数学科学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巨大潜力,以及促进农业农村智能化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期刊
[目的]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
[目的]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运用Voronoi、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
[目的]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化和减贫之间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方法]文章基于199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1)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程度.(2)人口城镇化与贫困之间呈U型关系,而经济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单向负相关.(3)我国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明
[目的]文章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2)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发展的带动,只有产业兴旺,农业才能全面升级,农村才能全面发展.农村最终选择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多环节调研和因地制宜的甄选、培育,依托本地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的特色产业,一些亮点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河南样板”.
期刊
2021年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为延伸和凸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蒸蒸日上的乡村产业探索新业态打开了思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将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将释放以“农业+”的代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红利,更将承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前景.
期刊
[目的]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测度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解析其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提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文章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选取2012—2018年黄河流域面板数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高效发展三个层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结果]从时序变化来看,2012年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值从2012年的0.153提高到2018年的0.8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