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当下政治教师不得不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章从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设计学习困境,引发有效思考,在教学上预留思考空间,从而促使学生情感升华,同时关注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创建有效学习的课堂,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学习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17-02
引 言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努力实现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率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还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培养该学科的自主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一、把握学科素养的四大内涵,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形成的学科素养主要集中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强调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科学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使他们面对是与非、对与错能够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遵守规则、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这是学生参与公共社会必备的素质,也是现代化国家全民守法的应有之义;“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包括公德意识、公益意识、社会责任心等,这彰显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时代特点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这四大素养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四大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生会成长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人。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1.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有效的课堂学习不能脱离教学对象——学生,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将学生与有效教学联系起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认知水平,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中关于“行使权利的界限”这一部分内容时,备课过程中重点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权利的界限在哪里。单纯由教材讲述这个问题则过于空洞、理论化,特别是教学“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时,对学生来说很难懂。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开始:晚上八点,正当你认真学习的时候,耳边响起广场舞歌曲,扰得你根本无法学习,你已经忍无可忍,接下来会怎样做?学生一接触这个话题时,立刻活跃起来,在讨论、回答过程中,不仅表达了解决问题的个人想法,也顺带表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感受。当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笔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态度和看法,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商量出来的解决方法做进一步探讨,如哪些方法更适合解决问题。在探讨种种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剔除了忍气吞声、找大妈吵架、想办法破坏他们的活动等方案,认识到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升级矛盾,甚至可能从受害者变成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违法者,而通过与大妈协商、找居委会反映、报警或提起诉讼等途径来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这都是学生通过讨论、辩驳做出的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权利的界限是在不损害其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的维权方式应该是合法的、理性的。这就为接下来教学“维护权利守程序”做了好铺垫。
2.设计学习困境,引发有效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展现本学科的魅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就是思想性,思维碰撞的火花和条理清晰的思辨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如何展现学科的思想魅力?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因势利导设计学习困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笔者引用本县“创建文明县城”的活动。在学生讨论“我可以为创建活动做什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次创建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可能很多教师将学生引导到这里,刚好可以结合教材“服务社会”的意义这一内容,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教学。其实,还可以深入下去:你在这次创建活动中付出了什么?相对于收获,你为社会服务的付出值不值得?让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之间进一步深入思考,通过课堂辨析和探究,听取不同的答案和见解,让学生对初中生是否应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以及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否与学习有矛盾,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3.教学预留思考空间,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导”,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进行迁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我有效思考的同时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例如,笔者设计“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恰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于是以此为背景材料设置相关思考:假设你是韩国某明星的忠实粉丝,而在这次“萨德”事件中,这位明星选择支持部署,你会在明星与爱国之间做何选择?在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出了纠结,但面对大是大非、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大家最终选择爱国。原因很简单,学生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教师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肯定,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升华做好铺垫。另外,运用“抵制乐天”相关新闻材料,展示不同的人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有人游行示威,有人对韩国品牌商店进行破坏,有人对购买韩国商品的中国公民进行侮辱和谩骂,甚至将这些发送至网上引发网友的语言暴力……针对材料,教师要进一步深入追问:这些人的行为是爱国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你将会采用什么方式维护国家的利益、爱护自己的国家?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合法爱国、理性爱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三、关注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找出问题所在,并对教学策略和方案进行探索、改进,将获得的经验、成果用于今后教學,这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应当具有批判性,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也要重视不足。教学反思既可以记录讲授过程中如何处理重难点知识的方式,也可以记录授课中“灵光一闪”的教学机智,还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精彩发言。教学反思之后,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结 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将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认识的转变,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改进与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参考文献]
张勉.一案到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3):25-27.
林卫民.重建“深度教学”的课堂教学[J].人民教育,2014(22):36-38.
作者简介:邓赛英(1981.11—),女,福建邵武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学习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17-02
引 言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努力实现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率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还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培养该学科的自主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一、把握学科素养的四大内涵,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形成的学科素养主要集中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强调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科学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使他们面对是与非、对与错能够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遵守规则、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这是学生参与公共社会必备的素质,也是现代化国家全民守法的应有之义;“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包括公德意识、公益意识、社会责任心等,这彰显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时代特点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这四大素养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四大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生会成长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人。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1.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有效的课堂学习不能脱离教学对象——学生,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将学生与有效教学联系起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认知水平,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中关于“行使权利的界限”这一部分内容时,备课过程中重点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权利的界限在哪里。单纯由教材讲述这个问题则过于空洞、理论化,特别是教学“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时,对学生来说很难懂。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开始:晚上八点,正当你认真学习的时候,耳边响起广场舞歌曲,扰得你根本无法学习,你已经忍无可忍,接下来会怎样做?学生一接触这个话题时,立刻活跃起来,在讨论、回答过程中,不仅表达了解决问题的个人想法,也顺带表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感受。当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笔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态度和看法,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商量出来的解决方法做进一步探讨,如哪些方法更适合解决问题。在探讨种种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剔除了忍气吞声、找大妈吵架、想办法破坏他们的活动等方案,认识到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升级矛盾,甚至可能从受害者变成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违法者,而通过与大妈协商、找居委会反映、报警或提起诉讼等途径来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这都是学生通过讨论、辩驳做出的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权利的界限是在不损害其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的维权方式应该是合法的、理性的。这就为接下来教学“维护权利守程序”做了好铺垫。
2.设计学习困境,引发有效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展现本学科的魅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就是思想性,思维碰撞的火花和条理清晰的思辨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如何展现学科的思想魅力?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因势利导设计学习困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笔者引用本县“创建文明县城”的活动。在学生讨论“我可以为创建活动做什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次创建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可能很多教师将学生引导到这里,刚好可以结合教材“服务社会”的意义这一内容,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教学。其实,还可以深入下去:你在这次创建活动中付出了什么?相对于收获,你为社会服务的付出值不值得?让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之间进一步深入思考,通过课堂辨析和探究,听取不同的答案和见解,让学生对初中生是否应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以及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否与学习有矛盾,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3.教学预留思考空间,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导”,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进行迁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我有效思考的同时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例如,笔者设计“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恰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于是以此为背景材料设置相关思考:假设你是韩国某明星的忠实粉丝,而在这次“萨德”事件中,这位明星选择支持部署,你会在明星与爱国之间做何选择?在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出了纠结,但面对大是大非、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大家最终选择爱国。原因很简单,学生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教师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肯定,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升华做好铺垫。另外,运用“抵制乐天”相关新闻材料,展示不同的人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有人游行示威,有人对韩国品牌商店进行破坏,有人对购买韩国商品的中国公民进行侮辱和谩骂,甚至将这些发送至网上引发网友的语言暴力……针对材料,教师要进一步深入追问:这些人的行为是爱国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你将会采用什么方式维护国家的利益、爱护自己的国家?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合法爱国、理性爱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三、关注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找出问题所在,并对教学策略和方案进行探索、改进,将获得的经验、成果用于今后教學,这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应当具有批判性,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也要重视不足。教学反思既可以记录讲授过程中如何处理重难点知识的方式,也可以记录授课中“灵光一闪”的教学机智,还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精彩发言。教学反思之后,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结 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将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认识的转变,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改进与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参考文献]
张勉.一案到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3):25-27.
林卫民.重建“深度教学”的课堂教学[J].人民教育,2014(22):36-38.
作者简介:邓赛英(1981.11—),女,福建邵武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