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的 “琴学共同体”现象研究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琴与公众号的结合使得古琴文化传承不再被规范束缚,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古琴植根于现代生活之上的再生,通过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衍生的新形式,一种“琴学共同体”现象已逐渐成型。公众号被赋予了新的情感寄托和历史含义,借助其平台实现非传统意义上的琴学交流实践活动,为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古琴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机遇。
  关键词:古琴  古琴教育  微信公众号  琴学共同体
  现今,新的技术手段使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这种向生态文化演绎的趋向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传统文化接受方式和表达叙事的急剧转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教育从口传心授向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手段转化。而琴乐传承也开始转向消费阶层,面向所有热爱传统艺术文化的社会大众,呈现一种“琴学共同体”现象。这些具体的文化社会群体在微信公众号这一新的语境下其主观意识和行为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转变与塑造的过程中,这种动态性的发展叙事必然暗含着与过去的连续性,恰恰真实地记录与反馈出现代审美、消费市场对古琴文化影响、解构的过程。
  一、“古琴”公众号情况总体分析
  由于现今网络更新迭代的速率较快,本文调研样本的选择对象指以“古琴”为搜索关键词并且注册年份为2020年之前(包含2020年)的所有公众号。①检索并统计了738个公众号,其中订阅号513个,服务号68个,小程序157个,企业号属于企业、事业单位等内部使用,本文在此不多做讨论。通过公众号建号的“主体”角度,“古琴”公众号主要表现为“企业/个体户、爱好者、古琴社/社团/琴坊/琴馆、研究所/研究会/协会/学会、演奏家/传承人”五大类。在内容与功能方面,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日常活动宣传与后期总结、古琴销售、相关理论知识推送等,其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枢纽打通线上线下交流,绝大多数的古琴公众号都包含教育培训,订阅号占比最多,一部分公众号现已与小程序、视频号相关联。
  不少“古琴”公众号的管理者通过发表原创文章和视频形成自己的品牌,成为微信里的创业者。随着年份的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呈现了在搜索数据有限期内由2012年的数量1,逐步攀升并且在2017年到2019年达到一个市场的稳定状态,2020年可能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进入公众号市场发展的用户降低,但是也可以预想到公众号的市场饱和点已经在路上。2020年到2021年网民数量不计其数堪达天花板,同时随着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分流,整个网络上的“节点”愈演愈多,“古琴”公众号的传播发展在各种资本充斥的语境下,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就更加复杂。“古琴”公众号教育培训的内在涵义和初衷是否已发生改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也许已经被网络叙事所同化了,但是在许多地方社会中,文化或许发生了转变,但隐藏在文化属性之下的社会依然如故,呈现一种整体的表述。
  二、“琴学共同体”现象分析
  每一个个体都可被看做是许多不同群体的成员同时归属于它们,而其中任何一种归属都赋予其具体的身份。在不同的归属与社会关系中,文化与社会认识和行为的其他决定因素之间是互动博弈的。各种身份属性、生活经历迥异的群体对于古琴文化的解读、阐释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理论范畴,而进入到充满特定社会意义的领域中,形成实践与理论交织的“琴学共同体”现象。在此,基于人们对微信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古琴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以一个第三方平台微信公众号构建一个新的表述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自然文化环境中而是拓宽到网络虚拟文化环境中。
  “琴学共同体”可被视为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实践教育交往活动和文化机制转变现象,构筑了一种双向关系具有互动性质,包括文化的选择与适应、生产与再生产、交融与重组、认同与归属。其成员广义的看待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互为主体,共同作用;狭义的看待可包括不同的阶层(这种阶层文化更偏重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文化立场等,指更具体的社会群体文化。与公众号的结合,加速发展拓宽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成员,每一个成员充满差异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置身于各种琴学活动,进行琴学交流,表现为削弱个性实现共性或某些受欢迎的个性化特征被放大,逐渐培育起自体文化的适应能力,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琴乐文化实践群体。与以往相比打破了地域空间转换的局限,这种社会层面的传播过程建立在文化机制转变的基础上,也或多或少在传统之外,突破了原本口传心授的界限。其信息传播更具便捷性与有效性,公众号功能设置方面具有实时后台数据分析(包括年龄、地域、各类图表分析等)、互动留言回复功能。教学方式和古琴售卖呈现一种“线上+线下”的模式,人际往来辐射范围涉及整个互联网上的人群,琴友之间通过课上学习、课后微信交流、浏览公众号各类消息,立足古琴文化基础,逐步建立起对琴乐组织和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对这种归属的认同,整个“琴学共同体”成为古琴文化圈中的中坚力量,通过每个成员互为主体的现实与自己的文化加工,在传递古琴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普适性教学。
  三、大众文化與公共领域话语下的“琴学共同体”
  随着传统文人阶层的逐渐消亡,古琴文化不仅要服务于新知识阶层,更需要融入社会大众艺术文化领域。“琴学共同体”提供了一种视角和理性可行的方案,落实到琴乐教育传承上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观念,包括培养观念与目标的转变等。现今商家抓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点,扩大古琴学习的教学对象,利用古琴实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回应,丰富受众的心灵世界,覆盖所有零基础人群,在培养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上不再是塑造传统琴人,而是培养演奏人才、爱好者、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如公众号“雅风国乐古琴”中展示的单人课和小班课的适用人群:零基础的古琴小白;培养目标:三个月达到雅集演奏水平或者达到2~3级水平。公众号“广陵古琴”中展示学员对于学习古琴的感受:“学古琴让我对古文化的了解与探索,培养了很多的好习惯,让我不断地完善自己,获得幸福人生。”②二是客观现实,包括教育现状、特征等。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将古琴文化之锚固定在急行之舟上,实行等价交换,如演奏技艺为消费内容,将学费与此类成果挂钩,成果越高学费越贵。大众文化话语下要注意两点,“重视古琴文化保护”和“古琴文化自由”思想。“重视古琴文化保护”的思想是文化多元主义探讨的问题,实际上文化自由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古琴文化自由”思想集中关注保护或者改变“谁”优先性的自由,以及如何利用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对各类变化做出预估或进一步的思考与再审视。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古琴艺术由外及内、自上而下的衍变过程,展示出政治权力对社会文化的重新塑造,古琴艺术本身所蕴含的内在聚合力、包容性极大地消弭了地方文化、现代市场转变所带来的差异性。公共领域话语下的“琴学共同体”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参与,传承人、中间商、消费者(学生)、教师等多种角色同在,不同的场域发出声音,古琴正在从社会场景中脱离出来,成为通俗化的表达,引起人们的警醒与反思。但背后最重要的仍是把握好古琴文化延续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从另一角度理解,在古琴文化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元发展所带来的人们个性的异化。传统文人琴人弹琴大多是一种“乐己”的行为,并没有掺杂功利的思想和心态。但是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对于传统的古琴文化传承体系予以极大地冲击,理想化的“琴学共同体”现象在一定层面上是对传统的弥补与延续,共同体成员在其中一次次经历传统文化的洗礼,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回馈社会。但古琴公众号的背后,相对宽松的入场机制,一张唾手可得的开场门票,引来无数“朝圣者”包括内容创业者、自由职业者、企业等,红利延续的同时,无秩序的混乱也在悄悄蔓延,古琴文化对于社会和传统的意义将会完全转变。对于古琴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危与机总是同时存在,克服了“危”即就是“机”,做到创新思路,化“危”为“机”。
  四、“琴学共同体”现象的特征
  1.一种“文化群体性”现象
  传统古琴文化局限于传统自然环境中,在传承上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文化现象。事实上许多文化蕴含相当大的内部差异,不同的态度和信念都可以容纳在一个被宽泛界定的文化里面。基于琴社、琴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产生的线下文化影响,辐射范围包括当地的学校、社区、城市,当古琴与公众号结合,打破了空间转换的局限,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古琴文化进行任何方式的获取,其范围扩大到了不同城市、国家之间。但我们更应注意到,公众号作为“琴学共同体”的实现平台,汇集成千上万的成员,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兴趣、能力、需求等,这千差万别的外部元素相互交织、影响、适应、融合。随着传播空间的扩大其交流层级、广度、人群身份的复杂性,公众号比以往任何一种市场化的冲击对于传统古琴文化的影响更加猛烈,与高校的专业古琴音乐教育形成互补。除此之外,内部结构和“人(主体)”的变化,也是“琴学共同体”论述的重点,琴人们开始走出传统文人文化圈,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吸引了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人走入古琴世界,突出古琴文化的群体性。这种“文化群体性”不仅仅特指古琴文化,也包括与其他多元艺术门类相互合作,如公众号“墨白古琴香舍”(与香道结合)、“甲午山堂古琴馆”(开设茶道课程),构建以古琴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促进古琴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共同体中的成员享受“文化群体性”的成果。
  2.活动形式转变:“线上+线下”模式
  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的公众号使古琴文化以一种新的社会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融入当代生活获得传承发展的动力。关于介绍古琴文化的推送文章、诙谐有趣的话语表达、由古琴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关于古琴演奏的人们熟知的流行歌曲等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曾经人们认为“曲高和寡”的古琴之间的联系。“线上”公众号的管理者可以发布最新的活动资讯、活动流程、报名方式等,消费者或者学员通过转发参与,扩大其宣传面。这类活动一般包括公益课程、文化讲座、音乐会、周年雅集、直播售卖等,其中一部分并不限制参与人员的身份。以雅集为例,如公众号“古琴之学问也”不定期推送关于古琴的雅集信息,公众号“南田古琴”“紫涵古琴”通过子菜单展示举办过的雅集信息。通过雅集活动的宣传与后期总结推送,可以看出每次雅集都会有一个主题,有事有物、有情有景,营造一种琴学氛围。琴人们有时会穿上汉服演奏,激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会使用一些新媒体手段如PPT等,这种叙事手段和演绎方式迎合现今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琴学授课活动方面,通过线上的直播授课,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和人数上的限制,实现分层次、分基础、分喜好教学。如公众号“七弦古琴网”售卖教学视频;公众号“缦学堂”实现与教师互动的直播课。这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好评,如“线上教学打破了地域限制,现在人们生活都很忙碌,线上教学帮助我们好好利用碎片化时间,让我们可以随时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特别便于学习。”③
  3.动静結合的“古琴信息圈”
  古琴文化交流发展在共同体成员营造的文化空间中形成了“古琴信息圈”,其静态部分特指存在于“古琴”公众号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文字、视频、各类推送等,动态部分特指文化机制的转变与时间空间的影响。从历史时间效果层面切入,这种纵向时间发展脉络式的延续与现今横向文化信息空间变迁式的存留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联结,横纵向的完整链条,彼此侧重不同但相互影响,呈现一种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古琴文化信息圈和一种极富生活色彩的场景文化。如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发起的“疫情时期古琴志”为主题的系列访谈活动,其访谈内容通过公众号“古琴传承计划”陆续刊布,展示疫情期间古琴艺术家与学者的真实情况。同时该公众号也展示了“北大古琴传承计划”相关的精彩课堂、演出、好书推荐等内容。公众号“耕云古琴”子菜单展示各类琴学活动,包括扬州行、北京行、贵阳行、全国雅集、线下活动。公众号展示的静态内容丰富多样,在文字描述的过程中也附带音像资料和视频。整个动静结合的“古琴信息圈”中,通过时间的考验与文化机制的转变,各类信息层出不穷,有客观展示琴社、琴馆官方消息的文字,有主观评价古琴教学、古琴文化和主观描述雅集与学习的文字,它诉诸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分析,追求的这种深邃恰恰是此时此地当下的即时感受,在一个宽广的视野中关注文化的相互联系,是提升对古琴发展变化认识的一条有益途径。
  五、结语
  毋庸讳言,古琴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话语体系中有摒弃、有重构、有复兴,随着社会形势、文化政策、制度体系的变迁其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终形成“琴乐共同体”。针对以往传统古琴分散的琴乐文化,不同结构性的知识体系,现今基于“古琴”公众号进行整合,在这一全新语境下呈现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各种各样的古琴文化要素进入“琴学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减文化因子,实现更新迭代。
  最后愿以梁漱溟先生“我刚好不悲观”④的态度来面对古琴文化的未来与抉择,把握好本真的文化传统与适度的不同场域下文化再生产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古琴的多元化发展。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琴学共同体”现象对传统古琴文化传承的影响或许不仅仅是角色与生存环境的转变,更可能成为其内省的契机,对于古琴的未来发展应持以更为审慎的态度。
  注释:
  ①样本采集有效期为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
  ②公众号“广陵古琴”中的学员丁菲,公司白领,28岁。
  ③公众号“缦学堂”中的学员隋哲,来自北京,缦客号MK413。
  ④梁漱溟先生说:“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以我刚好不悲观”。艾恺 (采访)、梁漱溟 (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其他文献
镧在赣南稀土矿中含量十分丰富,其中138La作为镧的主要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0.788 MeV(发射比0.344)和1.44 MeV(发射比0.656)的伽马射线。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蒙卡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针对138La的现场伽马能谱测量方法。首先,利用数学理论计算得到探测器探测距离的最佳位置(距地0cm)和可探测范围(?60×20 cm)。其次,根据赣南地区七个典型稀土矿的U,Th,40K比活度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获得U系,Th系,40K的天然放射性本
(接上期)  松节油是一种松科树木的树脂经过蒸馏提纯之后得到的一种挥发油,常见于油画调色当中,它也被制琴师用来当作提琴油漆中的一种添加剂,乳香则会被松节油的高溶解性所分解融化。而用来做隔绝的物质就是乳香与松节油的饱和溶液,与前三者较天然的物质相比,此溶液拥有了隔绝之外的另一个比较讨喜的效果——提亮。由于松节油具有油的属性,直接涂于木材表面就会给予其提亮的效果,加上乳香作为隔绝,此溶液可谓一举两得(
哈达图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潜力优越。在矿物学的基础上,对哈达图铀矿床特富矿石(>3000μg/g)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揭示特富矿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哈达图矿床富矿石主要以沥青铀矿为主,周围发育了大量黄铁矿和有机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特富矿石中明显富集了Co、Ni、Zn等元素,推测有深部还原性流体活动参与,含矿段自氧化带至富矿体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RE、U)逐渐富集,指示了层间氧化作用的发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出既相
ZnS能够用于光解水制氢,但是由于ZnS带隙较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见光的吸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La-N掺杂闪锌矿ZnS的形成能、带隙、介电常数、吸收系数、光电导和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La、N掺杂闪锌矿ZnS的形成能为负值,因此结构都非常稳定。La、N单掺杂和共掺杂使得闪锌矿ZnS的带隙宽度由3.51 eV分别减小到1.95 eV、2.6 eV和1.72 eV,相应的吸收系数、光电导等都产生红移。La掺杂ZnS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系数约为61753 cm-1,而La-N共掺杂
稀土因具有无毒环保、耐热、耐候、催化酯化脱氢反应等优点,在阻燃行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综述了聚合物燃烧基础,介绍了常用的几种阻燃机理研究方法,包括LOI、UL94、CONE、TGA和SEM,总结了稀土氧化物、稀土磷酸盐等稀土化合物协效阻燃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稀土阻燃剂发展仍然面临着技术落后、无商品化产品、稀土附加值低等众多困难。指出未来稀土阻燃剂发展趋势,一方面将向着以价格低廉的镧、铈、钇、钐等稀土元素为主的多功能有机稀土阻燃剂的方向发展,在阻燃体系中起到主阻燃作用,才能提高稀土元素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周围山脉沉积物的“汇”。为研究沙漠沉积物稀土元素(REE)的“粒度效应”及其制约因素,采集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位置的沉积物3件,测定了粒度并分析了各粒级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沙漠东部样品粒度最粗,西北部次之,南部最细;样品稀土元素总量(∑REE)最大值均出现于<63μm的粒级,东部样品∑REE含量最高(1164.17×10-6),西北部样品居中(783.04×10-6),南部样品最低(754.92×10-6
学生时代酷爱音乐早年阿不都热西提·托呼提(以下简称:阿不都热西提)在家乡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就读小学,1954~1956年到新疆莎车县就读第一中学,并在第一中学音乐培训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很多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了扬琴、艾捷克和小提琴的演奏基础。1956年,新疆歌舞团去当地招生的时候,发现了在莎车县第一中学读书的阿不都热西提极具音乐天赋,于是就把他招入新疆歌舞团。
(小提示:在学习九和弦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七和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九和弦的构成。  一般情况下,有五個音根据三度音程关系叠加组成,在三和弦的上方再叠加两个三度音,这个和弦的冠音(高音)与根音距离为9度称为九和弦。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九和弦分别为:  大九和弦、小九和弦、属九和弦、add九和弦、六九和弦、属七降九和弦。  1.大九和弦  大九和弦的组成就是在大七和弦的基础上增加
用草酸铈代替草酸钚,在一种新型连续沉淀反应器——沉淀脉冲柱中进行沉淀研究。利用MSMPR结晶器的数学模型对沉淀脉冲柱在特定条件下的草酸铈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指导放大反应器的结构设计,确定了有利于制备大颗粒沉淀的结构参数,用草酸铈产品的粒度分布对反应器的结构参数进行验证,并考察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沉淀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MSMPR结晶器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沉淀脉冲柱,求解的动力学数据可以很好的指导反应器的结构设计,优化的制备大颗粒沉淀的反应器结构为:折流板上部进料,板间距为32 mm,脉冲强度为0.5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对Ba Ti O3粉体进行Nd2O3和Zr O2双施主复合掺杂,制备(Ba1-3 x/2Ndx)(Ti0.99Zr0.01) O3(BTNZ)陶瓷,研究Nd掺杂量对BTNZ粉体的陶瓷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适量的Nd3+和Zr4+分别置换Ba Ti O3中的B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